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學新教材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2021-07-12 17:08:36 字數 5486 閱讀 4542

作者/**:[暫無]發布時間:2008-10-24

新課程在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教材體系的構建、教材體例的確定、教材內容的選擇及呈現方式等方面較傳統課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對我們化學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對現行教材的使用我想談以下幾點:

一、要重視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強化基本觀念的指導作用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化學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要使學生形成一些基本的學科觀念。如:要通過化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形成物質的變化觀、元素觀、微粒觀、化學反應的能量觀、物質的分類、化學的社會觀、價值觀等基本的化學觀念。

一方面,這些基本的化學觀念不是具體的化學知識,它是在具體的化學知識基礎上,經過不斷的內化、概括、提公升而形成的。這些基本觀念將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這些基本觀念對相關的具體知識的學習又具有統率和指導作用,一切具體知識的學習都需要在這些基本觀念的指導下進行。

我們教師就是要在這些基本觀念的指導下實施教學。如八年級化學第二單元第二節「水的分解與合成」一節,本節內容的定位是以「水的分解」和「氫氣燃燒」這個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為平台,重點學習分子、原子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等核心知識。其中「水的合成」(第二個次級標題)內容的學習,一方面是要以「氫氣燃燒」這一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為載體,學習「化合反應」這一重要的概念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是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物質世界的微粒觀、變化觀,初步形成化學反應的能量觀。

因為在前一節學習了水在通電的條件下發生分解(水的分解主題),本節又學習了氫氣燃燒放熱,學生已有了化學變化過程中可能伴隨能量變化的感性認識,在此教師就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歸納,使學生初步形成化學反應的能量觀。讓學生明確,我們研究化學反應就是為了獲取人類生活生產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這樣又可以使學生初步形成化學研究的目的觀。

再如,八年級化學第二單元第四節「元素」內容的學習,本節是第一次系統引進和學習元素的概念,第一次站在理性的高度上,理解和認識物質的元素組成。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了地殼的元素組成後,最好能向學生補充說明人體也是由有限的幾種元素組成的。然後概括出自然界的所有物質都是由有限的元素按照不同的結合方式形成的,最後可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提公升——形成物質世界的元素觀。

另外,在對本節關於「單質與化合物」內容的學習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站在物質分類的基本觀念上開展學習,而不能僅僅定位在知識學習的層面上。如可以提供給學生熟悉的幾種不同的物質,如氫氣、氧氣、水、二氧化碳、氯化鈉、鐵、鎂、鹼式碳酸銅等,讓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分類,通過學生的充分活動與交流得出結論:採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

教師由此可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提公升,初步形成對物質進行分類的基本觀念。

二、要加強巨集觀與微觀之間的聯絡,突出化學學科的特徵思維方式

化學學科不同於其它學科的最突出特點是巨集觀與微觀相聯絡,這也是化學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最特徵的思維方式。化學既研究物質巨集觀上的性質和變化,也研究物質微觀上的組成和結構,因為微觀的組成和結構決定了巨集觀的性質,巨集觀的性質和變化皆歸因於微觀的組成和結構。所以引導學生形成從微觀的視角認識巨集觀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思維方式,是我們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

例如,八年級第二單元「自然界中的水」,教材的設計主要是以學生最熟悉的身邊物質——「水」為載體,學習有關的概念和理論知識。在第一節中,通過水的三態變化——物理變化,引導學生從微觀上分析得出分子的基本性質:分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分子在不停的運動、分子之間有間隔等;在第二節中,通過水的分解和合成這一化學變化的巨集觀事實和現象,引導學生從微觀的視角認識物質的構成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

再如八年級第六單元第一節「燃燒與滅火」之次級主題——「**是如何產生的」,教材對此部分內容的設計配有**,旨在引導學生從微觀的視角對巨集觀的**現象進行分析,形成巨集觀與微觀之間的聯絡。另外還有「化學式的意義」、「氧氣的化學性質」等內容的學習,教材中均配以**分別從微觀和巨集觀兩個層面上進行呈現,目的是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巨集觀與微觀之間的聯絡,逐步形成化學學科的特徵思維方式。

三、要全面落實「三維」課程目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是化學新課程基本理念的高度概括,並為此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這三維目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絡的,是乙個有機的整合體。

教學過程應該是以知識為載體,讓學生通過科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獲取知識和技能,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八年級化學第六單元「燃燒與滅火」一節中關於「燃燒條件」的學習,我們教師可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通過教師適當的啟發和誘導,讓學生自我提出問題:燃燒的條件是什麼呢?

然後讓學生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建立猜想與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相互交流與評價,最後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獲得結論。

這樣的教學,是以「燃燒的條件」這一內容的學習為載體,讓學生在親歷科學**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結論,並在**過程中學習和掌握了如觀察、分析、歸納、對比、實驗變數控制等科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合作精神,同時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科學觀念和學科觀念。如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證唯物主義科學觀念;控制化學反應的條件,就能控制化學反應,控制燃燒的條件,就能控制燃燒的學科觀念等。

通過這樣的教學,知識的各方面價值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體現。學生通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科學素養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四、要深刻理解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準確定位——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新教材的實施,老師最大的感受和困惑就是不知道教什麼,不知道怎麼教,也不知道教到什麼程度。其中不知道教什麼和教到什麼程度是乙個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定位的問題,不知道怎麼教則是乙個方法的問題。那麼到底該教什麼呢?

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教」教學目標。首先要對本節知識目標進行準確定位,然後再考慮採取什麼方式和手段,通過什麼樣的過程和途徑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結論,同時還要考慮在獲得這些知識結論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得怎樣的情感體驗。

如八年級化學第二單元第一節「水分子的運動」之次級主題——「水的三態變化」,本部分內容是以學生最熟悉的身邊物質——水為載體,以「水的三態變化」這一最常見的生活現象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巨集觀與微觀之間建立聯絡,得出「水的三態變化」是由於「水分子」的能量、運動速率及間隔大小發生改變而導致狀態的變化的結論,然後進一步概括提公升形成共性——分子的基本性質。所以本節內容的核心及最終的落腳點不是水的「三態變化」本身,也不僅僅是「水分子」的運動,而是分子的基本性質。有的教師由於對本節內容缺乏理解,把教學重點定位在「三態變化」本身或「水分子」的運動上。

再如本節第三課時——「水的人工淨化」,本部分是以學生熟悉的黃泥水為代表,通過對黃泥水進行淨化的過程,學習和掌握過濾、蒸發的原理及實驗操作技能。

所以,本節教學重點應該定位在學習和掌握過濾、蒸發等分離混合物的方法及實驗操作技能上。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最好是在實驗室裡進行。每個實驗台預先放好一瓶黃泥水,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

如何把面前的黃泥水淨化成純淨水?以此創設情境,用問題來組織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提醒學生,黃泥水中的雜質除了有不溶性的固體、細菌外還有可溶性的固體等,以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

對於過濾與蒸發的操作,教師可邊講邊進行演示,其中過濾的原理可提示學生象篩子原理。

這樣的教學是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既學習了黃泥水的淨化,又學習和掌握了過濾、蒸發的原理、方法及實驗操作技能。教學內容的價值得到了突出的體現。但是實踐中發現,有的教師對本節內容缺乏理解,在定位上產生錯誤,知識和技能混為一談,把技能性的問題知識化,泛泛的講,在教室講淨化黃泥水的步驟,講實驗、講操作。

我們知道,技能性的問題主要不是講出來的,在掌握要領的前提下重在訓練。

五、要轉變教學方式,實施「科學**」——解決怎麼教的問題

我們知道,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而化學課程改革的最亮點,就是把「科學**」做為化學重要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並使之在《化學課程標準》中得到明確而突出的定位。這為我們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所以,我們要把「科學**」提高到化學學習中的方**的高度來認識。首先要使之形成一種理念,然後變成我們全體化學教師進行化學教學的自覺行為——即要通過科學**解決化學問題。

新的化學課程把化學學習定位為一種問題的解決活動。而科學**就是乙個不斷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迴圈過程。如在對八年級化學第四單元第一節「認識空氣組成」內容的學習時,可以進行這樣的設計:

首先問學生,根據你已有的知識或經驗,你對空氣有哪些了解?學生會說出知道空氣中有氧氣和氮氣,空氣是無色、無味的等。教師可進一步進行誘導,對於空氣你還想知道什麼?

學生便會展開思維的翅膀,提出很多問題:如空氣中除了氧氣和氮氣外還有什麼成分?空氣是誰最先發現的?

空氣的用途有什麼?空氣中各成分的比例(含量)是多少等等。這時教師便可順水推舟,向學生提供一些必須的儀器和條件,讓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獲得空氣組成的結論。

這些過程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解決的。即使最後的實驗誤差也要在老師的啟發和幫助下,通過學生的自我分析得到解釋。

再如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製取和性質實驗,傳統的做法是先由老師講述和演示,然後由學生到實驗室進行實驗驗證,我們現在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傳統的做法,要在實驗室裡進行這些內容的學習,把他們設計成一系列**性實驗,通過學生親身的實驗**過程,獲得有關知識結論。

當然,科學**的方式有很多,化學學科特點決定了科學**的最主要形式是實驗**,另外還有調查、訪談、閱讀及上網等。我們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六、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價值,樹立全新的教材觀——解決教到什麼程度的問題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資源,是引導學生學習的工具。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目的。我們教師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所蘊含的各方面的價值,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

一方面,對於知識教學,一定要「依標靠本」。「標」即課標,「本」即課本、教材。《課程標準》是我們進行教學活動的行動綱領,行為指南。

教學中決不能脫離課標和教材,隨意擴充和新增那些繁、難、偏的知識,增加學生額外的負擔,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降低知識的難度和要求,也是本次化學課程改革的乙個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對於教材中教學內容的其它方面的價值,諸如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價值要進行最大程度的挖掘。

如對九年級第三單元第二節——「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內容的學習,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學生知道金屬活動性順序這一知識本身,重要的是要把它設計成一系列的**實驗,使學生在親歷科學**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科學**的方法,獲得金屬活動性順序這一知識結論,並學習和掌握如觀察、對比、歸納、控制實驗變數等科學方法。

再如八年級化學第二單元第一節「水分子的運動」之次級主題——「水的人工淨化」內容中,開始的寥寥五行字,文字量很小,但此部分內容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價值卻很大。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我國淡水資源貧乏狀況,培養學生的節水意識和環保意識,對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有重要的意義。

再如九年級化學第三單元第三節「金屬的鏽蝕與防護」之次級主題——「廢舊金屬的**利用」,此部分沒有什麼知識性的內容,主要是要通過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培養可持續發展及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化學課程改革,新教材的全面實施,向我們化學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要加強學習,深入研究,不斷探索,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式,通過新教材的合理、有效實施,推動化學課程改革不斷走向深入。

初中化學新教材的開發和使用

摘要 文章從新教材的開發和使用的科學意識 開發和使用技術 合作精神 開發和使用者的素養等,介紹新教材開發和使用的有關問題。教師的 精神 創新精神是新教材開發和使用的關鍵。關鍵詞 新教材與舊教材 藝術 精誠合作 研究素養。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推廣,同其它學科一樣,化學學科將進入新課程的教學,本文...

魯教版初中化學期末考點

第一章開啟化學之門 考點1 化學研究的內容 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 變化與性質 用途與制法考點2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和聯絡 區別 有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聯絡 化學變化中一定有物理變化 考點3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比較 物質需不需要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 考點4 科學 的思路與方法 提出問題 假...

魯教版五四制語文五上詞語

高 重歲月 津津 左 右 深長 大物形色玉立旁 斜 望而攘攘難以 隨心 不拘 返璞 而起食不 寢不 可見 碧空 安 樂 水 石 狂風 懸 峭 惹人如夢 起伏 不回 開放完好 代價 指掌面不 舍 逐 負 請 完 歸 草船 機 算 之寶理 氣 攻無 戰無 心 力自有 喜不 天 地 頭 頸 耳 腮如臨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