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著讀後感

2021-03-04 00:31:15 字數 3435 閱讀 6639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僅用兩天時間就讀完了作家王巨集甲的著作《中國新教育風暴》。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雖然看得眼睛發脹,仍然手不釋卷,用廢寢忘食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這部類似於長篇報告文學的教育專著作,在我的腦海裡、內心深處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

一、茅塞頓開——走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尷尬境地

新課程改革、新課標的說法已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了。作為教師,我們從2023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就不斷接觸這些字眼了。在認真閱讀了《中國新教育風暴》這本書以後,我從巨集觀理論的高度認識到教育改革是世界潮流,我們中國正處在教育轉型的歷史時期,而課程改革正是教育轉型的關鍵所在。

課程改革的最集中體現就是綜合課程的使用。透過課改實驗區的種種現象,我深刻認識到那些勇挑實驗重擔的教師是中國教育改革的英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最優秀的老師。這些認識猶如一陣陣清風,撥去我眼前的團團迷霧,使我對全國上下正在進行的課改熱潮,有了乙個清醒的認識,從而走出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尷尬境地。

二、乙個變教師為導師的時代

「導師」的理解應該為「引導型」老師,就像《中國新教育風暴》一書中王能智老師所倡導的教師要「設乙個圈套讓學生去鑽」,「讓學生把手放開,把腦放開。」新教學理念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就要求我們教師做乙個引導型教師,而非「輸灌型」教師。新形勢下的教學主體在這裡發生了改變,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在這裡,不再是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學,因為老師說的與專家說的可能有很大分歧,專家說的與網上最新出現的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到底誰是正確的呢?現在,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於每個學生。

學生就在我與課本、我與課堂、我與老師、我與同學、我與學校、我與家、我與人們、我與社會、我與環境、我與未來、我與……中認識我,建設我。這就要求老師是個「通才」,不僅能引導學生學習課本適應,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把課本知識延伸到課外去,到生活中去。在這個變教師為導師的時代,我們老師最應該做的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三、學習是最好的階梯

要做好以上這一切並產生效果,有乙個前提,那就是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擴充套件知識面,培養學生佩服的、過硬的教學業務水平,提公升教學藝術,完善個性,使自己擁有熱情、真誠、寬容、負責、機靈,使自己在學生心目中成為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豐富的個性魅力的人。這個目標很高,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

我相信,樹立明確的目標是成功的第一步。沒有目標,偶然的收穫只能是曇花一現。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首先,我們應該向書本學習。書本是我們永遠的老師。只有不斷研究、體會、反覆感悟,才能深刻理解並把握教材。

其次,作為老師,要向學生學習。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本活的書本。他們有不同的知識水平、思維方式、行動方式、學習方式。

第三,同行之間,我們應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特別作為青年教師,就更應該向年長的老師學習。因為他們有許許多多的經驗,有些是書本上學不到的。

另外,老師要向社會學習。社會是乙個大課堂,有好多東西需要我們去學習。我們要多看報、聽廣播、看雜誌等。

要通過各種途徑來拓寬自己有限的知識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做老師的往往自己尋找客觀理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去看書,沒有時間去和學生交流。同事間往往不能坦誠相待等等。我們正在自我封閉,停滯不前,跟不上時代。

作為乙個教師,平時光讀自己所訂的教育教學雜誌如《小學語文教師》、《小學語文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遠矚,要適時閱讀一些大部頭的,專家著作的、前瞻性較強的有關教育方面的書籍。我們要做真正為工作而生活的事業人。

四、勇做課改前沿的弄潮人

新課改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是乙個新的開始;因此我們每乙個教師都必須進行各種嘗試,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課改要改革,但也不能把過去我們所有的做法都拋棄,任何事都有它的兩面性,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活用好的東西,因為課改與傳統教學不是對立的。

新型課堂應該是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課堂的氣氛應是祥和輕鬆的,師生之間的關係應是融洽的。而這種課堂氣氛的創造,就需要我們具備三心:仁者之心、智者之心、寬容之心。

仁者之心就是要愛學生。學生的行為有時確實讓我們做老師的很生氣,但此時我們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看待,不能動氣,要心平氣和的看待這些事。

而智者之心就是要看教育的智慧型,教育的藝術,教育的美。要懂得運用學科的美麗所在,以美育德,讓學生較好,較容易受到感染,才能使之更快更好融入到學習中。寬容之心是什麼?

我每個人都是非常清楚的。

在如今的形式下,我們要真正的做到這三心,用真心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無時無刻不處於新型課堂的環境中,感受到教師的真心和愛心;在這個美麗的大環境中,依據新課標的內容,運用新課改的新理念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成長發展和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要不斷回顧反思自己的教學,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對新課改的認識,使自己的思想和教學都上乙個台階。為了推進新課改,讓我們共同進步,勇立課改潮頭,共同撐起小學課改的一片藍天。

最近,我開始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著他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老師的時間從那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這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常我也是這樣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各小時擠的滿滿的:

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給學生談心等,還要抽出時間搞教研;下班回家還要忙家務。可是教師的時間到底從**來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和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天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

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該在自己所教學的數學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應該只是滄海一粟。

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位老師說:

「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啟開了乙個視窗,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

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做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基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並有潺潺不斷的水流,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教育專著讀後感

讀教育專著有感 2014 2015學年度第一學期 讀一本好書,猶如交乙個益友。近期我認真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 感受頗多。其書中的第2條立馬吸引了我的眼球,因這正是我所困惑的 教師的時間從 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的確,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占用了我們絕大...

教育專著讀後感

再讀 給教師的建議 關注全體學生 江都區國際學校楊婷 請記住 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 蘇霍姆林斯基語 很多時候在琢磨 後進生 這個詞語,細細想來不得不佩服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用詞的準確在於含蓄地給了差生乙個稱謂。作為乙個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不安和羞愧。且不說加德納提出的七種智慧型,就每乙個學生...

教師教育專著讀後感

讀 愛心與教育 有感 合展小學王陶飛 本學期,為了更加完善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我利用課餘時間完整地通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 愛心與教育 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 感動 而是 震撼 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