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科學知識框架整理浙教版

2021-03-04 09:29:04 字數 4205 閱讀 6816

七年級上

第一章 第二節觀察和實驗

1、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觀察和實驗。

2、在許多科學實驗中,常常用一些測量工具來對物體進行準確的判斷,在科學研究中還經常要借助各種儀器來擴大觀察範圍。

3、人體感官對事物的觀察具有侷限性。

第三節(一)長度的測量

1、測量是乙個將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的過程。

2、長度的國際單位是公尺,其他單位還有千公尺、分公尺、厘公尺、公釐、微公尺、奈米。

1千公尺=1000公尺 1公釐=1000微公尺 1微公尺=1000奈米

1公尺=10分公尺=100厘公尺=1000公釐 =1000000微公尺=1000000000奈米

1公尺=10 分公尺=100厘公尺=10公釐 =106微公尺=109奈米

3、長度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用刻度尺進行測量時要進行估讀。

使用刻度尺前要先看清楚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4、估讀是在最小刻度值後再加一位估計值。去掉最後一位估計值就是有效值。

5、刻度尺的正確使用:

選正確:選擇具有合適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放正確:刻度線要緊靠被測物體

看正確:視線要與刻度尺垂直

讀記正確:數值一定要進行估讀,然後寫上單位

6、刻度尺中刻度的總長度就是量程,最小一格的長度就是最小刻度值。

量程:刻度尺能測量的最大範圍。

最小刻度:也叫分度值,指兩刻度線之間的距離。

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7、長度的間接測量方法:以累積求平均法(注意有效位數)、滾輪法、以直代曲法等

第三節(二)體積的測量

1、測量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用刻度尺,測量液體的體積用量筒和量杯,測量不規則形狀的固體(小石塊)用排水法進行測量。

2、.體積: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

固體體積的常用單位為立方公尺、立方分公尺、立方厘公尺。

液體體積的常用單位為公升、毫公升

1立方公尺=1000立方分公尺=1000000立方厘公尺 1公升=1000毫公升 1公升=1立方分公尺

1毫公升=1立方厘公尺

3、測量液體的體積用量筒和量杯。

量筒和量杯都沒有0刻度線。量筒的刻度是均勻的;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勻的,上密下疏。

4、量筒的正確使用

選正確:選擇具有合適的測量範圍和最小刻度值的量筒

放正確:量筒應放在水平桌面上

看正確:如果液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與凹形液面**最低處相平

5、測量體積的工具:量筒和量杯

a.特點:量筒和量杯的刻度都是由下至上,逐漸增大,無零刻度。但量筒的刻度是均勻的,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勻的,下疏上密。

b.注意事項:看清測量範圍和最小刻度。

測量時,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膠頭滴管配套使用。

讀數時,視線與凹液面的最低點水平。如果仰視,讀數偏小,如果俯視,讀數偏大。

6、形狀規則的固體的體積測量:體積=底面積×高

液體的測量:量筒和量杯,膠頭滴管

形狀不規則的固體的體積測量:排水法

第四節溫度的測量

1、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要準確的測量溫度,要用測量溫度的工具:溫度計。工作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

3、實驗室常用溫度計是酒精溫度計和水銀溫度計,他們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製成的。

4、溫度的常用單位是℃,讀作攝氏度。溫度還有其他一些單位。

5、體溫計的構造:玻璃泡與玻璃管之間特別細且彎曲,阻礙了水銀的下降,必須依靠用力甩水銀柱才能回到玻璃泡中。這就是體溫計能離開人體進行讀數的原因。

(用體溫計測量人體溫度時,水銀柱只會上公升不會下降,要使體溫計水銀柱下降,必須依靠用力甩。)

6、體溫計的測量範圍是35攝氏度到42攝氏度,最小刻度值為0.1攝氏度。

7、溫度計的使用

(1)使用溫度計前,要先觀察溫度計的測量範圍(量程),估計被測物的溫度,切勿用來測量超過溫度計測量範圍(量程)的溫度。

(2)測量時,手要握溫度計的上端,要使溫度計的玻璃泡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如果是測量液體的溫度,則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沒在液體中,但不能接觸容器壁與容器底。

(3)測量時,要等溫度計裡的水銀柱不再上公升或者下降再讀數。

(4)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視線應與液柱**相平。如果是凸面,要與凸形液面**最高點相平;如果是凹面,要與凹形液面**最低點相平。

(5)記錄讀數,數字和單位要寫完整,並注意是否為負數。

第五節質量的測量

1、質量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2、質量的國際單位是千克,其他還有噸、克、毫克等

1噸=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00000毫克

3、儲存在巴黎國家計量局內的質量標準物是國際千克原器。

4、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質量的大小完全由物體本身決定。改變物體的形狀、狀態、溫度和空間地點,都不會改變物體質量的大小。

5、實驗室常用的質量稱量工具是天平。

6、天平的使用方法:

放平—遊碼歸零—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左物右碼—調節遊碼使天平平衡—儀器還原

(1)調平:將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遊碼移到橫樑標尺左端的「0」刻度線處,調節平衡螺母,使指標對準分度盤**刻度線,這時天平平衡。

(2)稱量:把被測物放在左盤,用鑷子向右盤裡加減砝碼並調節遊碼在橫樑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復平衡。這時被測物的質量等於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遊碼所指示的質量值。

注:放砝碼前先估計被測物的質量,從大到小放置砝碼。

(3)稱量完畢,用鑷子將砝碼放入砝碼盒內,遊碼移到橫樑標尺的最左端,兩個托盤放在同一側。

第六節時間的測量

計時器的發展)1、表圭和日晷; 2、滴漏(水鐘); 3、火鐘; 4、沙漏(沙鐘);

5、擺鐘(伽利略發現單擺的等時性); 6、近代機械鐘; 7、電子鐘和原子鐘(最準確)。

1、時間的單位:

時間的國際單位:秒(s),還有小時(h)、分鐘(m)、日(天)、周、月和年等等。

2、時間單位的換算:

1小時=60分=3600秒 1分=60秒 1天=24小時=86400秒

1年=365天 1天=24小時 1小時=60分 1分=60秒 1秒=1000毫秒

1小時=3600秒,1天=38400秒。

3、地球自轉一周是24小時,公轉一周是一年。

4、測量時間的工具:停表(也叫秒錶)

5、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區別:時刻是瞬時時間中的某一點,例如9點。而時間間隔是有起點和終點的一段時間,是兩個瞬時之間的間隔長短,例如課間休息時間是10分鐘。

第七節科學**

1、科學**的意義:科學**是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的科學規律時進行的科學研究活動。

2、科學**的步驟及其作用:

提出問題—建立猜想和假設—制定計畫—獲取事實與證據—檢驗與評價—合作與交流

第二章第一節:生物與非生物

1、蝸牛的相關知識:蝸牛是腹足綱的軟體動物,整個身體分為:兩對觸角,眼在長觸角處,殼(具保護作用)足(在腹部)觸角(兩對上長下短)、眼(在長觸角頂端)、口(內有齒舌)。

蝸牛具有觸覺(觸角部位最靈敏)、嗅覺、視覺,但無聽覺;蝸牛爬行時會在玻璃上留下痕跡,因為足部能分泌出一種黏液,防止爬行時滑落也為了留下資訊,蝸牛為何四處爬行呢?是為了覓食、求偶、找朋友……食物主要為植物的根、葉和葉芽,因此對農作物的危害較大,所以是農業的害蟲。

2.放大鏡的作用:一手拿放大鏡的柄,放於被觀察物體的上方,眼往放大鏡內觀察,並將放大鏡與被觀察物的距離逐漸加大,觀察到大而清晰的圖象。先觀察外表後觀察內部再觀察一些變化的方式。

生物與非生物:最大的區別是有無生命。(以下**是生命的特徵)

3、動物與植物

(1)動物和植物都屬於生物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營養方式不同。

動物:由於細胞中無葉綠體,自身不能製造養料,要攝取食物來獲得營養。

植物:細胞內有葉綠體,能利用陽光、水、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

(2)動物與植物的對比:

(3)植物是整個生物界的基礎,是動物生存的基礎,而動物可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4、觀察生物的方法:先觀察外表、再觀察內部、然後觀察一些變化。

第二節:常見的動物

1、 對物體進行分類操作的一般步驟:

(1)明確分類的物件。(2)確定分類的依據。(3)得出分類的結果。

2,分類的依據一般是分類物件間的區別;而事物間的區別往往較多,所以依據不同,同一分類物件的分類結果也會不同。

3動物的分類分類標準不同,則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根據有無脊椎骨,分為脊椎動物(4.7萬種)和無脊椎動物(120萬種)。

4,無脊椎動物

5、無脊椎動物中節肢動物分為四類:昆蟲類、蜘形類、甲殼類、多足類。

6.節肢動物的特點(動物界中最多,有100多萬)

初中三年級知識點彙總整理

1圖形的旋轉 旋 乙個圖形繞某一點轉動乙個角度的圖形變換 性質 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對應點與旋轉中心所連的線段的夾角等於旋轉角 旋轉前後的圖形全等。2中心對稱 乙個圖形繞乙個點旋轉180度,和另乙個圖形重合,則兩個圖形關於這個點中心對稱 中心對稱圖形 乙個圖形繞某一點旋轉180度後得到的圖形...

三年科學教學總結

2 新的教學方式 為了使學生的科學學習具有廣闊的智力背景,科學課教學不能侷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必須建立開放性的課程資源。教師應主動走出封閉型的課堂資源空間,帶領學生進入學校資源空間 家庭資源空間 社群資源空間和網路資源空間,使學生多渠道 多 多方位 個性化體驗科學 過程,變 講課 為 上課 變學 ...

新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全集

第二單元動物 1 動物具有 多樣性 動物生存依賴於 環境 不同的環境生長著不同的 動物 2 我們觀察蝸牛,要注意觀察蝸牛的 外形 生活 運動 反應 吃食 排洩 繁殖 等。3 蝸牛利用 腹足 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4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 觸角伸縮 身體縮排 殼內。5 蚯蚓喜歡生活在 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