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新教材實施調研及反思

2021-03-04 02:52:37 字數 5440 閱讀 2627

2023年下半年,我去部分學校進行聽課;調研,及時了解了新教材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困惑,並對實施新教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

一、教師的困惑問題

就新教材實施教師們面臨的困惑和存在的問題,我歸納為「五難」:

(一)課改理念落實難。

全國範圍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歷時多年。中學政治課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我認為是在新課程標準頒布和新教材實施以來這段時間。對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年多的時間,我們雖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做了一些努力,也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和認識,但仍然感到這場改革的深度、廣度都是空前的。

這次改革對於學校和教師都是一次很大的衝擊,甚至是一次脫胎換骨的變革。這期間,教師既要向超前的教育目標靠攏,又要受滯後的教學評價的制約;教師既要面臨課程結構調整、綜合課程實施的挑戰,又要面臨教學裝置貧乏、教學時間緊迫的困境;教師既有一點新理念衝動的興奮,但更多的是壓力和困惑。交談中,多數教師感到總是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態,乾脆就沒有時間對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而只能處於盲目模仿的層面。

(二)課堂教學設計難。

新教材注重學生能力培養,淡化了理論知識,教師在教學和備課中不是很好把握的,造成教師備課難。尤其是七年級《思想品德》教材,教學的內容,從表面上看很少,但留給教師的空間卻很大。教師要設計好、上好一節政治課確實很難。

這不僅涉及教師個人多方面的能力,還涉及老師與班主任、電教化老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合作,還要涉及學校領導是否關心和重視政治課的政治課教師等方方面面的關係,這也給政治教師要設計好一節課,上好一節課帶來一些不應該有的困難。

(三)學生學業評價難。

對於學生學業評價,是乙個很難的問題,也是乙個十分敏感的話題。課標中提到的評價方法,有的在實踐中是無法操作的。比如「觀察,我們教師的工作量普遍為14—16節/周, 7—8個班級,怎麼可能「觀察」幾百個學生?

有的老師還要跨年級上課,「觀察」就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描述性評語」就無從談起。一學期下來幾百名學生連名字都叫不出來,怎麼「描述」?

又怎麼可以寫出「評語」?

另外,教材涉及的基礎知識較少、活動較多,這種活動的評價,也是個很棘手的問題。有的活動也不是學生全員參加,怎麼對他們進行「專案評價」?

新課標倡導的七種評價方法:觀察、描述性評語、專案評價、談話、成長記錄、同伴評價與自我報告、考試。由於工作量大、學生班額學額大,難以操作,使得廣大任課教師心存疑慮。

這是自新教材實施以來反映最強烈的乙個問題。

(四)課後作業布置難。

實施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以後,課本上作業彈性很大,落實到學生筆答的較少,思考或活動的較多。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口頭表達能力可能會比過去強些,但筆頭表達能力則大大削弱,形成只會「說」不會「寫」的現象,令不少教師擔憂。面對這種狀況,對課後作業布置採取何種辦法比較合適?

如何在課後作業布置中體現課標要求,鞏固所學知識,也是大家比較困惑的乙個問題。

(五)教學目標把握難。

新課程改革改變了以往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從重知識到重情感、態度的轉變,教師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去把握好「度」。有和教師覺得應該注重基礎知識,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將來公升學怎麼辦?

故課堂上還是基本沿用老辦法,課改的步子邁得不大;還有的教師僅僅注意了情境的設計、教學模式的套用,而忽略了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本質,最終出現「課堂熱熱鬧鬧,課後學生一無所獲,教師精疲力盡」的現象。所以我們有必要加強對課標的學習和研究,認真領會教學目標的度,對於這個「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又乙個問題。

二、實施新教材過程中某些教學行為反思

(一)在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新課程改革拋棄了知識本位觀,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一些老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了後兩者。老師們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但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似乎強調了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師在設計初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把自己喜歡的生命用自己喜歡形式表現出來。

上課時學生把自己創作或製作的漫畫、詩歌、甚至採集的植物標本等都帶到了課堂,形式非常活潑,學生興致很高。但教師卻忽視了乙個重要知識點:生命需要相互關愛。

這節課最重要的是教育學生應該怎樣去關愛生命。的確,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論性知識,而側重了學生的品德教育內容,但每框題都包涵著很重要的養成教育知識點。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發展的雙翅,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乙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二)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乙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其目的是為了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教師們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小品劇、開展知識競賽、演講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

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小品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麼目的,、學生可以從中了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乙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又比如:討論幾乎是老師們每節課都要採用的教學形式,但是有些問題根本就不具有討論性,甚至有些問題書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給學生時間看書,學生就能歸納出來,討論實在是畫蛇添足,不但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爭論,迸出火花,久而久之還會泯滅學生思考的熱情。

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每乙個環節都應該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會遠離新課程的要求。

(三)創造「互動式」課堂不能丟掉「秩序」和「規則」

新教育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們的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不斷更新,為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老師們可謂絞盡腦汁。

有些課堂確實活起來了,老師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乙個問題也隨之出現了,有時候,學生一旦動起來,課堂秩序就沒有了,學生們各說各的,似乎發表意見的同學或者小組與自己毫無關係。一堂初三《思想品德》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新穎的,改變了過去文化課教學中的枯燥乏味。

學生學習、參與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但是,當某乙個小組闡述觀點、表達成果的時候,其他小組的同學要麼忙著整理自己的資料,要麼說笑、吵鬧,即使有個別想聽的同學也聽不清楚。學生們不傾聽,不補充、不否定,明顯的錯誤發現不了,老師也只是與該小組的特定成員進行單向對話,對於每個小組成員來說,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組的研究內容,而對其他小組完成的那部分知識就知之甚少了。

也就是說,在這一節課裡,每個學生獲得的知識都是不完整的。與老師們談到這一問題時,老師們很無奈,一方面,他們清楚在混亂的課堂裡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害怕因為管理而壓制學生的熱情。毫無疑問,沒有了有效的課堂管理,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和學生一起建立起新規則,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組織,真正地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在追求課堂的民主、開放的同時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規則」。

(四)確立學生體地位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新課程教學實施的乙個基本原則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在聽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大多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非常注意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

學生們敢於、樂於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個性得到了張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裡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例如,有這樣一節課,老師把全班分為若干小組,把問題布置給學生,課前由學生查詢相關資料,上課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本小組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由於各小組準備充分,所以學生的熱情很高,也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受年齡、閱歷及知識水平的限制,有些問題說得不夠完整,有些觀點也有失偏頗,老師在小組總結時應該予以補充和糾正。可是在一節課裡老師只是在各小組間穿行,把權利從乙個小組傳遞到另乙個小組,就像乙個旁觀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

這個時候的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出除了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學生一起去尋找真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嚮導。

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歸屬和落腳點,解決現存問題,推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尋找縮短教育理想世界與教育現實世界距離的最佳結合點,對一線教師來說任重道遠,對教研工作者來說責任重大。

三、今後建議

(一)教師應認真學習和研究《課程標準》。《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是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嚴格依據《綱要》制定的。它對本課程的本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及實施建議等均作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和界定。

既規範我們教學、又規範評價,還規範教材的編寫,需要我們進行認真的學習和研究。新課程顯現的四大特點(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原來課標所沒有明確的。因此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要認真領會,力爭正確把握,明確指導思想,思考我們的教學,完善我們的試教工作。

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注意把握每一教學環節,尤其是些教學細節,注意教學環節的嚴謹性。教師應加強教學基本功訓練。尤其應該注意使用學科術語,注意課堂語言的邏輯性,注意板書的規範性,切忌隨意性。

(二)教師應積極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創設開放、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密切聯絡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去體驗和理解,改變以往學生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在課堂中增加思維的含量,教會學生去思考,重視學生差異,弘揚學生個性發展。

新學期要重點對以下教學方法進行實驗研究:

(1)「情境創設」活動教學

▲教師活動:

創設情境—→暗示要求—→引導思考—→理性概括

▲教學程式:(教學環節)

情境匯入(以境育情)—→情境展示(以情言情)—→反覆體驗(以情施教)—→深化理解(以情明理)

▲學生活動:

進入角色—→身臨其境—→激發情感—→領悟道理

★實施「情境創設」活動教學應注意:

●教學情境的質量。

●學生的共同參與。

●尊重學生的個性。

(2)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操作流程:

創設體驗情景—→設計導思問題—→陳述內心感受—→進行實踐檢驗

▲創設體驗情境。根據教學內容,模擬情境,再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現實情境,並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換位,入境感受。

▲設計導思問題。結合具體情境,設計對學生情感體驗具有導向性作用的問題,導引學生進行正確的情緒感受。

初中新教材教學探索及反思

現在社會處於資訊時代,學生平時在生活中得到資訊是也相當大而快,而初中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求知慾望較強,特別是對新鮮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歡抽象的乏味的東西,所以好多同學不喜歡數學,只有乏味的計算 嚴密而難於理解的推理,缺乏創造性和趣味性,而現代教學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教學手段五花八門,教學的物件個性迥異,...

初中新教材教學探索的反思

時光流逝,乙個緊張 充實 有序 奮進的學期即將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我的數學教學工作,有得有失。現在社會處於資訊時代,學生平時在生活中得到資訊是也相當大而快,而初中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求知慾望較強,特別是對新鮮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歡抽象的乏味的東西,所以好多同學不喜歡數學,只有乏味的計算 嚴密而難於理解...

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課標培訓內容

一 2011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解讀 一 第一部分前言 一 課程性質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應綜合反映人類在探索物質 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等過程中的成果。義務教育物理課程作為科學教育的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是一門注重實驗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義務教育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