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傳統教育反思,對教育與國際接軌期盼

2023-02-02 10:18:04 字數 952 閱讀 4317

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反思,對教育與國際接軌的期盼摘要:本文提出,執教者要解放思想,重視學生的科學教育,教給學生科學的語言、科學的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對學生能力和教學要求避免「初步了解」、「基本掌握」、「能運用」等抽象模糊的語言,對學生達到什麼程度要有明確的指導和要求。

關鍵詞:格物致知傳統教育國際接軌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是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高屋建瓴地剖析了中國傳統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發聾振聵地指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乙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因為《大學》裡「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並批評受這個文化背景的影響,中國教育模式下的學生至今「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思維而不願動手……往往功課成績很好,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常常不知所措了」。

一、古文化形式上禁錮科學

「國」字框文化效用,禁錮了中華民族科學思維的發展。不曾考證倉頡造這個「國」字屬於何種造字法。在造這個「國」字之前,各部落可能已有了群聚造城為國都的事實,倉頡根據已得經驗造出這個「國」字,這可能是不爭的事實。

歷朝歷代的都城都是深溝高壘,一統家天下,嚴格秉承著「國」字型來建都。從秦始皇始,為禦敵而修築萬里長城,徹底把整個華夏給「國」起來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用建築——四合院,「國」字結構;從古至今,中國各級各部門各行各業各單位,圍牆建制,「國」字結構。

「國」象徵最高統治機構,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排他威嚴,也定格了封閉、禁錮的形式和意識形態,這種形制和意識於中華民族已入腦入髓,根深蒂固地潛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並一代一代傳下來。這種封閉、禁錮的文化形式和意識形態阻礙了民族的視野,致使我們在很長一段黑暗隧洞的蝸行中,既不能正確認識別人,也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井蛙觀天,限制了民族科學思維的進步和發展,現在中華民族的意識仍沒能鑽出「國」字文化形式的怪圈,我們經常以我們有萬里長城、秦兵馬俑、四大發明而驕傲就說明了這一點。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方法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作者 許留鋒 科教導刊 2014年第28期 摘要中華傳統美德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長河中,形成了有教無類 師道尊嚴 身教重於言教 因材施教 循序漸進 啟發誘導 寓教於樂的教育方法,這為當代中國的教育提供了借鑑和參考。關鍵詞中國傳統道德方法啟示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標識碼 ...

關於傳統教育的反思

我們每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應該停下貌似忙碌的腳步,都應該歇歇腳,反思乙個問題,傳統教育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教育者學生永遠是兩個世界的人,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教育者也是高高的站在自己的理論高度,用自己的慣用的思維方式,強制的把自己的思維方法塞給學生,學生被動的吃力的接受著,最後的結果是學生的思維成了定...

對洋文化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

姓名 解巨集智班級 七年級 5 班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們逐漸邁入了現代化發展的步軌中,隨著人們生活和思維的逐漸西化,人們對漢學 中國傳統國學 開始漸漸的淡化。特別是在歷史上的乙個時期,隨著一些中國人在政治上的的覺悟,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社會進步的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作為乙個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