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的研究報告

2021-03-04 09:40:36 字數 1674 閱讀 5446

江南明珠小學伍彩妍

良好的學習氛圍會耳濡目染地薰陶學生,使學生不想學習都難。怎樣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呢?老師需要精心地思考、設計、操作。作為乙個老師就更應該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

課堂上,我們時常聽到低年級的老師在教學中面對雨後春筍般的小手說「別急,想好再說」,面對百靈般嘰嘰喳喳的小嘴說「請同學們不要插嘴,先舉手,等老師允許後再發言」。但是,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生會變得越來越懂事。在對待「舉手發言」的事情上可能會有新的看法。

每節課舉手的總是那幾個人,其他同學似乎就覺得舉手與他無關,不是屬於他(她)的任務,成了局外人。我有點生氣,故意找不愛舉手的同學回答問題,但每次他們都能完整回答出來。於是,我認為他們沒有聽講的判斷是錯誤的。

我反思,他們會回答為什麼不舉手?

我想,這與學生年齡有關吧。隨著孩子們從兒童向青少年時期的過渡,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但處於12歲左右的青少年兒童,他們的生理悄然發生變化,特別是女生,更羞於表達,害怕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喜歡默默地思考,注重豐富的內心世界,五年級的孩子表現猶為突出。其次,我認為人天生就有惰性,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惰性,懶得動腦、動手,老師提出的問題,想偷點懶就偷點懶,或者是有的老師喜歡「滿堂灌」,只給學生答案,不能鍛鍊學生思考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習慣讓老師自問自答,然後抄下「標準」答案,這種習慣也是老師縱容出來的,但這是少數。

我問過許多學生,為什麼課堂上不喜歡舉手?他們說:「沒什麼特殊的原因,就是不想舉手。

」或是「怕回答錯了,同學們笑話。」「我的答案或許不對,我不敢保證對不對,乾脆就不回答吧。」還有有一些學困生長期受不到老師的重視:

「舉手有什麼用,老師總是叫成績好的同學回答,反正叫不到我,還不如不舉手。」是啊,我們常常抱怨學生越是到高年級越是怕舉手發言。也許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學生不會回答,應是教師一次次地讓他們失望而造成的。

……想來想去,這些原因歸結成一句話就是積極性差,耐挫能力差,缺少挑戰性。

原因找出來了,總得想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吧。面對著不舉手的課堂,我像在唱獨角戲,是尷尬,是孤獨,師生互動多好?我動腦筋,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得給學生點壓力,辦法總比困難多,我設了幾個計謀:

⑴老師只要問,你就得立即思考,然後舉手,我專找不舉手的同學回答;⑵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專門提供給學困生;⑶一直不舉手的同學每天寫乙份說明,用作文的格式寫《我為什麼不喜歡舉手》;⑷每天評選舉手高手(且回答正確率高的);(5)每週評選「發言人」稱號的同學等。有獎有罰的制度最能促進人的進步,我相信很多事是「逼」出來的。

經過乙個月的實施,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明顯增強,上課時,我望著「小手林立」,心裡美滋滋的,有問必答,答案各不相同,各抒己見,滔滔不絕,多豐富的課堂!看來這種方法是有效的。哦,不要忘了,要獎大於罰,多鼓勵少懲罰。

還有課堂上老師自己積極性要高,自己要投入課堂,投入教學情境,起表率作用,言傳身教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時代是學生進入人生的開端,在這時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信心其實比智力開發更重要。但無論是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是自信心,都是乙個在漫長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逐步培養和鍛鍊的結果。面對這個階段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教師和家長的作用無疑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甚至是無可替代的。

尤其作為教師更要在做好學生智力啟蒙的同時,從生活和學習的每乙個細節出發,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循序漸進地去著意影響學生,加強他們 「良好行為習慣」和「自信心」的培養。要讓學生成才,就必須首先從樹立學生的自信開始;要樹立學生的自信,我們又不妨從最簡單的「舉手」開始。就是這看似微不足道的「舉手」,在學生成長初期,可能成為他們邁向成功的起點。

關於課堂舉手發言調查報告

一 調查背景 1 許多小學老師常反映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同學們不能夠踴躍發言,並且年級越高課堂氣氛越沉悶。我們就想針對這一問題展開調查。並通過調查找出同學們不愛舉手發言的癥結所在,據此對老師和同學們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夠改善小學高年級課堂沉悶的氣氛。2 調查時間 20 年 月 日至20 年 月 日 3...

舉手發言的好處

舉手發言是有好處的。舉手發言是鍛鍊自己口頭表達的最佳途徑。列夫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 如果學生在學校裡學習的結果是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舉手發言正是學習中的一種創造,它能使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產生自己的思想,並能用語言將自己的思想展現給大家,在表達中學習。舉手發言能使學生的思維...

如何看待不愛舉手發言的孩子

2 不愛思考而不舉手發言 有的孩子是因為不愛思考而不舉手發言。對這類孩子,教師應主動叫他回答問題,但由於這類孩子事先沒有想好答案,因此教師應注意逐步引導他答問,如 將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引導他逐步切入問題,直到回答正確為止。經過幾次這樣的鍛鍊,這類孩子就會意識到只要動腦筋 多思考就能回答出問題,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