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2023-02-03 20:06:05 字數 3942 閱讀 4868

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有三個:一是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能自由閱讀歷代文獻,做學習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現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現代漢語水平,提高語文修養。基於此,文言文教學擬從以下方面著手進行。

一、文言文教學要培養學生文言語感,積累文言「整合塊」

我們學習文言的乙個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繼承並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為此學文言文就必須注重積累、感悟和薰陶,要達成這些就必須重視語感能力的培養。語感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在語文素質中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語感乃是認識主體對言語的一種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悟性,包含著感知、理解和情感體驗在內的言語活動過程。

語感是在反覆的語文實踐中形成的一種高階語言實踐習慣,它的獲得要靠學生自己長期的語言實踐。古人所說的「涵泳」、「好書不厭百回讀,其中滋味子自知」、「讀書百遍,其意自現」等讀書心得著重描述的就是這種語感的形式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認識主體對言語的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悟性。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呢?

要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就必須重視誦讀。誦讀時不僅要讀清句讀,更要讀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這種誦讀非死讀,而是學生對文章的細微之處都弄清楚之後的誦讀。葉聖陶說:

「從前人讀書,多數不注重內容與理法講究,單在吟誦上用工夫,這自然不是好辦法。現在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講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學生的吟誦工夫少了,多數只看看而己,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不偏。

吟誦時,對於**所得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最可寶貴的一種境界。」這裡「理智地了解」、「親切地體會」,便是語感訓練時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體驗在內的言語活動過程。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戰國策》主要是記載謀略和辭說,以記言見長,體現戰國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語言智慧型,這種文章不誦讀是體會不了其語言藝術的,面一般漫讀沒有對內容的通徹理解也是體會不到其語言藝術的。例如鄒忌對妻、妾、客問了同乙個問題:我和徐公比誰漂亮?

三人的回答看起來一樣,其實卻有很大的差別。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去何能及君也!

」用語極其由衷的讚美。是「私」----偏愛的不經意流露。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已沒有「妻」那麼堅決自信,只在揣度著鄒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不乏溢美之詞,是因為「妾」的身份而「怯」的回答。客曰:

「徐公不若美君之美也」句式為一般陳述,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結的語氣,缺乏真心的讚美,給人以乾巴巴感覺,因為客僅是「有求」徐公。在誦讀時如果不對三人的身份、心理研究揣摩,是不可能讀出三人的感情語氣的。只有既注重「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又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

熟讀精思是語感培養的根本途徑。

二、是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文」,也要學「言」

「言」是文章的語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內容。要想深入了解文章的「文」,必得從文章的物質外殼「言」入手。在,而且2023年高考語文將文言翻譯選擇題變成了自己直譯,這就要求教學中應注重文言詞句語法的梳理,以求得字字落實、句句落實,最後譯成白話。

雖然它顯得落後了一些,但是文言文不外是由字詞、語法組建起來的,只有紮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搞清楚一詞多義、多音多義、詞類活用現象、古文句式語法規律,才能理清文句結構,詳加辨析,加深了解。字詞意義理解上採用了「見字拆字」的辦法,弄清本義然後生髮引申弄清乙個詞的意義群體。

例如「兵」,它的甲骨文是兩手持兵器,故本義是「兵器」,由兵器引出拿兵器的人----士兵;再由士兵引申出「多個士兵」----「軍隊」義,再由士兵、軍隊打仗引申出打仗時的謀略戰術----「兵法」義,以此則環環相扣,深切理解意義群。語法上,學生積累了文言句式的基本型別:疑問句、陳述句、省略句、倒裝句等的常識後,就可以根據句法結構理解文句內容。

否則學生根據現代句法就會感覺古文是句法不通、難以理解。例如《鴻門宴》中張良問劉邦「大王來何操?」如不了解賓語前置則難以理解,所以根據語法,讓學生分部積累,理性剖析字詞句。

則可舉一反三加強文言理解能力。

三、文言學習中「言」不可忽略,「文」的學習更不可忽視,要「言」、「文」統一,促進學生積澱民族優秀文化

傳統教學,教師總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地串講,課堂教學缺乏創新,死氣沉沉,抑制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一種錯覺,以為文言文真是「古」文,是僵死的文章,這就只發揮了它作為閱讀教學工具的作用,而忽視了它的人文功能,即傳承文明的功能。幫教學時,要善於在課文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注意抓住課文中的文眼、中心句、關鍵句及課文不同一般文章之處,以此為突破口,把握作者立意構思、表達技巧,認真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流程,這樣課堂教學就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例《季氏將為伐顓臾》選自《論語》,本文三段對話,每段對話實際上是一篇具體的議**,本文要抓住「季氏不該伐顓臾」的三個論據。「先王以為東蒙主」、「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如何理解為什麼有了這三個論據季氏就不能伐顓臾了呢?

只需抓一核心問題即可,這就補充《論語.季氏》中的相關材料,即孔子所說的「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

而季氏只是魯分封出來的乙個小小大夫。教學時抓住這一邏輯線索,則可牽一髮而動全身,既了解了儒家的社會倫理思想,使學生接受了傳統文化薰陶,進而培養了他們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感情。這樣文言文教學必能點燃學生智慧型的火花,讓課堂蕩漾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再例如《論語》七則》,教師平時教學大多是把這七則語錄的文字內容理清,卻未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七則語錄所包含孔子「仁」的思想核心。第一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文字梳理是容易的,關鍵是看它如何體現「仁」。在孔子看來,終身行之有效的乙個字是「恕」,即用自己的心去揣摩別人,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便是推己及人,是愛人的表現,即「仁」……。教學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借助語錄進入儒家思想的境地,認識它所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從

四、文言文學習的現實意義更不能忽視,應重視「古為今用」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車之轍,後車之鑑」,文言文的學習如果僅停留在隔岸觀火地學些文言語句,積累一些古文化知識,那豈不可惜了古人的智慧型!學生只停留在「死讀書,讀死書」的「盡信書」境界,古文只增加了他「掉書袋」的資歷。那麼語文教學也就成了陶知行先生說的「沒有生活的死教學,語文也就成了沒有生活的死語文」。

所以教學中應讓學生走進文字,認真揣摩文字,學以致用。

例如《鴻門宴》教學中,可讓學生對劉邦、項羽成敗異變的原因進行**,可從用人、性格、處事等方面進行對比。首先,用人方面,劉邦任人唯賢,賢士謀臣才會對他高度忠誠,形成高質量、高忠誠的團隊,為日後稱王天下奠定了強大的人才基礎。《史記.

高祖本記》記載:「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陳丞相世家》中寫道「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可說是剛愎自用,任人唯親,最終活成了孤家寡人,可見,劉邦贏於「用人」,項羽輸於「自用」。其次,處事方面,劉邦心胸寬廣,深得人心,史料證明,劉邦到達霸上後,召集當地名士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廢除秦朝的嚴刑苟法。使他深得民心。但項羽卻心胸狹隘,殘暴成性,不得人心。

史料記載: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韓生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霸王之都。

」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衣走路,沒有人知道」為藉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真不假。

」項羽聞聽,就烹殺了這人。可見劉邦為人寬容,深得人心,項羽心胸狹窄,不得人心。最後,性格上,劉邦在軍事戰爭中表現的有心計,重「智謀」,他善用計謀,善觀人心,攻心為上。

宴會前他拉攏項伯就是個佐證。宴會中,抓住項羽自大、重「義」,自稱「臣」,且大做文章。其他史料記載,用陣平反間計,使項羽懷疑范增,不用其謀,迫使范增怒而歸鄉。

再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垓下之圍時,下令四面大吹楚歌,瓦解項羽軍士氣。而項羽卻只有匹夫之勇,缺少謀略,一生打仗七十餘次,從未失敗,垓下之圍時,驍勇善戰,殺死幾百人。可見勇猛有餘,可惜謀略不足,經過這番對比分析,學生自會從二人的立身處事中得到寶貴的啟示,從而確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

這樣文言文的效用才算發揮到了極致。

怎樣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

高一級 張新功 2004 4 1 先說積累。不少人學習文言文只滿足於掃清文字障礙,認為老師已講清楚,我也明白,這就夠了。老師一篇一篇地講,學生一篇一篇地學。到了高三下學期總複習的時候,你問他還記得幾篇的時候,他就會茫然地搖搖頭說,一篇也不記得了。這種學習方法是極不可取的。因此學習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積...

文言文閱讀

安徽省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幹裡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

文言文閱讀訓練

1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5 題。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 湯武非受命,乃弒也。轅固生曰 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 冠雖敝,必加於首 履雖新,必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