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常規工作中要把握的幾個要點

2021-03-04 09:43:18 字數 1647 閱讀 7615

教學常規是教師教學過程應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正常教學秩序,推進課程和教學改革,規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保證。

教學常規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備課

至少要提前一周備好課,備課過程中要體現出教學設計,一定要設計。

備什麼?備教育教學理念、備教育教學資源、備教育物件、備教學策略和方法。

目的: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學生、手中有辦法、實施有成效。

備課是通過教案來體現出來的,教案的內容應該包括: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步驟、板書設計、課堂練習設計、作業設計等。

教師課前研究課程,用大量的精力來設計課程,花幾倍於上課時間的時間來準備課程要成為常規動作,這是很有必要的,它是上好課的基礎。未經設計的課程必然會照本宣科,未經設計的課程必要會滿堂灌,未經設計的課程也必然沒有收效。

二、講課

講課環節是對備課成果和教學設計的實施與運用。教師在課堂的表現、實施具體教學過程的組織形式、與學生的互動,包括對學生進行管理、關注學生學習的狀況等,都應該在講課的環節中做到位。

我們的老師一定要樹立兩種觀念:

一是牢固樹立「課堂神聖」的觀念。承擔教學任務,實施課堂教學高於一切。幾條紅線是絕對不能踩的:

不准擅自調停課、不准無故離開教室、不准滿堂灌、不准打接**、不准抽菸和酒後上課、不准坐著講課等。

二是牢固樹立「讓學生沒有收穫的教學是一種教學汙染」的觀念。這就是乙個教學有效的問題了。我們45分鐘的課一定要是有效率的,不能浪費學生的時間,不能對不起我們的教育物件。

同時,也要注意,課堂也是對學生實施思想行為習慣教育的主陣地,我們的教師都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不能只教書不育人,要管學生,要善於管學生,要熟悉我們施教的每個學生。

三、作業

布置與批改。作業是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檢驗,是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手段。通過對作業的布置和批改,要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效果,及時調整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老師批改作業要認真,一定要有批閱意見,一定要全批全改,不能只簽名不批閱。通過作業可以發現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對這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記載,並利用上課講評和課後輔導對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解決。

四、輔導

輔導環節重在答疑解惑,也有「拔尖提高」的作用。我們的老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課外輔導,要主動、熱情、細心、耐心。

五、考核

考核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要有統一的考核標準,無論哪位老師上課,考核標準是唯一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實施教考分離。

六、聽課與公開課

教師間互相聽課,講公開課,應該成為一種常態。聽課不是單純為了評個分數,聽課重在教師間互相交流、互相補充、互相借鑑,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每個老師聽完課後都要即時向被聽課教師進行反饋,指出優點,找出問題,找到改進的辦法。

同時,老師要積極主動地承擔講公開課的任務,每名教師一學期至少要講一堂公開課,可以在專業教研室內講,可以在系內講,也可以在全校範圍內講。

常規是一切改革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教學常規做不好,做不到位,我們後續推行的各種教學改革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做好教學常規工作是對每個老師的最低要求,是底線。

教學常規做不好、做不到位不是能力問題,是態度問題。我們面對著邏輯思維能力弱、學習習慣差的學生,不能只是一味的抱怨,要想辦法讓我們的課堂生動起來,要想辦法增強我們課堂的吸引力。我們不能安於現狀,要從做好教學常規工作、保障穩定的常規教學秩序做起,為將來推動教學改革打下堅實基礎。

學校管理工作中的幾個誤區

作者 馮雙巨集 博覽群書 教育 2013年第09期 學校領導忙,教師累,學生苦,效率低,是目前較為普遍的現象。要改變這種現象,校長必須從管理理念到管理行為進行認真反思,盡快的走出管理誤區。誤區之一 安全工作是校領導的事,與其他教師關係不大。安全工作不是學校領導乙個人或幾個人的事,而是要人人參與,齊抓...

班主任工作中的班級常規管理

1.管理制度化,重視堅持 依法治班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班之初,要組織學生一起學習學校常規,讓學生與學校要求達成共識,並發動學生制定班規細則。制定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根據班級的實際制訂一系列的班級規章 制度 公約和紀律等,經過全體成員集體表決通過。制定的規則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關鍵看執行。執行規章制度...

電梯招標工作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對電梯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市場機制的規範化,對電梯招 投標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從事機電類產品招標工作,特別是針對電梯這一機電結合較為緊密的產品的招標組織工作,應當注意積累經驗,這對招 投標方在今後的電梯招 投標工作很有益處。一 電梯主引數及主要效能指標的確定 首先,招標方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