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數下教學反思

2021-03-04 09:58:04 字數 4762 閱讀 8054

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現象」,採頡生活中的數學例項,為課堂服務。《認識負數》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負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

本階段中所指的負數,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負數。學生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及數學的價值。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有利於認識負數的情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正、負數是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是學生學習負數的已有經驗。課始我讓學生記錄老師的話「今天的氣溫零下4度到零上7度」。

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教師敘述的意義。有的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列表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數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展示,學生對不同的記錄方式進行融合與比較,在此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負數的意義,同時對用數字符號表達資訊的簡捷性有了不同的體驗。

二、 密切聯絡生活實際,增進對負數的了解

初步認識負數以後,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舉一些生活中可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學生對負數獲得了基於自身經驗的不同理解。

三、 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初步認識負數後,我通過生活情境:以樹為起點,乙個向東走5公尺,乙個向西走5公尺,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於正數和負數獲得了更深的認識。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有兩種方法:

一是在數軸上表示出兩個負數,右邊大於左邊;二是,兩個負數,數值大的反而小。這樣學生才會對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這一數學問題獲得主觀的認識,從而提高知識的活力。

四、借助於具體的資料,使學生獲得一些生活的常識和社會的知識

教材中安排的許多習題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如我國的最低點、南極的溫度等。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會讀數,還應該讓學生對於這一些知識有所了解,從而實現數學的綜合化。

本單元教起來似乎覺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看似輕鬆,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要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物件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物件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物件,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努力!

《認識負數》教學反思

教學了《認識負數》,因為學生的課前預習比較到位,課堂總體來說很順。但課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不熟悉溫度計?

在預習中,學生對課本上的零上4攝氏度記作+4℃,零下4攝氏度記作—4℃,這樣的問題理解很容易,但在練習中很多孩子都不會寫出溫度計上的溫度,詢問原因,原來他們根本就不會看溫度計,所以課堂上我就重點指導認識溫度計,然後再指導根據溫度在溫度計上表示,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這樣處理這方面的教材,我想應該好一些:

加強對溫度計的認識,通過對溫度計上刻度特點初步感知意義相反的數量。

(1)不要忽視對溫度計上攝氏度與華氏度這兩種刻度的區分。至於兩種溫度有什麼異同,可以作為課後拓展練習讓學生自己去了解。

(2)教會學生仔細觀察刻度單位,能根據刻度上大格與小格的劃分推算出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攝氏度。

(3)重點引導學生觀察以0刻度為分界線,上下均有同樣的數字。這為突出零上與零下起關鍵作用。讓學生初步感受在0的兩側,相同的數字表示不同的含義。

2、例1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兩個相反意義的數量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通過觀察三個地方氣溫在溫度計上的表示,知道表示零上和零下這樣兩個相反意義的數量,用以前的數無法表示,使新知的教學呼之欲出,感受「+4」和「-4」兩種表示數的方法的需要與重要。在此基礎上掌握讀寫方法,知道「+4」可以寫成「4」,正號可以省略。

3、例2通過生活中另一種相反意義的量——海拔高度,進一步掌握用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此時並未抽象出正數與負數的概念,僅僅是學習正、負數的表示方法與讀法。這令我在教學中很難把握,因為常常會在此時衝口說出「正數」與「負數」兩個名稱。

「以海平面為分界線」這是本題的關鍵,它既溝通與上題「以0為分界線」的聯絡,又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兩地海拔高度為何要用正負數來表示的重點。我在教學時先出示圖,然後提問: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從**量起的?

學生有多種答案:山腳、平地……然後通過讀題了解到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公尺,從而引出「以海平面為分界線」,高於海平面的記為正,低於海平面的記為負。

4、利用對課上所接觸到的數分類,將具有現實生活意義的數量抽象出來,完成兩個概念的學習。

在分類過程中進行兩個概念的對比,抽象出正數與負數的各自特徵,強調正、負數與0的關係。完成練一練,鞏固這一知識點。

5、小結本課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梳理新知。

6、堂上檢測。五年級的教學與中低年級不同之處在於增加了練習量,將練習課融入到新課中。

7、及時總結評價

《圓柱與圓錐》這一單元內容重點分兩大板塊---表面積和體積,是簡單的立體幾何知識,知識顯得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解題時計算的難度也較大,學生出錯的現象可以說是多方面的,主要歸納如下:

一、這一單元公式多,學生容易混淆,如圓的周長和面積;表面積和側面積;圓錐和圓柱的體積(特別計算圓錐的體積時很多的學生總是漏×1/3)。

策略: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各種公式,並利用題組訓練突破圓柱和圓錐的關係:1、等底等高,v柱=3v錐

2、等底等積,3h柱=h錐

3、等高等積,3s柱=s錐

二、計算難度大,全是小數的加減乘除法計算,學生容易出錯。

策略:加強小數的計算訓練,特別是多進行n×3.14的訓練,提高計算準確率。

三、審題不認真。在求體積的題目中,一些題目給出圓柱的半徑、高單位不統一,學生往往就沒注意到,經常出錯。

策略:要求學生解題是一定要注意先統一單位,再計算。遇到面積單位、體積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習慣性地使用了長度單位的10進製,要特別注意糾正。

四、對題目的理解不到位,關於圓柱面積的計算經常出錯。

策略:以題組的形式進行對比訓練。

如:1.給圓柱體模型刷油漆(求表面積)

2、圓柱形罐頭貼商標(求側面積)

3、廚師帽的材料(求表面積,但不計算下底面)

4、鐵桶的材料(求表面積,但不計算上底面)

《圓柱的認識》教後反思

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並能聯絡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步驟地展開研究和探索,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能夠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匯入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因此,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出示圓柱),我直接揭示課題,同學們,你們看到過這樣的物體嗎?你能舉一些生活中像這樣的物體嗎?

學生一一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好的圓柱形物體。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你們細心的去觀察,圓柱形的物體還是到處可見的。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

在教學圓柱的特徵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學生知道了圓柱的側面積是指哪部分後,我設定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可能會是乙個什麼圖形呢?

」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了圓柱的底面周長相當於長方形的長,高相當於長方形的寬。接著又問,要想知道老師手裡圓柱的側面積,你會算嗎?

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課我主要體會如下:

1、加強動手實踐,引導學生自主**。認識底面的特徵時,學生先是猜想,再讓學生想法證明;**側面展開圖時,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全班演示證實後,學生再次動手操作,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或一張正方形的紙分別卷成乙個圓柱體的側面,卷成前後圖形之間的關係就不言而喻了。對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親自動手去體驗,既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2、我打破了課本的侷限,讓學生動手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雖然剪出的圖形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整節課學生都處在愉快、寬鬆、有趣的氛圍中,雖然內容不多,也還簡單,但卻很充實。

因為打破了這個侷限學生的思維就拓展了,出現了很有深度的幾題。

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1、能否形成圓柱。2、如果能形成,底圓周長是哪一條。3、高又是哪一條。

三個問題的提出一下子昇華了全課,讓我的思路也豁然開朗,也讓我真正體會了還學生思考的空間,將會有意外的收穫。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錐的認識」一課是數學十二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們認識了圓柱體積之後進行的教學內容,因此它與圓柱體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認識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改革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能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學生想學什麼,想怎樣學,這都應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在認識圓錐體的基本特徵時自己的設計是先認識底面,再認識側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後再認識高。在學習中,有圓錐轉化到圓錐後,學生們先說出了高,我也就及時的讓學生指一指高。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把公式的應用這一教學任務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

二、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蘇教六數下教學計畫

教學計畫 一 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66名學生,男生居多,從上學期學習情況來看,由於本班兩極分化較大,有個別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相對較弱,學習基礎又不紮實,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如 等同學成績太偏低,比較粗心,馬虎,而且學習態度較差,對提高全班整體成績有比較大的難度。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經歷觀察 ...

蘇六上數反思

一 分數乘分數 一課是浙江省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分數整數 整數乘分數,理解了分數乘法的意義後進行學習的。分數乘法在掌握了法則以後,計算並不複雜,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們力圖體現 讓學生自己提出 驗證計算方法,培養 問題能力,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的總體思路。一 充分開放教...

六下《長江之歌》教學反思

長江之歌 是電視系列片 話說長江 主題曲的歌詞,全詩作者用第二人稱讚美了長江是 無窮的源泉 有 母親的情懷 表達了對長江的熱愛 讚美和依戀之情,讀起來充滿激情和力量。在教學中,我緊扣這首詩中的兩句 我們讚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 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 來展開教學。這兩句話既是全文的重點,也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