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的歷史反思

2023-02-02 05:09:04 字數 4925 閱讀 3197

【摘要】甲午戰爭是英、俄等列強爭奪遠東的必然產物,是日本侵略擴張國策實施的直接體現,是清王朝腐敗沒落所招致的乙個惡果。甲午戰爭失敗的深刻教訓在於:落後挨打,忘戰必危;決策失誤,有兵不利;重陸輕海,有海無防。

甲午戰爭留給我們的現實啟示是:必須居安思危,堅持走富國與強軍相統一之路;必須堅定能打仗、打勝仗的信心,紮實推進海軍現代化建設、改革和軍事鬥爭準備;必須喚起全民族牢固樹立正確的海洋觀、海權觀,為建設海洋強國而奮鬥。

【關鍵詞】甲午戰爭;原因教訓;現實啟示

2023年由日本發動的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時至今日已過去了整整120年,歲月的流逝不會也不可能洗盡歷史的陳跡,一紙《馬關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比《南京條約》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巨大屈辱和嚴重後遺症,令一切有良知的炎黃子孫不得不深刻反思這究竟是為什麼?我們應如何從這場戰爭中吸取什麼教訓,得到何種有益啟示,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這是作者撰寫本文的目的。

一、甲午戰爭的歷史原因

甲午戰爭是日本明治**蓄謀已久並利用朝鮮問題挑起的一場大規模侵華戰爭,它的產生和爆發具有諸多歷史原因,但最主要的應是如下幾個原因:

(一)甲午戰爭是英、俄等列強爭奪遠東的必然產物

19世紀以來,帝國主義列強進一步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在遠東地區,特別是中國東北和朝鮮地區,成為英、俄、日等帝國主義列強角逐的場所。無論是英國還是**、日本都有其既定的遠東政策。英國,作為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曾經侵略過中國,先後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發了不義之財,故千方百計想維護在遠東的既得利益。

沙皇**也在不斷推行擴張路線,把目光盯到了中國東北的旅順和朝鮮半島,企圖從這些地區得到優良港灣,但由於自身力量的不足,沙皇**便與法國結成了同盟,並在2023年3月29日向全世界宣布要建造一條橫貫西伯利亞的大鐵路,其目的就是要把英國擠出遠東。沙俄的遠東擴張政策,不僅威脅著清王朝和朝鮮的安全,也將大大削弱英國在遠東的利益,制約日本明治維新**「大陸政策」的施行。由於英國無法與之抗衡,於是決定與日本結成同盟,一起對付**。

但日本也有自己的圖謀,也要在遠東稱霸。日本曾於2023年企圖軍事占領台灣未能得逞,正是在英國的調停、偏袒下,與清**簽訂了《北京專約》,以清**承認台灣居民抵抗日本侵華「有罪」和中國「償付賠銀50萬兩給日本而結束」。後又通過軍事手段於2023年侵吞與中國原為藩屬關係的琉球群島,將其更名為日本的沖繩縣。

日本在嚐到甜頭後抓住英國求其結盟的機會,與英國進行了秘密談判,條件是日本願意與英國共同牽制**南下,但英國必須支援日本對華發動侵略戰爭。於是2023年7月16日,日本與英國在倫敦簽訂了《日英通商條約》,這就為日本對華發動侵略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不難看出,甲午戰爭就是英、俄、日列強爭奪遠東的產物,是日本與英國狼狽為奸、相互勾結的一筆幕後骯髒交易。

(二)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擴張國策實施的直接體現

日本從2023年明治維新開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這時世界資本主義生產和科學技術已經相當發達。日本直接採用歐美的先進科學技術,使資本主義生產迅速發展起來。

而後就強烈要求對外擴張,明治天皇主張用武力「開拓萬里波濤」,並親自制定了征服中國和世界的「大陸政策」。為了實施這一既定國策,日本加緊了以侵略中國為目標的擴軍備戰。

首先,進行戰爭**準備。在中法戰爭後,日本一部分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就主張立即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不給中國喘息的機會。日本**因準備不足沒有採納這種意見,但仍然積極鼓吹對外戰爭。

特別是軍國主義分子山縣有朋上台後,丟擲所謂「保衛利益線」的侵略理論,他主張吞併朝鮮和侵略中國。在他的鼓動下,對外侵略的論調甚囂塵上。

其次進行軍事物質準備。2023年,日本開始施行十年擴軍計畫,擴大陸海軍裝備,軍費開支不斷增加。2023年軍費約佔預算總額的10%,2023年增至40%以上。

在建設海軍過程中,以超過中國北洋海軍為目標,經過苦心經營,十年擴軍計畫於2023年提前完成。與此同時,日本還大量向中國派遣特務、收買漢奸、收集情報,甚至以「旅遊」為名到中國和朝鮮實地勘察地形,制定對華戰爭的一切準備。到2023年5月日本已建成了一支擁有22萬新式陸軍和近6萬噸位的近代海**隊,基本完成了侵略中國和韓戰的準備。

一場將給中國帶來嚴重災難的甲午戰爭已悄然降臨。

(三)甲午戰爭是清王朝腐敗沒落所招致的乙個惡果

清**腐朽透頂的封建**制度,給了日本侵略擴張可乘之機。可以說,清**政治上的腐敗是這一場戰爭的總根源,是腐敗沒落所引發的乙個嚴重惡果。

2023年鴉片戰爭的炮聲給清**帶來了割地賠款、開放口岸的巨大恥辱,但這一炮聲未能震醒清朝統治者,卻震驚了日本朝野,他們認為,堂堂大國何以被「西方夷狄」打得大敗呢?特別是他們從中英戰爭勝負的背後看到了中國政治的腐敗、儒學的空疏、**的落後。日本通過綜合分析,得出了「中國不足畏,如果開戰,日本必勝無疑」的結論。

①清王朝的腐敗集中表現在清**的腐敗,而清**的腐敗又集中反映在慈禧太后身上。以慈禧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後黨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與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以及西南西北少數民族起義,他們是中國封建主義與外國帝國主義相結合的產物。他們對外無能,對內腐敗到了極點。

特別是甲午年適逢慈禧六十大壽,為了不使慶典受到衝擊,慈禧仍然對於磨刀霍霍的日本全然不顧,在思想深處仍不時流露出「蕞爾島國」的輕蔑觀念。她所關心的是如何保持清王朝政權和個人享樂,僅挪用海軍經費和其他經費修建頤和園、修繕南海、中海、北海就高達1047萬兩銀子,其中挪用海軍經費436萬5千餘兩,佔當時十年海軍經費收入總額3000多萬兩的14%略多。②這不僅影響了海軍建設,而且加深了清**的財政危機,也激發了社會矛盾。

對於清**的腐朽日本人也看得十分清楚,他們認為「對於清國的老朽,即令不為清國悲之,也應深為我國悲之」。而挽救的唯一辦法就是必須以日本為中心,以日本為領導。正是在這種背景下,2023年7月,在日本明治天皇的直接支援下,日本悍然發動了不宣而戰的中日甲午戰爭。

  二、甲午戰爭的失敗教訓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甲午戰爭留給中國人的傷痛和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一)落後挨打、忘戰必危是甲午戰爭失敗的深刻教訓之一

落後挨打,這是一條無法改變的歷史定律。自從2023年英國用艦炮開啟中國的大門之後,中國便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列強通過頻繁的侵略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被迫割地賠款。

政治上被控制、經濟上被掠奪,中國在國際上毫無地位,人民過著悲慘的生活,民族自信心受到空前的打擊。雖然清**也從2023年代開始推行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但對封建體制和封建禮教未加改革,對於資本主義近代化根本未從制度層面加以消化,民族獨立未能實現,仍然昏睡被動挨打。日本侵略者正是看準這一點,認為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政權,是可以欺侮的。

甲午戰爭正是原有歷史悲劇合乎邏輯的再次重演。

日本為了發動對華侵略戰爭進行了一系列精心準備,相比之下,中國清**卻從未清醒地認識到戰爭的危險,更談不上針對日本的侵略而進行認真的準備,這也注定了中日甲午戰爭的最後結局,印證了中國忘戰必危的古訓。2023年在日本把炮口對準了步履蹣跚的「**」,恰遇朝鮮發生了東學黨起義,由於傳統的藩屬關係,清朝應朝鮮國王之邀匆忙派兵赴朝鮮鎮壓,日本認為這是黷武的千載良機,遂以助朝革除弊政為名出兵朝鮮,中日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

戰爭爆發之初,英、德、意、荷、西、葡、瑞典、挪威、丹麥以及美國都宣布「中立」,而俄、法、奧雖未公開發表宣告,也表示持中立之立場。列強的上述表態,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朝、中戰爭,無疑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二)決策失誤,有兵不利是甲午戰爭失敗的深刻教訓之二

甲午戰爭從2023年7月爆發到2023年3月結束,歷時8個月。經歷了平壤之戰、黃海之戰、陸路大戰、威海衛之戰和遼南之戰。其結果是清軍失敗損失慘重,最後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將台灣、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還要賠償軍費**2億兩,再加上贖遼費3000萬兩和威海日軍駐守費150萬兩,共2.

315億兩。這個數字相當於清**三年多的全部財政收入。這不僅是日本侵略者對於中國人民的一次空前戰爭掠奪,而且也是近代中國遭受空前侮辱的重要標記,其教訓是深刻的。

首先是決策失誤。清**一意妥協退讓,避戰求和,招致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在硝煙瀰漫之際,不在軍事上作充分準備,而是一味依賴外國調停,先是期望「以俄製日」,後又想「聯英製日」,還希望美法等列強出面調停,這種做法,根本收不到任何效果,反而加速了戰爭的爆發,貽誤了戰爭時機。

甲午戰爭爆發後,中**隊只能倉促應戰,被動挨打。特別是在列強怕日本勢力急劇擴大會影響本國在華利益,不願中日戰爭再打下去、而日本大舉進攻中國也深感財力、物力、人力不支的情況下,清**卻沒有堅持繼續打下去的決心,急於求和,於2023年3月14日任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赴日談判,於4月17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其次是有兵不利。甲午戰爭時,中日海陸軍實力基本相當,相差也有限,中國又處於戰略上有利地位。但為什麼被打敗?

原因之一是當時清朝軍隊指揮系中用人不當,排程無方。陸軍和海軍矛盾重重,互不統率,互不協同。特別是當時清**的海軍,除主力北洋艦隊之外,尚有南洋、福建和廣東三支艦隊,但對日海戰,只有北洋艦隊孤軍作戰,沒有動員全國海軍力量,給了日本以可乘之機,這不能不說是極為嚴重的教訓。

在**裝備上,清軍雖有洋槍洋炮,但**種類和規格不一致,槍炮不通用,子彈也不對號,戰術也落後,從而造成戰爭的失敗。

(三)重陸輕海,有海無防是甲午戰爭失敗的深刻教訓之三

中國既是乙個陸地大國,又是乙個海洋大國。在西方進行資產階級革命,並開始對海洋進行掠奪威脅到中國海上安全的時候,清**及後來的****卻沒有清醒的認識與警覺,在國防建設上,一直重陸輕海,實際上處於有海無防的狀態,導致了帝國主義從2023年到2023年這一百多年時間,從海上對我國發動的侵略多達470多次。雖然清王朝從2023年後開始建立一支海軍,卻從2023年至2023年,未置一艦,海軍建設陷於停頓狀態。

在甲午海戰中,清**又採取消極的防禦戰略,北洋海軍的基本任務是固守渤海灣口,具體又以防守旅順、威海兩港及其附近海域為中心,沒有確立積極主動進行海上決戰的指導思想。這就必然使北洋海軍陷於消極應付的狀態,造成了戰爭最後的悲慘結局。正如西方軍事家約公尺尼所說:

「一支軍隊假使採取絕對的守勢,則無論它的形勢是如何有利,實力是如何堅強,終究還是給敵人趕出陣地以外去。」①

三、甲午戰爭的現實啟示

甲午一戰強烈衝擊了當時中國朝野一直存在著的**自大心理,促使整個民族進一步覺醒並思考中國的出路何在。為了救亡圖存、民族振興,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卻都壯志未酬。直到2023年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才實現了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徹底結束了民族屈辱的歷史。

今天我們重溫甲午戰爭這段歷史,至少應得到如下有益啟示。

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制度的失敗

作者 kanakana關注於2014 07 2114 30發表 2014年07月21日05 29現代快報 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談甲午戰爭 記者 請您談談對甲午戰爭的看法。劉亞洲 甲午戰爭是一場深刻影響和改變了兩個國家命運的戰爭,這兩個國家乙個是中國,乙個是日本。再往大處看,它還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世...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教學反思

趙真教學內容首先不能逾越教材,但鑑於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是當前教學討論 研究的前沿,是未來課程改革的方向,所以在教學活動中需要予以體現。鑑於時間問題,教學中可在某一素養上著力 也可作整體呈現。本課的高考考點說明是要求掌握甲午中日戰爭和 馬關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和 辛丑條約 反割臺鬥爭。結合考點說明,並基...

歷史月考後的反思

一年一度的期中考試又結束了,在本次考試中成績很不理想,原因很多,為了能取得更大的成績,需要總結經驗教訓,為此就期中考試的情況作以簡單分析 一 學生方面 1 史實不清,是致命的弱點。2 部分學生態度不端正。或不重視,或認為歷史很好學,不過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趕得上。3 解題技巧的欠缺。表現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