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學反思

2021-03-03 22:00:25 字數 957 閱讀 3083

在讀《孔乙己》的時候,我拋除了腦海中所有的成見,與文章「坦誠相見」,一讀彷彿見其人,二讀彷彿有所感,三讀彷彿有所悟,但只是「彷彿」而已,面對經典,有時我會窒悶無語,大約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形吧。後來一則材料進入了我的視野,據孫伏園說,他曾聆聽過魯迅自己講述他創作《孔乙己》的動機,「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讀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語,似醍醐灌頂。

可是於教學而言,「意會」僅僅是第一步,我還必須要「言傳」,教師永遠做不了孤膽英雄,因為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指導著學生去奪取全面的勝利。如何「言傳」呢?我想第一步還是要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引導他們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孔乙己苦在哪兒?

社會怎麼薄涼的?於是授課過程中以情境再現為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讀、模擬,這個過程中注重了課文的朗讀與語言的品味,並順勢對語言文字背後的「語言」進行了必要挖掘。為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公升到理性認識,在教學設計的適當位置設定了幾個「觸發點」,一是匯入,暗示科舉制度,二是認識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級,三是體會丁舉人與孔乙己同是讀聖賢書同樣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讓學生思考作者吶喊什麼。

就課堂效果而言,在品語言、現情節的過程中,學生由「笑」轉為「不笑」,現場由「快活的空氣」轉為「肅穆的氣氛」。

但這樣的教學設計天然的特點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給學生」,這樣做顯然會讓許多人再次陷入迷茫:這沒讓學生自主,這沒讓學生合作,這沒讓學生**,甚至這也沒有傳授什麼方法,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是啊,學生學到了什麼?

我也想問問聽課的學生,但我沒有機會,45分鐘的相遇僅僅是一次偶然,對學生而言,我的確是個過客。

關於教學設計過緊與過鬆的問題還在困惑著我:過緊就會限制學生的課堂生成,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走,有控制的痕跡;過鬆就會導致自由散漫、左右出擊的被動局面,並由此導致學習的低效和思維的浮淺。到底怎樣做才是恰當的平衡?

我的書桌上放著一尊魯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講《阿長與《山海經》之後魯迅紀念館的饋贈,此刻,先生正注視著我,我不知道我講的課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聲,最後只能感慨一句:道不盡的《孔乙己》啊!

孔乙己教學反思

一 備課過程的回顧 孔乙己 是魯迅先生自己最喜歡的一篇 也是多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一篇傳統課文。這篇 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文章從精巧含蓄的社會環境描寫到看似矛盾的結尾處理,為讀者留下了許多值得 的課題,回味無窮。學習本文...

孔乙己教學反思

1 打有準備的仗 如果課堂上提出個問題就由學生去討論,因為學生沒有準備,討論當然就無從談起。事實上,這樣的討論要不成為幾個口才好的學生的 一言堂 要不你一言我一語,談得熱鬧,沒有收穫。所以這次我是課前將話題交給學生,由學生事先備好,討論時拿出來,有理有據,而且事先宣告,推舉代表的發言必須是討論組的統...

孔乙己教學反思

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意料之外 超常的發揮 學生真切的感悟 體驗 教師對這種現象的處理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奇怪的是當學生有超常表現的時候,我們的教師往往會漠然處置,甚至冷言相對。為何?因為教師在過分地追求教學思路的邏輯性與連續性,為的只是順利完成教師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的終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