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課後反思

2021-03-04 09:58:41 字數 2682 閱讀 8778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

——張靈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反思整個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及反饋情況,本節課基本上是遵照這一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的,其中有可取的一部分,同時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目標定位明確

在研究這節課時,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乙個問題:「這節課的重點是什麼?是僅僅讓學生知道公式後通過一定量的練習鞏固知識相應的知識點,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

」顯然對於學生來說如果直接告訴了他們長方形、正方形的計算公式,做起相應的習題肯定是沒問題的,而且正確率應該也會很高。但是此刻學生學到的知識是乙個沒有生機的數學,是乙個死的知識,同時也沒了數學味。但是數學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教材或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積極參與的、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他們去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去獲取新知,積累數學研究學習的方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後續的學習進行遷移做好準備。對小學階段來說無疑數學思想的形成、數學方法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是我首先確定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同時在授課時我也一直在遵循這一教學目標進行授課題目。

主要環節包括:帶著疑問進行自由擺、觀察猜想、再次操作驗證、交流、推理遷移等學生活動展開教學。這樣,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後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學設計層次分明

在確定了主要教學目標後,我對教材內容進行的再加工,把整個教學環節分成四大部分:質疑匯入、操作驗證(自由擺和指定擺)、歸納推理、鞏固練習。其中指定擺環節,為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數學模型,從擺滿到只擺好一行一列、到最後讓學生在頭腦中想,這樣帶有層次的設計,不光有利於學生將長方形面積公式從具體擺中抽象出來,而且也有有利於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練習設計環節我也注重將學生的認識逐步提公升,從基礎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發展性練習,讓學生將所學內容進一步深化。同時注重周長與面積的溝通與聯絡,讓學生在比較中更深地認識了面積和周長。

(三)重視合作、正確利用遷移,促進新知的理解。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我在這堂課中,運用了兩次合作,一次遷移。

第一次合作是在拼各種長方形來進行猜想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第二次是在對實驗形成的**進行的小組討論,討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是不是正確時開展的。遷移主要用在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讓學生在會爭議時,及時組織學生進行操作驗證。

這樣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進行合理的猜想,從而為新知的形成創立了條件。

(四)抓住隨機生成

課堂上是師生進行思維碰撞的過程,同時課堂上又是瞬息萬變,經常會出現一些「意外」。本節課在預設時,用驗證得到的長方形面積來推想正方形的面積,學生應該順理成章地推理得到是邊長×邊長。但是在實際教學時,就有乙個學生提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邊長×4時,這是儘管時間已經很緊了,為了讓學生能進一步認識正方形面積。

我當時沒有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提出「想一想,誰說得有道理呢?」這樣學生在聽到一種與自己相反的結論時他就接受了挑戰,他的思維接受了碰撞,同時建議學生通過再次用小正方形擺一擺,讓學生們用事實說明了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應該是邊長乘邊長。可見,「意外」很可能蘊含著認知價值與教學意義,是那麼的真實、寶貴。

二、不足之處

從教學中學生反應和練習效果來看,這節課還是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的,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時目的性不夠

本節課重點就是讓學生探索面積計算過程,所以在探索前應該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本節課在經過開頭猜想兩個圖形大小後就直接進入驗證環節,顯然顯得唐突,也確實在這裡因為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的熱情或目的性不夠,造成在交流時出現一些和主要問題無關的事情,也因此在這部分浪費了一些時間。反思後想如果讓學生猜一擦面積會和什麼有關係後,明確長和寬與面積有關,我想這樣也許效果會好一些。

(二)提問方式缺乏針對性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有效的提問能讓學生清晰感知,無效的提問可能讓學生不知所措,把整個教學方向發生改變。在這節課中我發現自己在提問方面還是有一定欠缺的。如在學生自由擺並填好**後,組織交流時,我先問學生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你是怎樣知道的?在這裡學生回答時說得就很不到位。如果換個說法提問:

「這個長方形你是怎樣擺的?他們的長、寬分別是多少?為什麼?

」這樣也許會讓學生能先認識到小正方形的個數=每排個數×排數,進而根據內在的聯絡,猜想出長方形面積=長×寬,這樣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從直觀到抽象。

(三)教學自信度不夠

整個教學設計應該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由於自身教學過程中缺乏自信度,對教材的理解缺乏一定的自信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因為緊張把一些教學環節顛倒了,如在進行解決實際問題前,應該先對先前的爭論及正方形中每個4所代表的意義進行區分。這樣處理可能後面再練習手帕面積計算時就不會出現很多學生仍是用周長公式來計算面積了。另外對教材理解還缺乏自信度,如當學生混淆面積和周長或面積單位和周長單位時可以進行追問:

「為什麼面積單位用平方公尺等,而周長單位用公尺等」這樣追問後學生在思考中認識,對知識的把握會更透徹。所以在教學時教師的自信是很重要的。這裡包括對教材把握的自信和對自身的自信。

另外還有一些在目前教學中常出現的問題,教態不夠自然、語言不夠精煉,有些拖沓,時間控制不當等這些都是我以後教學中需要不斷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反思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特徵 知道了面積概念,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會長方形 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不僅是今後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空間觀念。三年級學生開始對 有用 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盡量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

例1 一塊長方形土地,長是寬的2倍,中間有一座雕塑,雕塑的底面是乙個正方形,周圍是草坪 如圖1 草坪的面積是多項式少平方公尺?2 圖2是由6個相等的三角形拼成的圖形,求這個圖形的面積。3 已知圖3中大正方形比小正方形的邊長多4厘公尺,大正方形面積比小正方形多96平方厘公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積各...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

一 填空 1 長方形的面積 正方形的面積 2 乙個長方形長是5厘公尺,寬是3厘公尺,面積是 周長是 3 正方形的邊長是 分公尺,面積是4平方分公尺,周長是 分公尺。4 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40平方公尺,長是8分公尺,寬是 分公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 5 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25平方厘公尺,它的邊長是 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