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性心理與管理

2021-03-04 09:38:38 字數 4784 閱讀 9443

個性(personality),有時也被稱為人格,是指在個體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與行為特點的總和。一般來說,可以把個性分為個性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性兩個方面。個性傾向性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力系統,它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主要包括興趣、需要、動機、期望、信念、價值觀等;個性心理特徵是個體多種心理特徵的一種獨特的組合,它集中反映了乙個人的精神面貌的穩定的型別差異,主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4.1 個性傾向性與管理

4.1.1需要與管理

1.需要概述

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腦對生理和社會需求的反映。需要是個體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內部動力,是個體行為積極性的源泉。需要一旦被意識到,就形成一種尋求滿足的力量,驅使人朝著一定的物件去活動,以滿足自身的需要。

一般來講,需要的強度越大,活動的積極性就越高;需要的強度越小,活動的積極性也就越小。

需要是人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外界條件的依賴性和渴求狀態,它表現著人和外界的實際聯絡。這一定義表明了需要一方面和外界物質條件這個客體相聯絡,不能脫離外界條件,沒有這個客體就沒有需要的產生和發展,就沒有需要本身;另一方面,需要又和人這個主體相聯絡,需要是人的需要,與人本身為一體存在,是人的活動積極性的源泉。在人和外界的關係中,需要揭示了主體對客體的依賴與渴求狀態,它成為溝通和聯絡主體與客體的中介和橋梁。

如果沒有需要,沒有需要引發的欲求、願望等,外界條件就不會被人們所關注。

2.需要的型別

需要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按需要的起源分,有自然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按需要的物件或社會功能特徵分,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按需要的主體特徵分,有個體需要和群體需要;按目的或結果分,有主觀需要和客觀需要;按需要的性質分,有生活的需要、活動(勞動)的需要、知識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資訊的需要等;按需要滿足的方式分,有直接需要和實踐活動本身的需要;按需要的本性分,有異化的需要和人性的需要;按需要實現的時間分,有長遠需要和當前需要,等等。關於需要的分類,其中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最具代表性(在《激勵行為與管理》一章有詳細論述)。

3.需要的特徵

(1)多樣性

生物的需要主要是滿足其生存,而人則由於勞動和思維而開拓出乙個無限的實踐與認識的世界,「在現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需要,」「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於其他一切動物。」與動物只有單純性需要(物質需要)相比,人的需要呈現出無窮多樣性。人們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本身就意味著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無論從質上還是從量上來看,人的需要都是不可窮盡的。

(2)發展性

人的需要是在社會中產生、發展和實現的, 離開現實的社會生活, 任何需要都將不存在。人的需要的變化發展取決於人的本質的變化發展。因為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不停地進行著、發展著的,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都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變著和發展著。

可見,人的本質的變化決定了人的需要的變化和發展,既沒有凝固不變的人性,也沒有永恆不變的人的需要。馬克思指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的」。

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發展,並且受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的需要物件、內容和水平都是不同的,因而它又具有社會歷史性。

另一方面,需要也受到人自身因素的制約。在人的一生中需要都處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隨著人的活動及物件範圍的擴大,人的需要也在逐步擴大,需要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人的發展主要是指個體的發展和種群(或類)的發展。從個體的發展來看,乙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從嬰幼兒到青少年、從中青年到老年直至死亡,隨著他的成長和發展,除了最起碼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外,他還有諸如接受教育、訓練、得到愛、受到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不同的時期,其需要的側重點以及強烈程度也不同。

從種群(或類)發展的歷史維度來考察,其需要也是逐步由低階向高階方向發展的。從早期的似動物的本能需要到現在我們談論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是隨著人類的發展和進步而體現出來的。「由於人類自然發展的規律,一旦滿足了某一範圍的需要,又會游離出、創造出新的需要。

」(3)層次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三個層次,在三個層次需要中,生存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乙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乙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乙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在這裡,馬克思恩格斯從紛紜多變的社會現象中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揭示了繁茂複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乙個簡單的事實:人們必須首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文化、藝術、宗教等活動,簡言之,生存資料的滿足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前提。在人類需要的三個層次中,如果說生存需要是為了維持人的生命及延續後代的需要,享受需要則是一種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旨在優化人的生存環境和條件,令人過舒適、幸福和美好的生活的要求。

它是人類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的和較為恆定的滿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這兩種需要僅是人類生活的手段,只有發展需要才是人類生存的真正目的。發展需要是在生存、享受等需要得以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最高層次需要。

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追求發展就越發上公升為人的更重要的需要。「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為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人的最高層次需要並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徵,認為勞動成為人們自覺自願的行為和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追求的實現、集體財富的充分增加是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基本條件,因此,人的發展需要就成了個體追求的理想和社會進步所趨向的目標。

4.需要在管理實踐中的運用

需要是個體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內部動力,正是各種需要推動著人們在各個方面積極地活動。沒有需要,就沒有個體的一切活動。需要越強烈,由此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

因此,管理者的乙個重要任務就是了解職工的各種需要,並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從而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根據實踐的經驗,一般要採取以下方法,才能較好的完成這個任務。

調查職工的需要情況。調查研究是解決好職工需要的前提和基礎,職工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需要是合理的,有的需要是不合理的;有的需要是眼前的,有的需要是長遠的;等等。因此,只有開展多形式如座談、訪談、問卷調查等的調查研究工作才能真正了解職工的根本需要,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制定科學的解決方案合理地解決職工的需要問題,保護和調動職工生產的積極性。

在管理實踐中,管理者不能只考慮如何完成任務,應當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就是要關注、愛護和幫助職工,在政治上關心他們的成長,在事業上關心他們的進步,在生活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尊重人,就是要尊重每個職工的人格,尊重和維護憲法賦予他們的各種民主權利。

理解人,就是要理解每個職工的具體處境和個性,承認他們在性格、愛好和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管理實踐中,管理者不僅要針對職工對物質生活的基本需求,解決好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還應針對職工的精神需求,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物質需要作為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需要,是其自身生產行為的原動力,構成了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馬克思在分析人的行為動因時指出:

「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某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滿足職工對物質利益的需要,關鍵是要為職工辦實事,解決職工的實際問題。所謂實際問題,主要是指與職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又難以憑藉個人力量加以解決的實際困難,如住房、就業、醫療、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實質就是物質利益問題。

這些問題解決了,職工的現實利益就得以實現,思想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精神需要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之一,當職工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之後,必然產生相應的精神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注現代職工們精神需求的變化,向他們提供精神關懷和積極的引導,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活動,讓職工們感受到家庭式的溫暖,安心在本組織工作,並隨時願意為本組織的利益奉獻自己的力量。

4.1.2動機與管理

1.動機概述

動機是直接推動個體進行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動力。也就是說,動機是激勵個體去活動的心理動力。乙個人從一舉手、一投足到生產勞動、科學上的發明創造,無一不是在動機推動下進行的。

可以說,動機在人的一切活動中有著最為重要的功能,它是引起活動的直接機制。

動機和需要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當需要產生之後,並不一定就成為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力,需要變成動機往往要經過乙個發展階段。

活動總是在動機的激勵下指向目的。動機和目的是既有區別而又有聯絡的兩個概念。如果說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原因,那麼目的就是在行動中要爭取達到的結果。

每一種行動都有最終的目的。在許多場合活動動機與活動目的是一致的。動機與活動目的又不完全相同。

在一種情況下同乙個目的可能由不同的動機來推動。在另一種情況下,同乙個動機也可能表現在目的不同的行動中。

動機與效果的關係也十分密切。動機是直接推動個體進行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動力,屬於主觀範疇。效果是個體進行活動時產生的結果,屬於客觀範疇。

一定動機指導下的活動總要產生某種效果,動機與效果的關係比較複雜,有時是一致的,有時不一致。

2.動機的分類

根據動機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這一原則,動機可以分為生理性動機和高階的社會性動機。生理性動機是以有機體的生理需要為基礎的動機。有機體由於對食物、水分、空氣和迴避危害等需要以及為了滿足這些需要而產生的活動的推動力,都屬於生理性動機。

例如有機體缺乏食物就產生一種進食的需要,它就會變成一種驅動力量的活動,去覓得食物,吃飽了,有機體又恢復了原來的平衡狀態。這就是生理性動機推動活動的進行過程。高階的社會性動機是指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受一定的社會文化影響,通過各種各樣的經驗,習得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需要。

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人類的社會需要也在向前發展。社會需要具有永續性和複雜性。由於習得的社會需要不斷增長,從而使人的行為複雜化。

人的社會行為一般說是由這種需要所決定。

第四章管理心理與組織行為

一 單項選擇題 1 是指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滿足與否的態度。2007年5月二級真題 a 工作成就 b 工作績效 c 工作態度 d 工作滿意度 答案 d 解析 工作滿意度是指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滿足與否的態度。乙個人對工作的滿意度水平高,就可能對工作持積極態度 相反,對工作的滿...

第四章管理心理與組織行為

一 單選 1 阿倫和梅耶所進行的綜合研究提出承諾不包括 d a 感情承諾 b 繼續承諾 c 規範承諾 d 口頭承諾 解析 阿倫和梅耶所進行的綜合研究提出了三種形式的承諾 感情承諾 員工之所以對組織忠誠和努力工作,主要是由於對組織有深厚的感情 而不是物質利益 繼續承諾 為了不失去已有的位置和多年投入所...

第四章管理心理與組織行為

一 單選 1 阿倫和梅耶所進行的綜合研究提出承諾不包括 a 感情承諾 b 繼續承諾 c 規範承諾 d 口頭承諾 解析 阿倫和梅耶所進行的綜合研究提出了三種形式的承諾 感情承諾 員工之所以對組織忠誠和努力工作,主要是由於對組織有深厚的感情 而不是物質利益 繼續承諾 為了不失去已有的位置和多年投入所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