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語文說課稿青蛙看海 蘇教版

2023-02-01 15:30:09 字數 3756 閱讀 9967

《青蛙看海》

觀察內容的選擇,我本著先靜後動,由近及遠的原則,有目的、有計畫的先安排與幼兒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觀察內容。隨機觀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當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蟲等,孩子一邊觀察,一邊提問,興趣很濃。我提供的觀察物件,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鮮明,大小適中,引導幼兒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觀察,保證每個幼兒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說得正確。在觀察過程中指導。我注意幫助幼兒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按順序觀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徵重點觀察,觀察與說話相結合,在觀察中積累詞彙,理解詞彙,如一次我抓住時機,引導幼兒觀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劇變化,烏雲密布,我問幼兒烏雲是什麼樣子的,有的孩子說:

烏雲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說「烏雲跑得飛快。」我加以肯定說「這是烏雲滾滾。

」當幼兒看到閃電時,我告訴他「這叫電光閃閃。」接著幼兒聽到雷聲驚叫起來,我抓住時機說:「這就是雷聲隆隆。

」一會兒下起了大雨,我問:「雨下得怎樣?」幼兒說大極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較觀察,讓幼兒掌握「傾盆大雨」這個詞。

雨後,我又帶幼兒觀察晴朗的天空,朗誦自編的一首兒歌:「藍天高,白雲飄,鳥兒飛,樹兒搖,太陽公公咪咪笑。」這樣抓住特徵見景生情,幼兒不僅印象深刻,對雷雨前後氣象變化的詞語學得快,記得牢,而且會應用。

我還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聯想,讓他們與以往學的詞語、生活經驗聯絡起來,在發展想象力中發展語言。如啄木鳥的嘴是長長的,尖尖的,硬硬的,像醫生用的手術刀―樣,給大樹開刀治病。通過聯想,幼兒能夠生動形象地描述觀察物件。

一、說教材。

童話故事《青蛙看海》講的是乙隻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乙個台階乙個台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說明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乙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全文共11個自然段,分兩部分。

第1-3自然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講了青蛙想看大海,必須登上前面那座很高的山,可青蛙對能否登上高山沒有信心。第4-11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講了青蛙跟著松鼠乙個台階乙個台階地向上攀登,最後終於到達了山頂,看到了大海。

課文言近旨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揭示了乙個深刻的道理。故事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進行描寫,形象鮮明生動,插圖再現了課文內容,有利於學生的觀察想象。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乙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學準備:多**課件、動物頭像。

二、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小朋友,上一堂課我們學習了第10課《青蛙看海》,了解了故事的內容,還認識了一些新的生字和詞語,這些詞語你們還記得嗎?

(1)**車讀詞語

(2)青蛙、蒼鷹和松鼠之間發生了乙個怎樣的故事?你能用上其中的詞,簡單地說說嗎?

(這個環節複習詞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師」之概念,大體是從先秦時期的「師長、師傅、先生」而來。其中「師傅」更早則意指春秋時國君的老師。《說文解字》中有注曰:

「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師」之含義,現在泛指從事教育工作或是傳授知識技術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長值得學習者。「老師」的原意並非由「老」而形容「師」。

「老」在舊語義中也是一種尊稱,隱喻年長且學識淵博者。「老」「師」連用最初見於《史記》,有「荀卿最為老師」之說法。慢慢「老師」之說也不再有年齡的限制,老少皆可適用。

只是司馬遷筆下的「老師」當然不是今日意義上的「教師」,其只是「老」和「師」的復合構詞,所表達的含義多指對知識淵博者的一種尊稱,雖能從其身上學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識的傳播者。今天看來,「教師」的必要條件不光是擁有知識,更重於傳播知識。

(二)、精讀感悟。

1.今天我們就跟著小青蛙一起去登山,看看青蛙是如何在蒼鷹和松鼠的指引下登上山頂看到大海的?

課本、報刊雜誌中的成語、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學生寫作文運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運用也很難做到恰如其分。為什麼?還是沒有徹底「記死」的緣故。

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很簡單,每天花3-5分鐘左右的時間記一條成語、一則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寫在後黑板的「積累專欄」上每日一換,可以在每天課前的3分鐘讓學生輪流講解,也可讓學生個人蒐集,每天往筆記本上抄寫,教師定期檢查等等。這樣,一年就可記300多條成語、300多則名言警句,日積月累,終究會成為一筆不小的財富。

這些成語典故「貯藏」在學生腦中,自然會出口成章,寫作時便會隨心所欲地「提取」出來,使文章增色添輝。  ⑴自由讀1-3自然段。

⑵指名讀蒼鷹和青蛙的對話:邊聽邊想:青蛙要怎樣才能看到海?

⑶蒼鷹對它說了什麼呢?這對青蛙來說容易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唐宋或更早之前,針對「經學」「律學」「算學」和「書學」各科目,其相應傳授者稱為「博士」,這與當今「博士」含義已經相去甚遠。而對那些特別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者,又稱「講師」。「教授」和「助教」均原為學官稱謂。

前者始於宋,乃「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目的講授者;而後者則於西晉武帝時代即已設立了,主要協助國子、博士培養生徒。「助教」在古代不僅要作入流的學問,其教書育人的職責也十分明晰。唐代國子學、太學等所設之「助教」一席,也是當朝打眼的學官。

至明清兩代,只設國子監(國子學)一科的「助教」,其身價不謂顯赫,也稱得上朝廷要員。至此,無論是「博士」「講師」,還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師應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⑷那山能不能不過呢?

咱們來看蒼鷹後來說的話。

⑸分角色朗讀1—3自然段。(教學時我特別抓住關鍵語句:「天哪,這麼高的山!」

「我沒有……也沒有……?怎麼上得去呢?」讓學生感受到青蛙很想看大海卻又怕登不上山頂的害怕、失望的語氣。)

(6)如果你是小青蛙,聽了蒼鷹的話又會怎樣呢?

(我設計這個換位訓練是因為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們在努力為他們創設學習的最佳情境時,還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在交流、探索中產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認識的交流,把學習引「深」或拓寬。

)2.學習第4-11自然段。

⑴首先讓學生合作朗讀第4-9自然段。

⑵通過朗讀,你知道又有誰出現啦?

⑶松鼠說了什麼呢?青蛙又是怎樣回答的呢?(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引讀、表演讀、分角色朗讀),體味課文的語言,感受青蛙在松鼠的關愛下心情從「失望→興奮→有信心」的變化過程。)

⑷教師參與朗讀活動,與學生共同體會。(因為我認為教師的參與教學活動更能激發學生朗讀表演的積極性)

3.學習第10自然段。(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注意到了「扶」中有「放」)

(1)齊讀第10自然段。

(2)課中律動:(全體學生做小青蛙,一步一步接連不斷,不停地原地跳,通過學生主動參與體會青蛙上山的艱難。)

(3)引導學生討論想象:上山過程中青蛙還會遇到什麼困難?

(4)它又會怎樣克服呢?(集體討論討論。)

(5)品讀第10自然段。

過渡:青蛙登上了山頂,結果呢?

4.學習第11自然段。

⑴出示大海的畫面。

⑵如果你是小青蛙,大海就在你的眼前,你會想說什麼呢?(利用文中的空白處進**境創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鍛鍊學生的說寫能力。)

課本、報刊雜誌中的成語、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學生寫作文運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運用也很難做到恰如其分。為什麼?還是沒有徹底「記死」的緣故。

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很簡單,每天花3-5分鐘左右的時間記一條成語、一則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寫在後黑板的「積累專欄」上每日一換,可以在每天課前的3分鐘讓學生輪流講解,也可讓學生個人蒐集,每天往筆記本上抄寫,教師定期檢查等等。這樣,一年就可記300多條成語、300多則名言警句,日積月累,終究會成為一筆不小的財富。

青蛙看到大海會說什麼呢?請小朋友想象一下,把他可能說的話寫下來。

二年級上語文教學設計 B 青蛙看海 蘇教版小學學科網

青蛙看海 教學目標 1.能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乙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重點 有感情地分角色誦讀課文。難點 誦讀 感悟課文,體驗文中蘊含的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的道理。教學準備 小黑板 動物頭...

二年級上語文說課稿 父親和鳥 人教新課標小學學科網

父親和鳥 教材分析 課文通過 我 和 父親 關於鳥的對話,讓我們了解到 父親 通過看動靜 聞氣味就知道林中有鳥,還知道鳥兒什麼時候愛唱歌,什麼時候最容易受到傷害,體會到父親對鳥的熱愛。在課文的最後 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 可以知道我同樣也是愛鳥的。本課給人最強烈的感受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融洽。課後的 ...

二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20美麗的丹頂鶴 蘇教版

美麗的丹頂鶴 寫了丹頂鶴的美麗外形以及它們每年到黃海之濱越冬的遷徒習性。課文即將丹頂鶴寫的栩栩如生,彷彿呼之欲出,又將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滲透於丹頂鶴的描繪介紹之中,有利於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上完這一課,教學效果很好,自己較為滿意。下面就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 1.鋪設畫面,激發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