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制度的失敗

2022-12-14 19:51:05 字數 4998 閱讀 7793

作者:kanakana關注於2014-07-2114:30發表

2023年07月21日05:29現代快報

——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談甲午戰爭

記者:請您談談對甲午戰爭的看法。

劉亞洲:甲午戰爭是一場深刻影響和改變了兩個國家命運的戰爭,這兩個國家乙個是中國,乙個是日本。再往大處看,它還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世界歷史。

當然,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國。對中國而言,這場戰爭的歷史深刻性在於兩點:一、戰爭失敗了,但失敗的原因至今仍在追問之中;二、戰爭雖然早已結束,但戰爭的傷口並未癒合,仍然橫亙在歷史和現實之間。

對這場戰爭疑問的解答,構成了我們民族進步的階梯。從這個意義上講,甲午戰爭已成為一種標誌,乙個符號。

制度劉亞洲:甲午之敗並非海軍之敗,也非陸軍之敗,而是國家之

敗。甲午戰爭日本的勝利是制度的勝利。大清帝國的失敗是制度的失敗。

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喚醒了清朝的同時也喚醒了日本。中日兩國同時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但兩個國家學習西洋文明,乙個從內心革新變化,另乙個則止於外形。

乙個把外來的東西當飯吃,乙個把外來的東西當衣穿。當飯吃的消化了,強身健體;當衣服穿的只撐起了乙個模樣。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曾分別接待過中國和日本兩個代表團,後來有人問他對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國和日本的競爭,日本必勝,中國必敗。

他說:「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各種學術,講究政治原理,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國人到歐洲來,只問某廠的船炮造得如何、價值如何,買回去就算了。」

記者:當時清朝有句口號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劉亞洲:中國古代文明太燦爛了,反而成了我們的包袱。日本從來不是領導世界歷史文明潮流的強國,因為它缺乏文明的原創力,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時能夠輕裝上陣。

況且日本是個愛學習的民族,誰強跟誰學,而且學得有模有樣。明治維新短短30多年時間,便把日本變成了乙個現代國家,這並不讓人驚訝。日本與清朝的對決,是乙個現代國家與前現代國家的對決。

清朝怎麼能贏?

記者:您說當時日本已成為乙個現代國家,有什麼標誌?

劉亞洲:最主要的標誌是人的覺醒。日本秉承中國文化上千年,其國家形態與它的母國是一樣的:

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人民只有宗族意識,沒有國家意識。那時候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和日本來,都一致承認中日兩國人民的忍耐與堅忍無與倫比,但另乙個印象就是麻木不仁,對壓迫逆來順受,毫無主動性和創造性。

日本有本侮辱中國人的書叫《支那論》,說中國人「似蚯蚓這種低階動物,把一段身子給切斷了,其他部分沒有感覺,仍能繼續活著」。其實以此來形容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人,也不差分毫。但西風東漸之際,日本人斷然斬斷了上千年的文化臍帶,脫亞效歐,加入了西方的發展行列。

人民變成了國民。

很多日本學者在總結甲午戰爭經驗時都認為,國民意識是戰爭勝利的最**寶。國**家是近代日本的基本國家模式。反觀大清帝國,當日本在不顧一切地調動和激發全民族的創造力的時候,清朝則不顧一切地將民間思想火花撲滅於萌芽之中。

戰爭從來就不是老百姓的事,甚至不是軍人的事。威海衛陷落後,南洋艦隊曾派人向日本海軍請求,歸還被俘去的南洋艦隊的兩艘艦隻,因為這兩艘艦是北上參加北洋水師會操的,而非參戰,理應歸還。此事成了海戰史上的笑柄。

戰略劉亞洲:甲午戰爭其實也是中日兩國發展戰略的對撞。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入侵東方,亞洲各國相繼沉淪,只有中日兩國奮起自強。

中國發起洋務運動,日本搞起了明治維新。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在建立現代國家的努力上,與日本明治時期那代人,應該同樣值得尊重。問題是,東亞狹窄,容不下兩個國家同時崛起,尤其容不下中國這樣的大塊頭崛起,這就決定了中日間必有一戰。

日本對此認識得非常清楚,而清朝則懵懵懂懂。日本實現了由傳**略向現代國家戰略上的徹底變革。相反,清朝在確立具有現代特徵的國家戰略上始終裹足不前。

直到國家覆亡,都沒有制定出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戰略。

記者:這告訴我們,任何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戰略。

劉亞洲:第一位的是要有戰略意志。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日本是個島國,它始終認為自己的出路在大陸。為了踏上列島西邊這片大陸,它已經準備了上千年。

中國歷史上不乏大思想家、大戰略家,但是難以有跨越數代人的長久性大戰略和實行這種戰略的意志。

其次是戰略眼光。要看得深、看得遠。中國的歷史,首先是世界歷史程序的一部分,然後才是自身發展的歷史。

只有布局天下,才能布局中國。甲午戰爭既是中日雙邊衝突,又是大國博弈的產物,對國際格局的影響至今未消。

記者:請您談談清朝的軍事戰略。

劉亞洲:美國人李普曼說,只要存在著一條軍事疆界,一條相應的政治疆界就會出現。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

只要存在一條政治疆界,一條相應的軍事疆界就應該出現。軍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軍事戰略應當服從國家戰略。

但如果軍事戰略出了問題,仗打敗了,這個國家的國家戰略也就完了。

清朝經過了30年的軍事變革,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脫胎換骨的新式海軍和陸軍,但它的軍事變革是失敗的,主要是觀念落後。清朝的軍事改革從根子上沒有能夠擺脫農耕文明的桎梏。農耕生產方式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天下太平,有飯吃就滿足。

農耕文化的眼睛是向內而不是向外看的。因此,北洋水師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鐵甲艦,奉行的卻是長期防禦性戰略。這是一支農民的海軍,因此是一支守土的海軍,而不是一支經略大洋的海軍。

記者:清朝軍事變革還有什麼問題?

劉亞洲:還有兩點,第一是沒有現代軍事思想家。沒有軍事思想家就無法進行戰爭的頂層設計。

而頂層設計的失敗是最大的失敗。第二是難以衝破利益的藩籬。清朝的新軍本來就是在湘軍、淮軍基礎上組建的,門戶對立,內鬥激烈。

朝廷上有維新派與頑固派的鬥爭,朝廷外有革命黨與保守黨的鬥爭。軍事工業分屬不同洋務集團,已然成了**私產。

甲午戰爭中,一些優秀的清朝軍人盡力了。北洋水師共有11名管帶,7名殉國,近3000官兵血灑海疆。但這並不能改變戰爭結局。

他們越英勇,就越反襯**無能,反襯戰略出錯所造成的代價之慘重。

信仰劉亞洲:甲午之敗還是文化之敗。了解乙個民族首先要了解其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這是乙個民族的基因。

基因決定了乙個民族的特徵、發展和變異。分析甲午戰爭,同樣必須分析雙方的基因,才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才能找到千年前的根源,也才能夠看清千年後的發展。甲午戰爭前,日本向中國派出了大批間諜,我記得有乙個間諜來到南方一處場所,傾聽緩慢、悠長、哀傷的二胡演奏,良久,他說:

「完了,這個大國完了。」

他從**聲中看到了晚清中國人的精神狀態。

清軍沒有守住一座該守住的城池,沒有攻下乙個該攻下的陣地。豐島海戰、平壤之戰,乃至大東溝海戰,日軍無一戰有十足勝算,但清軍卻總是無一戰不一觸即潰。兩國老百姓的精神狀態對比也非常強烈。

中國老百姓送親人上前線,哭哭啼啼。日本人出征的情形,梁啟超寫過了:「親友宗族把送迎兵卒出入營房當作莫大光榮。

」他還說,日本人歡送親朋子弟入伍都以「祈戰死」三字相贈。報刊所載贈人從軍詩,都以「勿生還」相祝賀。就連在日本社會地位最卑微的妓女,也捐錢捐物資助國家戰爭。

中國的國民性在古代是非常輝煌的。春秋時期,中國人性格陽剛勇武,思想燦爛絢麗,極富進取心也極富創造力。到處是慷慨悲歌俠肝義膽之士。

與之相得益彰的則是直到今天仍令我們神往的諸子百家,洋洋大觀!那時的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他們信仰的是中國傳統中最健康的東西,如信、義、仁等。

秦始皇之後,**皇權大行其道,對人民一代一代進行奴化教育。被統治階級閹割後的儒學道統使得中國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國。政治權力不允許民眾樹立信仰與道德,因此成了一盤散沙。

記者:日本似乎也沒有宗教。

劉亞洲:對,日本對外出口一切,但獨不輸出或輸不出宗教。然而,日本人有信仰。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初**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豪俠人格。石原莞爾認為,中國原先也是有「武士」的,但這種「武士」在宋朝以後永遠消失了。中國的「武士」在日本得到了發揚光大。

武士道最初要學習的就是忍耐、冒險和自殺。武士只要做了對不起領主的事,唯有切腹自殺以謝罪。所以日本文化把認罪看得很重。

正因為如此才不會輕易認罪。這種信仰調教出來的人,在侵略戰爭和**中是不會有任何道義和憐憫的。

記者:聽上去像今天恐怖主義分子的調門。

劉亞洲:日本軍國主義者就是****。日本侵略中國,從來就是以**為手段。

有一種研究認為,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炮的口徑大,日艦的炮口徑小,但射速快。日軍是打人不打船。當4至5倍於清艦射速的炮彈雨點般地落在船上時,給北洋水師造成的肉體創傷和精神打擊是巨大的。

國運劉亞洲: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認為,它同時還是民族之幸。因為在這場戰爭之後,乙個奇妙的瞬間誕生了。在這個瞬間裡,歷史向古老的中國開啟了另外一扇門。

記者:為什麼這麼說?

劉亞洲:甲午戰爭的失敗導致了中國人群體意識的覺醒。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發生。

2023年因不滿日本強加給中國的所謂「21條」,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正是在這個運動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此,中國歷史開始了偉大的轉折。

***出生在甲午戰爭前一年。***出生在甲午戰爭10年後也就是日俄戰爭的當年。他們的青年時代,正是甲午風雲掀起的巨濤對中國近代史衝擊最猛烈的時代。

啟蒙、自強與救亡,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他們的思想上一定有深深的甲午烙印。他們肯定從來不曾忘記甲午。

正是在這兩位偉人手中,中華民族獲得了復興。

記者:請再談談日本甲午一役後的結局。

劉亞洲:日本的結局與中國正好相反。甲午戰爭中國敗了,卻是鳳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輝煌;日本勝了,卻在勝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

甲午戰爭不僅使日本淘到現代化的第一桶金,還嘗到了「國運相賭」「以小博大」的甜頭,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

日本軍國主義者已狂妄得沒有邊際了,竟然叫囂要「將旭日旗插上喜馬拉雅山山頂」。美國學者研究認為,日本患上了一種「勝利病」,什麼仗都敢打,什麼國家都敢侵略。看看日本人甲午戰爭後的旅程,我認為就是一場奔喪的過程。

直到犧牲了上千萬軍民,挨了兩顆原子彈,輸得一乾二淨:交出了朝鮮,交出了滿蒙,交出了台灣,除了乙個沖繩之外,其它吃進去的東西都被迫吐了出來。種未滅,國已亡,至今還是個非正常國家。

這一切,不得不說都與甲午戰爭有關。日本民族性格中一些本來是優點的東西,走到極致,也就滑向了反面。島民善冒險,總是搞突然襲擊。

憑藉冒險和偷襲,日本贏得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濫用這種力量,在最後一場戰爭中則遭到慘敗。南韓學者李御寧指出:

「襲擊珍珠港的念頭,來自剎那間一擊取勝的劍道和相撲,但那場地太大了。每當把盆景樹木要移植到廣闊的平原時,日本總是犯大錯誤。」

當下的日本又是如此。

新華社新**專電供本報專稿

甲午戰爭的歷史反思

摘要 甲午戰爭是英 俄等列強爭奪遠東的必然產物,是日本侵略擴張國策實施的直接體現,是清王朝腐敗沒落所招致的乙個惡果。甲午戰爭失敗的深刻教訓在於 落後挨打,忘戰必危 決策失誤,有兵不利 重陸輕海,有海無防。甲午戰爭留給我們的現實啟示是 必須居安思危,堅持走富國與強軍相統一之路 必須堅定能打仗 打勝仗的...

最大的失敗是放棄

老師們 同學們 早上好!我跟大家演講的題目是 最大的失敗是放棄 據 第一財經 楊國強撰文說,身為中國電子商務 的開拓者 阿里巴巴 創始人兼ceo的馬雲,如今已經是功成名就,世人皆知。但大家是否知道他的成長經歷卻是那樣的曲折。是什麼使他最終走向成功的呢?讓我們去追尋他的成長足跡。馬雲從小學到高中畢業,...

在面試中你是如何失敗的

五 群面中,不是說得最多的那個人得分最高 很多公司的招聘會安排小組群面的環節。我們當然清楚,小組討論的時候,一定要積極發言。沒有給面試官留下印象的,注定會被否掉。但你可能沒有想到的是,並不是發言最多的就得分最高。很多小組討論的話題,本身沒有標準答案,hr更關注討論過程中每個討論者的邏輯性 溝通能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