課堂教學評價結果的解釋

2021-03-04 00:32:37 字數 4637 閱讀 7742

余林主編

目前關於課堂教學評價結果解釋型別的劃分幾乎沒有專門的研究。但就課堂教學評價結果的解釋來說,在實際應用中常習慣性地將測驗分為傳統的標準化測驗和非標準化測驗,非標準化測驗即是前面章節提到的替代性評價測驗。因此,在這裡照應前面章節,對課堂教學評價結果的解釋就從標準化測驗和替代性評價測驗的角度進行闡述。

一、課堂教學中標準化測驗結果的解釋

在課堂教學中,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非標準化的測驗方式——替代性評價測驗,但標準化測驗仍然是主要的測驗方式,應用仍然十分廣泛。因此,仍有必要在這裡對課堂教學評價中標準化測驗結果的解釋進行介紹。

(一)標準化測驗和標準化測驗結果解釋的概念

標準化測驗是指對乙個既定小組內的所有成員在相同條件下以相同方式進行的考試。([美]g.d.

borich & m.l.tombari:

《中小學教育評價》,242頁,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具體到課堂教學,就是在相同條件下,以相同的題目同時對所有學生進行測試,並以同一標準對學生在測試中的反應作出評估的測驗。可以看出,「標準化」強調整個測驗過程內在的「一致性」,是個理想化的概念,事實上做到完全的一致是不可能的,如,每個學生的主觀狀態在測驗時就不一樣。

但在實際的測驗中,在排除無關條件的情況下,測驗的各種因素是接近一致的,同時這種假定的一致性也為對標準化測驗結果解釋時進行內部、外部比較提供了基礎。下面就闡述什麼是標準化測驗結果的解釋。

對標準化測驗評估時,一般是依據統一的標準對學生的反應進行評估,最後得到乙個分數,通常叫原始分數。一般來說,原始分數所能反映出的資訊很少,要深入、全面地了解所測量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就要對這個「分數」進一步進行闡釋。因此,對標準化測驗所得到的原始分數進行闡釋的過程就是標準化測驗結果的解釋。

(二)標準化測驗與常模

常模經常用於社會心理學領域,對其含義界定的說法很多。社會心理學研究者在使用「常模」一詞的時候,指的是統管小組成員行為的一組標準行為。([美]g.

d.borich & m.l.

tombari:《中小學教育評價》,241頁、242頁,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在課堂教學評價領域,可以界定為作為樣本的小組成員在所要測量的特質上的標準的反應或行為。

也就是說,常模代表的是在某乙個環境下所應該作出的反應,是評價其他物件在同樣環境下的表現時所依據的標準。如,在參加學校組織的大型活動時,學校規定應該穿什麼衣服、坐在什麼位置、說普通話還是方言等,就可以看作是評價參加活動人員行為的常模。

前面闡述過,標準化測驗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一致性,這就為參照常模來解釋標準化測驗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事實上,標準化測驗通常都是參照常模來進行解釋的。雖然並不是所有參照常模進行解釋的測驗都是標準化測驗,但大多數標準化測驗都是常模參照型的([美]查爾斯·傑克遜:

《了解心理測驗過程》,64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有人甚至認為所有的標準化測驗都是常模參照測驗([美]g.d.

borich & m.l.tombari:

《中小學教育評價》,241頁、242頁,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參照常模解釋結果的測驗。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測驗中都含有標準化測驗的精神,在對測驗結果解釋時,一般來說也都是參照常模來進行的,所以這裡就重點從參照常模解釋的角度對標準化測驗結果的解釋作出闡述。

(三)標準化測驗結果解釋的方式

目前,標準化測驗的結果一般來說仍然是乙個分數,就是前面所說的原始分數。對測驗分數進行解釋時,常模不同,對分數的含義所作的闡述也就不同。常見的對標準化測驗分數的解釋有以下幾種。

1.以平均成績為常模的解釋

這是實際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見的解釋方式。在實際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在對原始分數進行解釋時,教師常常將單個學生的測驗結果與團體的平均表現進行比較來解釋,即把所有參與考試學生的平均分數作為常模,將單個學生的考試分數與總體平均分數加以比較,再對每個學生考試分數的含義進行闡述。如下例。

口語測驗中,某學生得了92分,從這個原始分數我們並不能看出什麼意義,因為我們不知道其他學生的成績怎樣,沒有參照標準,就不能說92分是個很高的成績。如果現在知道了這次口語測驗的班級平均成績為80分,那麼教師就可以作出這樣的解釋:該生的成績在平均分之上。

也就是說該生的口語水平在班級裡應該是中等以上水平。

到目前為止,以整體平均成績為常模對測驗結果進行解釋的方法仍常用於學業成就的評價測驗,但教師可以在實際中嘗試著運用其他方面的評價測驗。

2.百分位

(1)百分位及百分位對測驗結果的解釋。在現實生活中,當學生向家長匯報測驗成績時,家長常常會問「有多少學生比你考得好(差)?」這就用到了另一種測驗結果的解釋——百分位,又叫百分等級,即一種相對位置量數。

通俗地講,百分位就是被試測驗分數在團體中所佔的位置,百分位數越大,位置就越高,說明被試的水平就越好。應用到標準化課堂教學評價測驗中,就某乙個學生來說,百分位數能反映出在一次測驗中有多大比例學生的成績比該生差(好)。如下例。

在一次問題解決能力測驗中,50名學生中有40人的測驗成績低於45分,佔全部人數的80%,因此,45這個分數就可稱為處於第80百分位的分數。凡是原始分數為45者,其百分位數就是80。如果有學生得了45分,則有80%的學生在這次測驗中的成績比該生差。

在實際應用中,教師可以為了方便,使用自己編制的百分位分數常模,如每年固定的學績測驗中,就可以編制百分位分數常模。百分位分數常模使用起來十分方便,對照常模表,馬上就可以確定學生成績所對應的百分位。具體制定百分位分數常模的方法、過程可以參考有關教育、心理測量書籍。

表7-1([美]查爾斯·傑克遜:《了解心理測驗過程》,66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是乙個學齡兒童百分位分數的假設樣本(常模),從表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與某一原始分數相對應的百分位分數。

表7-1百分位分數表(假設的範例)

(2)幾個特殊的百分位。百分位數是連續的相對位置量數。在應用中,有幾個特殊的百分位數常常被用到,下面就對這幾個特殊的百分位數進行逐一介紹。

①中數。中數就是在百分等級中處於中間點的百分位,即第50百分位。處於這個位置的成員,有一半的人分數比他差。

在課堂教學評價結果的解釋中,中數很少單獨使用,也很少用來對某個學生的測驗結果進行解釋,一般是和四分位數一起用於描述整個測驗成績的分布。下面就介紹四分位數。

②四分位數。第25百分位和第75百分位稱為四分位數。四分位數的中間範圍是第25百分點與第75百分點之間的原始分之差異,常常與中數一起用於測量分數的分布。

如果中數所對應分數較高,四分位數之間段所對應的分數也普遍較高而且分布比較均勻,那麼就說明這次測驗學生整體成績較好。如一次測驗中的中數及四分位數之間段所對應的分數比歷年同期同樣測驗所對應的分數高,那麼就說明這次學生整體考得比較好。

(3)百分位的使用範圍。在課堂教學評價結果的解釋中,百分位對單個學生成績的解釋意義並不十分大,但在需要對整體測驗成績作簡單的描述時常常可以用到。另外,百分位在描述整體分數分布時有廣泛的使用範圍,不僅能用於學業測驗,還可以用於非學業成就測驗中問題解決的評價測驗、情感態度評價測驗等。

(4)百分位的優缺點。

①優點。第一,計算簡便,常模的制定不難,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對照常模表馬上就可以查到學生的百分位。第二,對原始分數的分布要求不高。

即使學生的成績不是按照正態分佈,也可以用百分位進行解釋。

②缺點。第一,不容易作進一步的統計分析。要在百分位基礎上對總體成績作進一步的分析、整理和描述很不容易,因為百分位不能用於四則運算。

第二,用百分位解釋原始分數時,只是給出了某一分數水平在總體中的位置,並未給出關於分數的實際差異資訊,如第70百分位和第80百分位的學生實際分數差異是多少,在百分位分數常模表中很難看出。第三,從統計學上來講,用百分位解釋原始分數,實際上是低估了總體分數中兩極分數的差異而高估了中間段分數的差異,就是說第95、98百分位和第55、58百分位之間同樣都是差3個百分位,但前者之間所對應的分數差異比後者所對應的分數差異大。

3.標準分數

(1)一般標準分數。標準分數是以測驗分數的平均數為參照點、以標準差為單位來衡量各原始分數在其常模團體中位置高低的一種評定量表(丁秀峰:《心理測量學》,126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又常被叫做z分數。

在課堂教學評價結果的解釋中,z分數的意義有以下幾點:第一,由於標準分數是以0平均數為參照點,教師根據z分數的正負就可以判斷某一原始分數在總體分數中的大致位置,正值說明在平均數之上,負值在平均數之下;第二,可以通過z分數來比較兩個以上的測驗分數。

假如某學生語文成績為92分,數學成績為85分,教師不能說該學生的語文就比數學學得好,因為有可能語文試題簡單,整體分數都偏高。但通過z分數,教師就可以直接用兩個z分數值來進行比較,z分數高者,在總體成績中的位置就高,可以說學得更好些。

z分數應用廣泛,教師可以嘗試在學業成就、情感、態度各個方面的評價測驗中使用z分數。具體使用時可以參考有關的測量書籍。

(2)轉換的標準分數。在實際使用z分數時,因為會有小數或負數出現,常常顯得很不方便,為了避免負數和小數,就制訂了許多其他的標準分數──標準分數系統。常見的有t分數、離差智商、標準九等。

就課堂教學評價來講,離差智商的用處不大,本章就不再介紹,這裡主要闡述t分數和標準九在課堂教學評價中的應用。

①t分數。t分數最初由麥可(michael)於2023年為紀念推孟和桑代克而提出,表示式可寫為t=a+bz,其中的z即是上述的方法所計算出的可能會有小數點或負數出現的標準分數。

在課堂教學評價結果的解釋中,t分數除了具有z分數的一般功能外,主要優點是避免了負數和小數點,更加直觀方便。如直接比較t分數的大小,就可以確定相應原始分數在總體分數中的位置,十分明了。

t分數最初是被用於12歲兒童心理測驗的常模團體,現在已經廣泛用於其他常模團體,這裡作乙個簡單介紹,具體原理可以參見教育、心理測量類書籍。在課堂教學評價結果解釋方面,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於情感、態度、學業自我等各個方面。

課堂教學評價

新課程下課堂教學評價 一 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結構合理 難易度適中 突出重點 難點突破得法 課堂容量適當,作業適量。二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標高恰當 準確把握大綱,吃透教材內容,傳授知識正確 寓德育於課堂教學中 突出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 三 教學方法 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適合教材的特點...

課堂教學評價

1實驗 動作示範。2 具有教學反思能力。能夠結合學科教學要求,對課堂教學進行自我評價 根據學生的表現,分析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的成敗,養成反思的習慣,並能夠根據反思結果提出自改進教學的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3 運用多 等教學工具。課件的製作及演示符合學科的教學要求,必要時會使用互動式課...

課堂教學評價的作用

從系統的觀點出發,我們一般是把研究物件看作是乙個系統。在評價乙個系統的作用的時候,就要首先評價系統內各要素的組織形式及在運動狀態下各要素所發揮的作用。具體地說,就是評價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作用,從而使系統發揮更大的功能。課堂教學的主要要素是教師 學生和教學資訊,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