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馬說》課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馬說教案

2023-01-30 11:21:04 字數 3676 閱讀 8245

馬說》教案

【教學目的】

1. 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 掌握文中的字詞解釋,通假字的用法;

3. 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過程】

一.回憶「唐宋八大家」,由此引入介紹韓愈。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又一引題:賈島的推敲故事聯絡到韓愈,文名顯著。

2.為什麼韓愈會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教師介紹:韓愈歷來被稱為「文起八代之衰」,第乙個衝在最前線的戰士會受到最高的讚美。在歷經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內容脫離了實用的立場,而只是趨於聲律和辭藻的華美。

文學的真正改革不得不有待於唐代了,以韓愈、柳宗元為首的攻擊六朝的文風在建設著實用的散文運動。而韓愈和柳宗元正是以文學創作作為自己改革的有利**。

※「韓愈在當日對於根深蒂固的駢文陣線的宣戰,新散文的建立,確有一種百折不回的奮鬥精神。」(《中國文學發展史》)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 (摘自《辭海》「韓愈」條)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韓昌黎。貞元八年(792)中進士後,過了四年才被宣武節度使任命為觀察推官,貞元十八年(802)授四門博士,歷遷監察御史,因上書言關中災情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縣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參軍,國子監博士,後隨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亂,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刺史,穆宗時,任國子監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韓愈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文學家。一方面他有大量傑出的詩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為文壇詩壇的領袖,廣交文友,提攜獎掖,不遺餘力,在他周圍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風格相近的文人。他不僅大力稱讚比他年長的孟郊,還獎拔比他年輕的賈島,又鼓勵李賀這位天才詩人,並為他因避父諱而不得參加科舉而大聲疾呼;此外,他還與皇甫湜、盧仝、樊宗師、劉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

這樣,他與他周圍的這些文人便形成了乙個文學集團,並以他本人為主將,掀起了乙個很有影響的新詩潮。」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3.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韓愈的文章是如何體現他的「文道結合」的理論主張的。

4.出示課題。

二.解釋全文的字詞含義,掌握生字生詞的拼音。

三.從字詞過渡到內容含義:

四.介紹韓愈寫作的背景: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棗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採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鬱,離開長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五.點出全文的寓意,明白文章的「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1.如何「托物寓意」?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樂比喻「聖明的君主」,司馬者比喻「不認識人才或埋沒人才的人」。

2.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悲劇,為了要提出乙個怎樣的現實問題?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

3.這是一篇「說」,你讀完後,認為它屬於哪一種文體?(議**)

4.為了達到議論論點的目的,作者用了一種什麼論證方法?(比喻)

用了比喻論證的好處有: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三、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

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

課文分析

1.這篇「說」帶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這個意思是從古代關於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中生髮出來的,卻又表現了作者的獨特見地。

文章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聖明的君王,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2.第一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一開篇就奇峰突起,發人之所未發,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點明全文主旨。這句話還包含著乙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手裡馬」,說明千里馬的命運對伯樂的依賴關係。換句話說,就是除伯樂而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於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

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

接著就用「辱於奴隸人之手,驕死於槽櫪之間」,具體地描繪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裡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但文章先不點出,而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

「一食或盡粟一石」,是誇張的說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那些「食馬者」所能知,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餵養文。所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這一點上。

「不知」,這正是問題的要害。點出這個要害之後,先以「是馬也」一頓,再以「雖有千里之能」作低迴之勢,然後步步緊逼,歷數這種「不知」所造成的惡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這是從反面證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道理。

4.第三段,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緊承上文,全面地總結了這種人「不知馬」的表現,又以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的愚蠢、狂妄、淺薄的宣稱作對照,生動地揭示了這種人的愚蠢、狂妄、淺薄和荒唐。後發感慨:

以「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策者反法,同時為下句蓄勢,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採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為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幹。

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境遇的描述表現出來的。對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幹奴隸人之手,驕死於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個中心,反覆進行論述。文中連用十乙個「不」字。

開始說「伯樂不常有」,歸結到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中間由食馬者的「不知」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術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最後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執策者的無知,並由此匯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不以千里稱也

伯樂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人才不知馬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複習

語文第一單元 第一課藤野先生 本文分層依據 第一部分 在東京 第二部分 在仙台 第三部分 離開仙台後 添改講義 認真負責治學嚴謹 糾正解剖圖 嚴格要求熱情誠懇,教學認真 關心實習 正直熱誠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 了解裹腳 求實精神能以公正心來對待弱國學生,而且給以極大的慣性和幫助 本文記敘線索 我 與藤...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初步了解我國地理差異顯著的表現及其原因。2 初步了解我國區域劃分的依據以及地理區域型別。3 能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地理位置 範圍,並說明劃分依據。4 能在地圖上找出秦嶺 淮河,並簡單說明秦嶺 淮河一線的意義。5 簡單了解地理差異對生活的影響。過程...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植物的生殖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通過複習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通過觀察 思考和討論,能夠列舉植物常見的無性生殖。2 過程與方法 通過 活動,了解影響扦插成活率的因素 通過觀察和比較分析,了解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意義。3 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