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可以這樣做讀後感

2021-03-04 07:32:57 字數 1487 閱讀 8107

暑假的時候,我讀了《好老師可以這樣做》,這本書由「敘事篇」和「隨筆篇」兩部分組成。在敘事篇中,作者通過乙個個真實的教學例項,展現了自己與學生之間的感人故事,同時也為教師與學生架起了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在隨筆篇中,作者緊密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針對當今的教育現狀,對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反思與分析,從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楊聰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教育的真正任務和目的,不是評判,而是喚醒,更是善的傳遞、愛的共鳴。」這樣的教育觀並不新鮮,其可貴處在於他付諸了實實在在的行動。接下來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一、像楊聰那樣與學生「對話」。

「對話」是走進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很多教育之所以成效不彰,皆出於教育者無法開啟學生的「心門」,不屑於「對話」,沒時間「對話」,不想「對話」,不會「對話」,種種原委。在楊聰的書裡,你隨處可見真情流露的師生交流,課上富有彈性的問答,課間朋友式的傾情交流,課外的**、簡訊、日記、作文,乃至假期的鴻雁傳書。老師是那麼主動體貼地問詢、慰撫、激勵,學生也那麼無間地交換心聲、傾訴、感恩。

有意栽花,無心插柳,短如微博「互動」,長若綿綿「情書」。楊聰顯然是乙個深諳此道的「心靈捕手」。

二、像楊聰那樣把握「現在」。

教師隨意,則學生隨意;教師用心,則學生用心。有時候,就因為教師心念的那麼一轉,便能體味到學生不一樣的表現。教師好壞的分野,大抵在此。

楊聰是乙個比別人「多乙個心思」的教師,他往往能「看見」「習以為常」中的「偶然」,不露聲色,水到渠成,從而獲得「必然」的力量。楊聰在《我的「雕蟲小技」》一文提到,之所以能夠樂此不疲地去試著洞悉和化解「問題生」的每一次「問題」,那也是因為只想把握每一天中連綿不斷的每乙個「現在」,捕捉著可能影響學生的每乙個機會。假如乙個教師想要獲得持久的快樂,在直面學生的教育生涯中,做到這點是非常必要的。

三、像楊聰那樣記錄教育的「個人史」。

楊聰有良好的記錄教育生活的習慣,留下了大量的日記體「雜」文。教育生活中的無數個白天與黑夜,每有所見所聞,所困所惑,所思所感,他就會拿起筆,真實、全面、細緻地記錄下來。楊聰說,寫「教育隨記」本身既是一種紀念,又是一種收穫。

如果不記,自己的努力什麼也沒留下,久而久之,就會感到煩躁和失落,覺得教育成了虛無,回頭一看,什麼也沒有;而記了以後,就會有意識地去做,邊做邊思考,使自己做得更好。做和寫都能有滋有味,那是因為每次回頭,都能看到自己的腳印,哪怕是平常的,淺淺的……

四、像楊聰那樣「表達」教育。

如何表達教育,這應成為新時期教師的新修煉。傳統的教育寫作過於注重八股式的「論」,引經據典,四平八穩,鮮有鮮活的表達,甚至失去了真實。大量鑑定為「優」的**,很可能就是在紙上玩回車,絕緣了地氣,多為沒有體溫的「塑料文章」。

而楊聰大概聽從了愛默生的告誡:「你的句子應該像從地里挖出來的蒲公英,根很長,粘著泥土,還是溼的。」所以,他的「表達」是有生命力的,其教育態度自然流露,有一種理智的清明,又有一種溫情的關切;來自教育的土壤,蘊藏著樸素的教育理想,也飽含著真摯的人間情懷。

教育的優與劣,教師的好與壞,可能會有很多種定義。但有一條卻顛簸不破,那就是對學生要「好」,以廣闊的胸襟包容每乙個孩子。「好老師」楊聰正是對此做出了自己最真實、最直接的詮釋。

《今天可以這樣做教師》讀後感

書中精選了20位中外名師的故事,直觀地再現了名師的教育智慧型以及深刻解讀背後的教育經驗。文章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開學了,我能做些什麼。第二部分是課堂上,我是這樣教學的。第三部分是在我眼裡,沒有 差生 第四部分是,乙個教師,到底能走多遠。第五部分是,教師,你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整本書沒既有枯燥乏味...

《原來可以這樣工作》讀後感

最近,讀 原來可以這樣工作 後,頗多感觸,注之筆端,與大家共享。工作中有很多簡單的工作 細微的小事,這往往是大家所容易忽視的地方。有時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往往決定一件事情的成敗。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對小事不屑一顧。其實連小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做大事是很難成功的。凡事無小事,簡單不等於容易 簡單的...

《可以這樣教作文》讀後感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 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該如何引導指點學生,使他們形成這種能力是很值得研究的專案。只有學生參與了作文的評析,親身去體驗,去感受,才能激起強烈的作文興趣與作文慾望。正如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重視引導學生學會修改作文,在學會修改的同時,提高學生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