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2021-03-04 06:47:20 字數 5705 閱讀 8343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一、《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回頭看以住教學「四則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學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學生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學生達到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練習中忘記運算順序的情況常會出現。

單純的機械訓練,學生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創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意義。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自主的,學生的選擇是開放的,學生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 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2.給予學生發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思考的主動權。

3.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

二、《位置與方向》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好的數學教育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和交流的機會。因此,結合方向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反映,本節課我注重培養學生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上下來這節課之後,我認為本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節課的最大特點是:整個方向的認識都表現為學生的自主探索習得,我只是起了引路人的作用,我為學生提供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現實中進行觀察、實踐、猜測、想象、討論、交流,從而認識了方向和物體的空間位置。

2、這節課的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我對學生的評價多一些,但缺少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評價,如果在判斷方向這一環節中,可以組織學生之間進行評價,把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及時激勵學生。

三、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

四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是《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它把加法運算定律和乘法運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學生在學習了加法運算定律後,隨後學習了乘法運算定律,這樣,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學生更容易理解。在簡便計算這一部分中,除了應用「加法和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以外,還安排了減法和除法的簡便計算。

可以說簡便計算的方法,在這一冊中全部出現了。如何讓學生把這些簡便運算都掌握,並且能融會貫通的運用,這是我們每位老師所思考的首要問題。在教學中我認為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會尋找題目的特點。

(1)看到數字5、25、125想到數字2、4、8。將他們相乘,湊成整數。

例如:25、36,把36寫成4×9。變成25×4×9,使計算簡便。

(2)把接近整數的寫成整數和乙個一位數相加減。

例如:202×32,把202寫成200+2,變成200×32+2×32,使計算簡便。

(3)尋找能湊成整數的數,把它們相加減。

例如:126×5+5×74,發現126+74=200,就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計算簡便。

例如:357-64-57,發現357和57,都有乙個57,相減正好是整數,可以運用數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計算簡便。

二、巧妙運用簡便計算。

簡便方法的目的是通過用整數來參與計算,達到使計算化難為易的目的。題目的簡便計算是千變萬化的,主要是要讓學生看懂根據題目特點,靈活選用簡便計算。

例如:28×25的計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題目的對比。

有些學生對於簡便計算,你出10題,他做下來可能是題題錯。學生很難掌握簡便計算的乙個原因就是將題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該題該用哪種簡便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加強類似題目間的對比。

例如:(25×20)×4與(25+20)×4的比較,前者是運用乘法結合律,後者是運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後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總之,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方法,才能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意識,才能喚醒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才能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4、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

本節課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能根據教師的導,積極主動地學。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智育與德育容於一體,較好的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覺得做的比較好的有這幾個方面:

一、教學時不能將知識強加給學生。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學時以學生多參與為主。通過畫線段圖、**圖、實物演示等活動方式,盡力讓學生感知小數的意義。

與此同時回顧以前學過的小數知識用對比方法來理解小數的意義。在這個基礎上在教學小數的性質、小數讀寫法以及生活中的小數。這樣學生不僅增添了學習的信心,而且學得更有趣味

二、對待學生的作業管理要嚴,練習到位。《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單元知識,以學生理解為主,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一些有關「計數單位」、「單位間進率」、「名數互化」等知識。但是,少數學生心口不一,嘴上說的與寫的不一樣;還有的學生眼高手低,一看認為好做,誰知待作業完成後漏洞百出,不是小數點位置不對,就是不用「0」站空位。

所以在批改作業時要全面、認真、有耐心,採用激勵的措施鼓勵學生正確、準確地完成作業,對於錯的作業糾正過來,舉一反三,多練幾遍。這樣堅持下來學生的作業質量提高了,掌握知識更牢固了,會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了。實現了預期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

5、《三角形》教學反思

近日教學了四年級三角形一節的知識,認為有很多知識點位可以進行**教學,如: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三內角的和等。我在組織學生**前充分做好準備,準備好師生所需的**材料和演示材料,對學生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會影響**結果的不當的,甚至錯誤的**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預料,並在**前予以排除,這樣才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嚴謹的**態度和掌握科學的**方法。

如在讓學生**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時,初上這節時我讓學生自己課前準備了三組**材料6、7、8,4、5、9,3、6、10。課堂上讓學生根據這三組材料分別擺成乙個三角形,試一試,你有什麼發現?結果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得出均能擺成三角形,課堂上我通過巡視發現這部分學生在擺的過程中操作方法出現了差異,他們在操作時是將每相鄰的兩根小棒的端點靠在一起,而不是將兩個端點重疊在一起,這樣由於這些學生操作方法的不當而造成了**結果的不同,藉此機會我適時的教育學生掌握和應用正確的操作方法在**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們要重視對科學的**方法的學習和掌握。

第二堂在另乙個班上這節內容時,在**活動前,我提出了這樣乙個問題:同學們在用小棒擺的過程中應注意些什麼?學生思考片刻後我請了一名同學展示自己的想法,讓全體學生達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識,再分組進行**,效果較好。

六、《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在算理上與整數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數字上的數對齊。教學中,不僅是要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並加以歸納,從而去較好地掌握知識。

1、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出發,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並有效的在教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梁。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去完成了對新課內容的建構,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內涵。

2、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取現實素材,激發學習興趣是這節課的最大特點。課前讓學生親身經歷購物,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教材產生一定的興趣,並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需求。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提出數學問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發問題,學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積極主動的,發揮學生購物付款的經驗,對小數加減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對「列豎式為什麼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些在傳統的教學需要教師總結、歸納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創設情境,使數學充滿生活氣息是數學課堂教學前進的方向,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有力體現,它有利於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於學生在愉悅中學數學、用數學,從而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

七、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統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這節課主要研究的內容。針對以上目標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於生活,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課前的談話引入還是新授時的引導學生走進觀測氣溫這個生活情境中,以及鞏固運用時所選擇的三個題目,都是有目的而選取的與生活緊密聯絡的題,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

2. 注重共性和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

8、《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

植樹問題教學側重點: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所謂化歸思想,一般是指人們將待解決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題,用已有的解題策略,去解答與之相類似的問題。),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

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乙個學習支點。通過、「數學廣角」內容的教學,不僅是向學生滲透某種數學思想方法,而且借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通過站隊這一行為感知點與間隔。

二、以一道站隊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物件,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和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本以為自己設計的教案考慮到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生活實際,重視了數學思維培養,方法的滲透,是可行的,學生們應該是能夠掌握的。可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勉強參與的總是那幾個平時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看來這樣的設計無法顧及全體學生的發展。

沒有了學生的主體參與,何來思維的培養呢?

我開始反思:為什麼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間隔數+1=棵數」(兩端都種)卻無法運用呢?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怎樣的連線?

在反思中,我找到了缺點所在。

1、充分體驗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體驗和建構學生活動化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失去意義。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

不僅需要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而且還需要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在設計中,學生做操也好,走樓梯也好,看似全部來自生活世界,但學生對這些資訊沒有感**彩的,這樣的生活經驗只是我自以為是的虛構。學生真正的生活經驗應該是他們身邊熟悉的事物,是能夠激發他們感情因素的事物,這樣讓學生才會真正感興趣,才能夠產生共鳴,才易激發**的慾望,讓活動化的數學學習有個堅實的基礎。

2、小組合作

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我在教學過程中把二者混為一談了,誤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知識結構邏輯起點,但學生們還不能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與自己的認知起點相互結合。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

要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合作」是乙個良方。生生之間的差異是學習的資源,這種資源應在小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與合理的利用。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全部教學反思

2014 2015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教師 張寶顏 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這個學期就要過去了,對於這學期的工作情況來看,我想說的太多,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讓我明白我的教學方法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這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加以改進,同時我也認識到自己的優點,現在我對本學期以來的教學工作中作如下反思...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各單元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四則運算 這一單元的目標是這樣定的 1 使學生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2 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3 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認真審題 獨立思考...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複習

特別注意 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區別 例如 125 8 20 125 8 20 2 運算性質 連減的性質 乙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減去這兩個數的和。公式 a b c a b c 舉例 128 57 43 128 57 43 記憶 減變,加不變 連除的性質 乙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除以這兩個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