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國傳統禮儀制度

2021-03-03 23:54:00 字數 5120 閱讀 9878

第五章中國傳統禮儀制度(6學時)

教學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學生從中國的家族、婚喪禮俗和歲時節日這三個方面來認識中國的社會習俗。

教學內容:

中國素以「禮義之邦」著稱於世。中國古代,禮儀是一整套大到國家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小到婚喪嫁娶、待人接物的繁瑣、細密、等級森嚴、包羅永珍的文化思想體系和政治體系。到了近代,禮儀的範疇才逐漸縮小到僅指禮節儀式。

儒家學者整理而成的禮學專著——《周禮》、《儀禮》、《禮記》是古代各朝制訂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被稱為「三禮」。清代秦蕙田編著的《五禮通考》,內容翔實,是研究禮學的重要著作。

第一節中國傳統的五禮

一、吉禮

吉禮即祭祀之禮,為五禮之首。古人普遍認為,祭祀能給自己帶來福祉,是國家的大事,所謂「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吉禮的主要內容包括:祭祀天神,指對上帝、日月星辰等祭祀;祭祀地祗,指對社稷、五岳、山林川澤等的祭祀;祭祀人鬼,指對先王、先祖、先聖、先賢的祭祀。

1、祀天

天在古人眼裡不僅是自然萬物的締造者,也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代已有祭天之禮,稱為「類」。周代,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被稱為「天子」,作為天的兒子,代表天來統治人民,只有周王才有祭天的資格,其他各級君主雖也崇拜上帝,但只能採取不同形式的助祭。

「圜丘祀天」——是周代祭天的正祭。圜丘是乙個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所以建圓形的祭壇祭天,建方形的祭壇祭地。

圜丘祀天於每年的冬至日在國都南郊舉行,故又稱「郊祀」。祀天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政治宗教活動,祀天之日,天子身著飾有日、月、星、辰、山、龍等圖案的袞服,外著大裘,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插大圭,於清晨率百官來到郊外。鼓樂聲中,天子手持鎮圭,面向西方,立於圜丘東南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

然後,由周天子牽著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和玉帛等祭品一起放在柴垛上,天子點燃積柴,煙火高高公升騰於天,讓天帝嗅到氣味,稱為「燔燎」。隨後,由活人扮演的作為天帝化身的「屍」登上圜丘,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待「屍」在盛放玉帛等祭品的禮器前就坐後,先向其獻犧牲的鮮血,隨後依次獻五種質量不同的酒及全牲、大羹(肉汁)、刑羹(加鹽的菜汁)、黍稷等。

祭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最後,祭祀者分享祭祀用的酒醴,稱為「飲福」,天子把祭祀用的牲肉分賜給宗室臣下,稱「賜胙」。

周代郊祀除常規的冬至日祭天外,也有臨時性的目的明確的郊祀,如遇建都、征伐等重大事件時。後代祀天之禮大多依周禮而定,少有變通。秦漢時期行三年一郊之禮,而唐時祀天一年四次,祭祀時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由活人扮演的「屍」;而且後世在祭祀活動中出現了天地合祭的趨勢。

祈谷——即正月的第乙個辛日祭天以祈禱豐年。明嘉靖九年(1530)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祈年殿),專門用於孟春祈谷。

雩禮——是為求雨而進行的祭祀。周代的雩禮有兩種,一種是每年孟夏舉行的常規雩禮,以盛大的舞樂祭祀天帝及山林川澤之神,以求風調雨順;另一種是久旱不雨時舉行的雩禮,舉行雩禮時用巫舞而不用樂,氣氛嚴肅,祈禱殷切。

明堂——即季秋之月以收穫的穀物和牲畜祭祀天帝的禮儀。關於明堂制度,歷來爭論頗多,一般認為明堂是宣明正教、舉行大典的地方,早期功能較多,後來偏重祭祀五帝,作為郊祭的一種補充。五帝一般指黃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青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赤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

明堂祭祀天帝一般重點祭祀與本朝相一致的一帝,同時還要配祀先帝。

祀日月星辰——周代,「祭日於壇,祭月於坎」,春分之朝祭日,秋分之夕祭月,祭日於東,祭月於西,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帝常以日月星辰從祀,諸侯覲見天子之禮要到南門拜日,北門拜月。星辰之祭,主要是指「五星」:

東方歲星、南方熒星、西方太星、北方辰星、**鎮星,「二十八宿」: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玄武七宿:

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2、祭地

大地吐生萬物,哺育人類,在以農為本的中國古代,土地是人們生活可依賴的唯一的重要的生活資料,人們視土地為人類和萬物的母親,故有「父天而母地」的說法,並把它作為神靈來崇拜。對於統治者來說,土地的占有又是獲取政治權力的基礎,所以,祭地同祀天一樣成為國家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內容。

方丘祭地——是祭祀地神的正祭。古文獻中的土地神稱「地祗」或「社」,祭禮叫「宜」。方丘,即四周環水的方形祭壇,象徵四海環繞大地,每年夏至日在國都北郊水澤之中的方丘舉行祭地大典。

祭地禮儀與祭天禮儀大致相同,只是祭地不用燔燎而用瘞埋,即挖坎穴把祭品埋入土中。祭地所用犧牲取黝黑之色,玉為黃琮,取黃色象土,方形象地之意。

四望山川——即祭祀名山大川。祭祀山川,親至其地而祭,稱為「祭」;因山川距離遙遠,遠望山川而祭之,則稱之為「望」。古代,多在國都四郊各建一罈,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

古代的名山大川主要有:「五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岳嵩山)、「四瀆」(江、濟、河、淮)、「四海」(東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貝加爾湖)。正祭之外,國家遇有大事,如重大軍事行動、凶災變異等,也要舉行望祭。

封禪——是古代帝王於泰山上祭告天地的典禮。「封」指在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禪」指在泰山下小山(指粱父)上除地,報地之功。「封禪」是古代特別隆重而又難得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只有改朝易代或帝王自認為世治國盛之時才有可能舉行。

由於這一隆重的典禮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歷史上行封禪之禮的帝王屈指可數,有確鑿史料記載的封禪帝王只有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人。除泰山以外,歷史上只有武則天於天冊萬歲二年(696)登封嵩山,禪於少室。

祭社稷——社稷之神最初就是指土地、穀物的神靈,後來出現宗教神話,由傳說中的英雄人物來擔當。中國以農業立國,所以歷代非常重視社稷。《周禮》:

「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建國以社稷為先,「社稷」成為國家的代名詞。天子諸侯每年春季祭社稷,以祈求豐年,秋季祭社稷,表示報謝。

3、宗廟祭祀

在宗法制度影響下,敬天祭祖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精神生活的大事。周代已確立了宗廟祭祀制度: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於太祖之廟合而為五;大夫三廟;士一廟。

所謂昭穆,是指宗廟中位次的排列,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依次左右排列下去。對於除始祖之外的漸漸遠去的「親盡」之廟則實行「毀廟」制度,即把遠祖的神主移入「祧廟」,藏在石函或專設的房間裡,合祭時才拿出來與其他的遠近祖先一起進行總祭。南宋以後,隨著宗族祠堂制度出現,祭祖活動更加分散和放寬。

清代,庶人可以祭父、祖、曾、高四代祖先。

古代祭祀行禮非常嚴格,有「九拜」之禮:一曰稽拜、二曰頓拜、三月空首、四月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稽拜是跪下後兩手著地,引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九拜中最重的利益;頓拜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禮拜中次重者;空首是兩手拱地,引頭向地而不著地,是禮拜中較輕者;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吉拜是立拜以後再稽拜;兇拜是稽拜以後再立拜;奇拜是屈一膝而拜;褒拜是回報他人行禮的拜禮;肅拜是俯身行拱手禮。

前三種為正拜,後六種是前三種的變通。

4、其他祭祀

我國古代祭祀名目繁多,除以上三類以外,列入國家祀典的重要祭祀還有:

祀先王先聖先師——指對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等有功於民者的祭祀。《禮記·曲禮》:「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祭祀先聖先師,初為立學之禮,未有特定之人,漢魏以後逐漸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朝定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元代,孔子之後襲封衍聖公,天下郡學書院皆修孔廟以時祀之。

祀先蠶禮——天子后妃於仲春二月以少牢祭祀先蠶神,三月朔率內外命婦於北郊,親桑事,以鼓勵蠶桑生產。歷代所祀蠶神各有不同,後齊以黃帝為先蠶,後周以嫘祖為先蠶。

高媒之祭——高媒即高母,傳說是主宰婚姻與生殖之神,所以敬祖重嗣必祭高禖。周代,天子率妃嬪於仲春二月祭祀媒神。

二、嘉禮

嘉禮是和合人際,聯絡感情之禮。其主要內容有六:一曰飲食,二曰婚冠,三曰賓射,四曰饗燕,五曰脤膰,六曰慶賀。」

1、燕饗之禮

「燕」通「宴」,即宴飲之禮。《周禮》:「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

」燕饗之禮,是古時王室以酒肉款待賓客之禮,饗禮在太廟舉行,雖設酒肉,但並不真的吃喝,牛牲「半解其體」,也不煮熟,不能食用。饗禮規模巨集大,重在儀式,用以明君臣之義、貴賤等差;燕禮在寢宮舉行,烹狗而食,主賓獻酒行禮之後即可開懷暢飲。秦漢以後一般在朝會(正月初一)、聖誕(皇帝誕辰)等所謂大慶、大禮時舉行「大宴」,重要節日如立春、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九等皇帝也常賜宴,稱為「節宴」。

「大宴」氣氛較嚴肅,節宴則比較輕鬆活潑,常在園林樓閣舉行。

2、冠笄之禮

所謂冠禮,是指男子的成年禮儀。男子加冠後就被承認為成年男子,從此有執干戈以衛社稷等義務,同時也就有了娶妻生子等成年男子所擁有的權力。行冠禮的年齡,一般為20歲。

加冠在古代是人生一件大事,一般在宗廟裡舉行,由父或兄主持。冠禮前,要以蓍草占卜,選定加冠的良辰吉日。冠禮時,「賓」(主持人)要給受冠者加三種形式的冠:

先加緇布冠(用黑麻布做成),表示從此有治人特權;其次加皮弁(用白鹿皮製成),表示從此要服兵役;最後加爵弁(用葛布或絲帛做成) ,表示從此有生人之權。加冠後,「賓」還要給冠者取「字」。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古代女子在15歲許嫁時舉行的**禮儀叫「笄禮」。笄禮由女性家長主持,負責加笄的是女賓。

女賓將笄者頭髮挽成髮髻,盤在頭頂,然後著髻。加笄後也要取字。女子到了20歲,即便仍未許嫁,也要舉行笄禮。

3、賓射之禮

射即射箭。射箭是原始人類征服野獸,抵禦外敵的重要手段,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比試射箭娛樂賓客的習俗。周人射禮有四種:

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大射是天子、諸侯祭祀前為選擇參加祭祀的貢士而舉行的射禮;賓射是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相會時舉行的射禮;燕射是天子與群臣燕息之時舉行的射禮;鄉(饗)射是地方官為薦舉賢能之士而舉行的射禮。射者要目的明確,姿勢和諧,容儀進退要合乎禮節,動作要和於樂歌節奏。

如果庭院不夠寬敞,不足以張弓比箭,便以「投壺」代替彎弓。主賓手執箭矢,投入壺中為勝。春秋時期,此禮盛行一時。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晉侯齊侯投壺宴飲,晉侯先投,中行穆子致詞說:「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一投而中。

齊侯投時,執矢祝到:「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也一投而中。

政治風雲,隱於笑談之中。

4、鄉飲酒禮

鄉飲酒禮是敬賢尊老之禮,是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歷代常以鄉飲酒禮作為推行教化的手段。漢代鄉飲酒禮與郡縣學校祀先聖先師之禮同時舉行。

唐代科舉取士以後,地方長吏即以鄉飲酒禮招待,後代發展為鹿鳴宴。明清時期,鄉飲酒禮在孟春正月及孟冬十月舉行,並伴有「讀律令」和訓誡致詞的內容,對民眾加強控制的目的更為明顯。

第五章中國傳統禮儀制度 婚姻制度 喪葬文化

教學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學生從中國的家族 婚喪禮俗和歲時節日這三個方面來認識中國的社會習俗。教學內容 第五章中國傳統禮儀制度 中國素以 禮義之邦 著稱於世。中國古代,禮儀是一整套大到國家政治體制 朝廷法典小到婚喪嫁娶 待人接物的繁瑣 細密 等級森嚴 包羅永珍的文化思想體系和政治體系。到...

第五章 中國偵查制度

論點 為何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在看外國的警匪片時,常常有這樣的鏡頭 警察在逮捕嫌疑犯之前,對他說 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一切都將成為呈堂證供。這就是著名的公尺蘭達明示。但在中國現存的偵查制度中,犯罪嫌疑人的訴訟主體地位沒有保障,承擔著被迫自證其罪的義務。犯罪嫌疑人不僅不享有沉默權,相...

第五章職場禮儀

一 新到職員的禮儀 收集各種資訊 善待每乙個人 謙虛 禮貌的姿態 尊重 體諒上司 與同事多溝通 少說閒話,多做事 二 辦公室日常禮儀 真誠相待 成為大家的乙份子 多與同事溝通 幫助周圍的人 好的肚量 不傳閒話 辦公室禮儀規範 1 自己的外衣 外套不能隨手亂扔 亂放。2 辦公室穿鞋不能過於隨便。3 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