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學考試重點知識整理

2021-03-04 09:54:02 字數 4820 閱讀 2508

組織行為學

一:組織行為學的定義

1定義:研究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及其規律,提高管理人員**、引導和控制人的行為的能力,以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科學。

這一定義包括三層含義:

1)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物件是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性。

2)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範圍是一定組織中的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

3)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性的基礎上,提高**、引導、控制人的行為的能力,以達到組織既定的目標。

2組織:對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統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組織是人組成的集合(2)組織是適應於目標的需要(3)組織通過專業分工和協調來實現目標

3三大要素:觀察,個體,群體

二:霍桑試驗《案例》

1:這一試驗表明:為了維護班組內部的團結,可以放棄物質利:

益的引誘。由此提出「非正式群體」的概念,認為在正式的組織中存在著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群體,這種群體有自己的特殊的行為規範,對人的行為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同時,加強了內部的協作關係。

2:主要內容

(1)職工是社會人 (2)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 (3)滿足工人的社會慾望,提高工人的士氣,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

3:案例反思

為什麼會有富士康11跳?

梅奧等人通過霍桑試驗得出結論:人們的生產效率不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響梅奧的「社會人」假設的基本要點是: (1)傳統管理把人性假設為「經濟人」這是不完全的, 人應該是社會人。

除了物質條件外,社會心理的因素對調動人的生產積極性有很大的影響。 (2)傳統管理認為生產效率主要取決於工作方法和工作條件。 霍桑實驗結果表明:

生產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職工的士氣,而士氣取決於職工在家庭、企業及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是否協調一致。 (3)傳統管理只重視人的正式組織團體、注意團體結構、職權劃分、規章制度等對人的行為的影響;而梅奧則注意非正式團體,無形組織的作用,其有著特殊的規範,影響團體成員的行為。 (4)提出了新型領導的必要性,這種領導關於傾聽和溝通職工的意見,使正式團體的經濟需要和非正式團體的社會需要取得平衡。

4:總之,霍桑實驗表明,人不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掙錢的個人,而是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的群體成員,個人的物質利益在調動工作積極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義,群體間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是調動工作積極性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梅奧的理論也被稱為人際關係理論或:

「社會人理論」

三:組織行為學的學習研究方法

1觀察法: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分:參與觀察法,非參與觀察法;情景差異分:自然觀察法,控制觀察法

2調查法:一般分為三種具體的調查方法:面談法、**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談話法,問卷法)

3心理測驗法:能力測驗,人格測驗,機械能力測驗,語言能力測驗,管理能力測驗,學術傾向測驗,心理健康測驗

4定性與定量法 5案例法 6情景模擬法 7系統法

8實驗法:實驗室實驗法,自然實驗法(現場實驗法)

四:組織行為學的層次

組織行為的三個層次:(1)個體行為模式:個體差異:傳記特點;人格,能力,學習;工作價值觀、態度,狀態、意志和情感;個體心理過程:知覺,歸因

(2)群體行為模式:團隊管理;個人和群體決策行為;組織中的溝通行為;領導行為;衝突處理和談判行為;

(3)組織結構與行為:組織變革、發展、學習,組織技術、工作和結構、組織文化;人力資源政策,壓力;未來發展趨勢。

五:組織行為學的學習目標

1**:**他人行為 2解釋:解釋組織中所發生的事情 3控制:對組織中發生的行為進行控制 4分析和行動(引導)

六:為什麼說人文技能是管理者技能的關鍵?

人文技能是指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即與人共事的能力。這主要是指經營管理者善於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對下屬施行有效的領導的能力,現代管理的本質在於對人際活動的協調,協作活動的核心在於人際的互動。乙個管理者只有擁有人際關係技能才能將人員整合到各種協作性活動之中。

人際關係技能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對乙個組織的管理者來說,不可避免地要處理與上級、同級和下級的關係。因此,管理者要具有說服上級、團結同級、帶動下級工作的能力。

同時,還要能夠協調組織與外界的關係,形**際關係網。

七:明茨伯格的管理者的角色功能

人際的角色,資訊的角色,決策的角色

八:華生主義與新華生主義的公式及群體動力理論

1: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行為受客觀刺激的影響,其公式為s—r(刺激—反應)

2新華生主義(新行為主義):在刺激、反應之間加上o(個體),其公式:s—o—r(刺激—心理加工—行為)。

把人腦看成是乙個加工系統則輸入的是刺激,輸出的是行為:刺激_(輸入)——思維加工系統_(輸出)——行為

3:勒溫的「磁場」概念及群體動力理論:b=f(p·e)式中b——人的行為,p——個體特徵,e——環境特徵

群體動力理論

人的行為動向取決於內部力場與情景力場《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內部力場的張力

所謂群體動力是指群體活動的動向。研究「群體動力」就是要研究影響群體活動動向的諸因素

群體動力的存在和作用

1:群體領導方式動力:**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

2:群體組織形式動力

3:群體結構性質動力

4:群體公約動力

5:群體多數動力

九:動力的概念包括的機能

動機**於需要,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內在原因和直接動力

包括的機能:始發機能:驅使人們產生某種行為

選擇機能:使行為朝著特定的方向,預期的目標進行

強化機能:行動結果的好與壞,會使動機重複或不再出現

十:需要—動機—行為過程

內心緊張需要滿足

目標實現

十一:氣質型別和特徵

十二:價值觀概念

1:乙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及對自己的行為結果的意義、效果、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是乙個人基本的信仰和判斷。

2:乙個人對周圍的事物的是非、善惡和重要性的評價、看法,是個人對某種特定的行為方式或者存在狀態的一種持久信念。價值和價值體系是決定人們態度和行為的心理基礎。

3:五種性格特徵:外向與內向,情緒適應性,易相處性,謹慎程度,接受新經驗的開放程度

十三:認知心理學派激勵理論分類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

生存、關係、成長理論(阿德佛)

」 內容型激勵理論

成就需要論(麥克利蘭)

雙因素理論(赫茨伯格)

期望理論(弗隆)

公開理論(亞當斯)

過程型激勵理論

目標理論(德魯克等)

歸因理論(海特等)

學習改造型

歸因法強化法綜合激勵模式

十四:erg理論(阿德佛需要理論),需要層次理論

1:e:生存 r:相互關係 g:成長

2:阿德佛的工作需要與工作成果關係圖

erg理論以以下三點基礎:(1)某個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越少,則這種需要越為人所渴望;(2)較低階的需要得到較多的滿足,對較高階的需要渴望就越強;(3)較高階的需要越是滿足的少,則對較低階的需要的渴望也越多(即滿足上公升,挫折倒退的規律性)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十五:弗隆的期望理論

公式表示:需要目標

激發力量=目標價值(效價)*期望概率(期望值)

符號表示即:m=v*e

目標價值與期望概率的不同組合(只要e與v任意乙個低m就低)

(1) e高*v高=m高

(2) e中*v中=m中

(3) e低*v低=m低

(4) e高*v低=m低

(5) e低*v高=m低

十六:群體概念及分類

1概念:群體是指為了實現某個特定的目標,由兩個或更多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個體組成的人群集合體

2群體之間的心理反應:群體價值觀,群體凝聚力,群體責任感

3:從行為趨向看,群體對群體成員行為方式產生的四大作用

1) 社會助長作用

2) 社會致弱作用

3) 行為趨同作用

4) 行為遵從作用

4:群體的分類

(1) 按照群體構成的原則和方式:正式群體(命令型群體,責任型群體),非正式群體(利益型群體,友誼型群體)

(2) 按照聯絡的緊密程度及發展的水平劃分:鬆散群體,聯合群體,集體

(3) 按照群體開放程度:開放型群體,封閉型群體

(4) 按照群體在社會上發揮作用的大小:參照群體(標準群體或者示範群體),一般群體

(5) 按照群體規模:大群體,小群體

(6) 按照群體是否實際存在:假設群體,實際群體

非正式群體是指沒有通過官方規定,而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自然形成的一種無形的組織,它是一種非正式的聯合體。

非正式群體的特點不易察覺、自發性、較強的凝聚力、有自然形成的「頭面」人物、有較快捷的資訊溝通渠道。

非正式群體作用滿足個人的需要;可以協助組織實現組織目標;可以促進情感交流;可以幫助解決困難;可以做後進轉化工作;可以起著感染和控制的作用。可以作為正式群體的補充,滿足人們交往、歸屬、友誼等心理需要,滿足群體成員及時了解組織情況,溝通資訊的需要,可以發揮實際的影響力,成為正式群體凝聚力的填充劑。

非正式群體的負向作用有:容易滋長小團體意識;阻礙個人的發展;容易傳播流言蜚語,對組織產生牴觸情緒,甚至形成與正式群體相對立的群體力量。

正式群體:是乙個有明確的共同目標,專門分工和部門分工,並在有意識的協調體系下、和固定結構的形態下,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人員組成的群體

有以下幾個系統:第一:有乙個職能化系統,人們有可能實行專業化分工,第二:

有乙個有效的激勵系統,引導成員自覺做出貢獻;第三:有乙個權力(權威)系統,導致群體成員去接受管理者的決定第四:有乙個決策系統,為組織的發展指引方向。

十七: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

1:人際因素: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交往的頻率及相似性等,地理位置越近,越容易發生人際關係

2:社會因素:社會因素是影響人際關係的客觀外在因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社會風氣、道德風尚等等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人際關係。

組織行為學考試重點

1.組織行為學及其產生 1933年,梅奧在 霍桑試驗 中得出人群關係理論,標誌著組織行為學的誕生。發展 人力資源學派的出現 權變觀點進入管理領域 組織文化的興起 組織行為與組織過程的研究 研究的自變數和因變數 主要考產生背景 自變數 個體水平的變數 群體水平的變數 組織系統水平的變數 因變數 通常指...

組織行為學重點

組織行為學綜合練習題 一 選擇題 1 被稱為研究組織內部人的行為的里程碑是 霍桑試驗 2 面談法屬於組織行為學研究方法的 調查法 3 將人視為自私自利 好逸惡勞的是哪一種假設?經濟人 4 乙個人經常出現的 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性和非傾向性特徵的總和是 個性 5 定人的心理活動動力特徵的是 氣質 6 依...

《組織行為學》重點總結

1 組織行為的特徵。p3 2 泰羅科學管理的五大原理。p24 3 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p24 4 甘特對科學管理的貢獻。p28 5 組織設計的內容。p33 6 法約爾的經營六職能和管理五要素。p36 7 組織設計的原則。p39 8 明茲伯格經理角色理論所提出的10種角色。p44 9 人際關係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