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發言與抽籤發言並舉的教學結構研究

2021-12-31 21:07:41 字數 3921 閱讀 4157

「舉手發言」與「抽籤發言」並用的教學結構的研究

一現狀分析/

1、學生的課堂發言是師生的一種情感對話,是學生所學知識的反饋。合理、適當、正確的運用發言方法,將大大濃厚學生的學習氣氛,提高學習積極性,促進思維的發展。

2「舉手發言」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上用得最多的發言方法,它是隨著學校的產生而產生的,幾百年來長用不衰,國內外與校共存,這是因為舉手發言有它的特獨功效,決定了它的頑強的生命力,具體表現在:

舉手發言的點麵效應。老師的科學的問題設計,學生們不是一下子人人都能回答的,是要通過學生認真的思考,思考後也不一定人人能回答的。有部分學生知道了、舉手了,通過老師的提問,其它學生聽到了,受到了啟發,知道了,這是舉手發言生存的主要根源。

老師就是運用其這一點,把多少知識傳給學生,又有多少學生在學生中又學到了多少知識。

舉手發言的轟動效應。老師為了達到這全目的,對學生作了定向動員,學生為了表達自己的心願,紛紛舉手表態或表示支援,老師的目的達到了,又有一種浩大的聲勢。

「舉手發言」,簡單易行。老師提出問題,無須說「舉手回答」,學生習以常。自然而然地舉起手來,老師指點幾名學生回答,就這麼簡單。

隨著時代的發展,舉手發言在實際用中也體現出許多合理的現象。因學生智力的先天差異,「舉手發言」常常成為「部分學生」的事,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就成了同一些學生。這些學生思想活躍了,積極性高漲,越學越有勁,學習成績提高很快。

另一些學生反應較遲鈍,當他反應過來時,舉手輪不到他了,或對問題一知半解,是對是錯拿不準,不敢舉手,回答錯了怕人笑話,或對問題無頭緒,不理解,也失去了舉手的機會。造成了這些學生舉手太少,常此以往,這些人的思想開始冷落,缺少發學習積極性,越學越無勁,也不願意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常常坐在那裡「看人家」舉手,「聽人家」發言,形成了優差分化,打動這些「觀察者」的心態,使其在學習上把消極轉化為積極因素,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值得研究的問題。只因舉手發言的平凡運用,無人去感受它的問題的存在,即使意識到了,也沒有合適的方法與以替代,所以無人去論長道短,去研究它。

二、「抽籤發言」初探

「抽籤發言「是通過抽籤的形式,得出學生的學號,或幾組幾號,讓其對應的學生回答問題的一種發言方式:

1、『抽籤發言「具有公平性。抽籤,每人抽到回答問題的概率是一樣的,所以每一學生對每乙個問題都必須同樣對待,去準備、去思考。有輪到發言的可能,不準備好,也許會到黴,這種榮譽感會促使他去動腦,開啟他思維的大門,人人會有主種感謝觸。

2、「抽籤發言」具有促進性。抽籤發言的公平性告訴我們,人人都得動腦,成績好的不敢輕視,成績差的倍加思考,特別是差生,消除了「看人家」、「聽人家、的消極因素,促進發他們的成績發生機。

3、「抽籤發言」能消除「偏心」心裡。在舉手發言的同時,成績好的學生舉手的可能性較大,回答問題的機會相對較多,後進生心目當中形成了「老師總是對成績好的同學好」的「偏心」心理,學習上起到了逆向作用,加大了他們的消極因素,「抽籤發言」的公平性消除了學生中老師的「偏心」心裡,促進成績的提高。

4「抽籤發言」具有互補性。在有些問題上「舉手發言」有它的優點,是「抽籤發言」所不及的,特別是「舉手發言」的以點帶面的轟動效應,但許多問題「抽籤發言」比「舉手發言」效果更好,它的特性決定了這一點,我們上課的時候,根據不同的問題去選擇不同的發言方式,功效更好,能起到兩者互補的作用。

5「抽籤發言」具有趣味性,象丟手帕的遊戲一樣,手帕將落誰的後面,大家心裡癢癢的,心懸到了喉嚨中,人人都希望手帕落在自己的後面,但又怕落在自己的後面,手帕一旦丟定,大家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趣味橫生,「抽撿發言」也是這樣,準備好答案的學生,他希望簽到自己,一旦抽到自己,開心倍增,但其他許多同學在希望他回答不出來,老師可以重抽,或許還能抽到自己,沒準備好的學生不甘落後,認真思考,萬一抽到,怕回答不出來,心裡感到難為情,一單抽到,即使未能回答,但也盡力而為了,希望再抽,能輪到自己。趣味一浪高過一浪。

6、「抽籤到發言」具有實使用者性。做簽不繁,抽籤容易,簡單易行,不需要叫學生的名字,一抽到幾號,學生他自個兒就知道了,自然地站起來回答問題,人人易學,推廣方便。

由此,人們可以提出下述假說:

、如果「抽籤到發言」實際運用中能彌補「舉手發言」之不足,很大程度上,默化學生的學習心態,由消極型向積極型轉化,那麼學生的學習氣氛將大幅高漲,就有望引發他們的潛在思維,則「舉手發言」「抽籤到發言」兩者並用就成形了完美的師生情感對話。

、「舉手發言」與「抽籤發言」兩者並用的教學結構研究活動的有效性取決於下述因素:

、以「舉手發言」與「抽籤發言」並用的實際效益為基礎。

、運用發言形式的選擇性。

、形式觀念的適應性。

、成功經驗的互動擴充套件。

三、變數分析

自變數——「舉手發言」與「抽籤發言」的合理化運用的教學結構。

因變數——學生的潛在的思維因素和學生積極性的轉化。單

控制變數——教育學活動時間和樣本的代表性。

四、假設的操作定義

1、發現問題,確定專題

要治病,首先要看準**,才能對珍下藥,只有找到了問題,才能為問題鋪平道路,「舉手發言」功不可抹,過有幾何,還要作更深刻的研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舉手情況的分析入手,不同層次的學生為調查物件,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心聲,對能舉手時,不能舉手時的各種不同的狀態(包括自己能舉手,人家也能舉手,自己能舉手,人家不能舉手,自己不能舉手,人家能舉手,自己不能舉手,人家也不能舉手)的心情變化作廣泛歸納總結、分析,找出問題的所在,增加研究物件的準確性。

2、單向實施,問題再現

大家對「舉手發言」已有較多的認識,較深的理解。而對「抽籤發言」卻無過多的聽聞。「抽籤發言」的理論值與實際值會產生產一定的差異,所以首先對「抽籤發言」要作一番單向實施,在實施中時刻注意學生的心情和動向,在不同的實施中找問題,在不同的班級中找問題,在不同層次的學生中找問題,「舉手發言」與「抽籤發言」的兩種不同的發言方式中,對所產生的問題要作仔細的對比,找出他們的個性與共性。

個性的存在是互補性的體現,共性的出現還待進一步的解決。

3、科學結合,體驗過程

「舉手發言」、「抽籤發言」兩者並用,在運用時根據兩者各自的優點及互補性,結合所提的問題,老師要作好有機結合,才會發揮更大的效益。如1:在教小數點的移動引起數的大小變化時,老師提出這麼乙個問題「要把原數縮小一百倍,小數點怎麼移動?

」這種問題是必須大家都搞清楚的,不管成績的好壞,即使一下子搞不清楚,也得搞清楚,那麼提出的問題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選擇抽籤發言為宜。如2、學習乘法分配律在小數中的應用時,老師設計了這樣乙個深化題目「3.95*20+39.

5*3+395*0.5」這樣乙個問題,學生不是一下人人都能計算的,只要有個別學生找到了計算方法。其他學生看了有所啟發,達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以後碰到類似的題目,就會有思路就夠了。

這樣的問題使用舉手發言較好。此外還要把資訊及時傳遞給學生。老師向學生提問時,確定了使用哪一種發言形式後,要學生舉手發言,還是老師抽籤發言,這個資訊要及時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有所準備。

傳遞方式可規定一種手勢為舉手發言,另一種手勢為抽籤發言,手勢要簡單易辨,老師只要一做手勢,學生立刻知道用什麼方法發言,這種手勢傳遞的形式,還能鍛鍊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有一種靜態效應,較適宜於平時上課。

4、成果顯現,經驗延伸

通過幾個月的實施**,局勢已經形成,認真總結成功經驗,作出研究總結報告,「舉手發言」和「抽籤發言」並用的可行性報告,以便資資源共享。

五、研究樣本,本校中、高年級為研究樣本

六、操作計畫:

1、2023年11月前通過對學生的座談、資訊反饋、調查和老師的經驗互動,對「舉手發言」存在的問題和對「抽籤發言」的可行性進一步的認定。

2、2023年12月——2023年3月,對「抽籤發言」的**性作各科單向實施,並對其有效性作出評估。

3、對兩種方法各自存在的問題有無同一性作出檢定。

4、2023年4——7月,對兩種發言方法的有機結合在各科中運用,在過程中體驗問題有無中和性,若中和了存在的問題,則進一步證明了兩種方法的互補性,對學生的學習氣氛、積極性、思維的促進性、差生的成績轉化作出評價,並確認模式的有效性與可行性。2023年8——10月完成結題工作。

七、成果預想:

1、取得「舉手發言」「抽籤發言」並用的教育學結構模式及適應不同學科的實踐依據。

2、形成有關「舉手發言」「抽籤發言」並用的教學結構模式的理論說明。

二00三年十月

舉手發言的好處

舉手發言是有好處的。舉手發言是鍛鍊自己口頭表達的最佳途徑。列夫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 如果學生在學校裡學習的結果是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舉手發言正是學習中的一種創造,它能使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產生自己的思想,並能用語言將自己的思想展現給大家,在表達中學習。舉手發言能使學生的思維...

11 我要舉手發言

個人初備案 課時第11課時課題我要舉手發言授課型別 新授1 知道上課用眼 用耳 用腦的重要,初步學會專心聽講的方法。教學2 體會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的重要性,逐步養成遵守課堂秩目標序的習慣。3 懂得上課發言要先舉手,後發言,初步養成發言聲音響亮的習慣。教學通過學習知道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

第一次舉手發言

六年二班 常新飛 人生有許多第一次,第一次撒謊,第一次燒飯,第一次考一百分 每乙個第一次都是乙個新的開始,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穫,但在這麼多深刻的第一次中,最突出的還要一次舉手發言,因為那一次,我覺得自己真正的長大了 舉手發言對每乙個學生來說,是最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但對天生膽小的我來說,卻是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