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教學反思

2023-01-29 20:12:03 字數 2802 閱讀 9772

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之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寓矣。

」(《管錐篇》 錢鍾書 1225至1226 中華書局1979 )

按錢鍾書先生的說法,《歸去來兮辭》中存在著諸多方面的矛盾,仔細推敲也不無道理。作為一名心向自然的士大夫,在「歸」還是「不歸」兩個問題間,儘管他選擇了前者,但是它的內心還是很沉重的。所以,讀《歸去來兮辭》並不能夠給人多少輕鬆感,因為在文中逍遙自在、孤獨徘徊、憂愁、釋然等心境是同時存在的。

1.逍遙自在的幸福者。

錢鍾書先生認為,此辭寫作於歸去之前,那麼文中的那些場景就是他的設想,是他「心中」的快樂,但,畢竟他還有「心中」的快樂,而且這種快樂是單純的。一句「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一下子就能夠把我們帶入「小船兒輕輕,飄盪在水中」的歌聲中去。在回家的路途中,釋去了官場的諸多縟節,釋去了「鄉里小兒」的「無禮要求」。

乙個人或站在船頭,或坐於船尾,一杯酒、一曲歌、一陣清風,這是何等的愜意,何等的美妙,何等的灑脫。還有誰能夠像他那樣辭職得「任性」而「率性」呢?恐怕「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得改為「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種菊」了!

脫去了官衣,一身輕鬆地行走在回家的路上。陶淵明是灑脫的,是任性的。那麼回到家中,回到現實,在「未見其術」的情況下,在無「公田之利」的現實裡,他還是那麼的逍遙嗎?

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房屋雖小,容得下他的形體,也容得下那那顆「歸隱」的心。作為乙個退而成為「農夫」的士大夫,他是成功的。

美國人把陶淵明寫進了自己的歷史,看中的就是他精神的可貴之處:「但是,在這個職位上他只呆了82天,據說就因為不願意討上司的歡心,不願為五斗公尺折腰,就掛印而去了!四十歲的陶淵明徹底放棄了進取官場之心,住在鄉下以農耕自給?

此後的22年裡,他經受了作為中國農民的所有苦難:一年四季為了果腹而面朝黃土背朝天,水旱之虞,病痛之災!但是他不僅僅是一般的中國農民,但他跟士大夫階層的人保持了緊密聯絡,經常在一起詩酒唱和,他的作品裡反映了他對這樣的簡單的田園生活的滿足,甚至把這種生活美化成世外桃源。

」(麥基《世界社會的歷史》美國)

回歸田園,不僅他是幸福的,他的妻子也是幸福的。在士大夫求取功名的道路上。人們都喜歡越來越好,可是陶妻並沒有那樣,而是幸福著夫君的回歸。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這只是一處細節描寫,但是,我們可以讀出陶夫人的快樂。若是沒有內心的快樂,哪兒來的美酒滿樽呢?

所以,陶淵明的逍遙自在,不僅僅是個人的,他也讓家人感受到了幸福快樂。

2.內心孤獨的徘徊者

在歸去之前,陶淵明在「自然」與「仕途」的選擇中並不是毅然決然的。他也經歷了乙個複雜而艱難的過程。他本質上也不是乙個只喜歡遊山玩水而不關心政治的人。

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內心還是想有益於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了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鏚』在證明著他整天整夜地飄飄然」(《題未定草》魯迅)

在《歸去來兮辭》中「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來的還是非常沉重的。雖然比不上哈姆雷特「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從中我們卻能夠看得出他內心沉重的矛盾。

「愛丘山」的本性讓他無法適應紛繁複雜的官場,歸隱也許是乙個好的出路。「世與我而相違」,乙個世界、乙個社會都與他的心志相悖,卻又不得不違心地和世界相處。可見他的內心是何等的淒苦。

而今,我們的處世哲學是「當無力改變世界的時候,就因世界而改變我自己。」可陶潛他無法做到。所以說他的內心世界是孤獨的。

「撫孤松而盤桓」一句道出了他的內心世界是孤獨與徘徊相交織的。「松」在古代詩詞中是高潔的代名詞,這是陶淵明氣節的象徵。「撫孤松」可見,陶淵明的高潔是他乙個人的高潔,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自拔,他的與世不合,他的「世與我而相違」讓他只能抱著「孤松」守望。

「盤桓」即徘徊之意,在辭官歸隱之前,他堅定著自己的「氣節」而徘徊在「去留」的問題上。這些句子,道出了他內心深處的複雜矛盾。「留?

」,又不願意為「鄉里小兒折腰」,「去?」,又不捨與「刑天舞幹鏚,猛志固常在。」分道。

所以說在《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又是乙個孤獨的徘徊者。

3.憂愁背後的嘆息者。

「他年少時就有「濟世救民」的志向,他對傳說中的「堯舜聖世」非常嚮往。他有一番雄心壯志,也希望能為社會建功立業。但是,門閥制度盛行下的東晉王朝政治上極其腐敗,很多真才實學的人遭到壓抑,家世已經沒落的陶淵明自然得不到社會的重視的」(《古代文學名家》47頁何崇文等編寫青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11月第一版 )

同樣,在《歸去來兮辭》中也無不體現了他憂愁中的那份無奈之情。以前在講這篇文章的開篇時,總是引導學生去分析陶淵明歸隱的原因,為沒有注意到這幾句話中包含的情感。比如「既自以心為形役」中的「既」字。

翻譯解釋為「既然」,而我們知道,日常用語中,「既然」一詞是帶有較為強烈的感嘆意味的。從這個詞中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內心那種對官場得透看淡的情思。我們可否這樣來揣測他的內心世界:

「罷了罷了!心都被束縛了,還留下幹什麼呢?」這裡實際上隱含了他的一種坦然,一種釋懷。

文章的最後一段「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一開始的兩個感嘆詞,不僅是語氣的加強,更是他內心的那一聲深深地嘆息。「算了吧!哎!

」而第乙個問是他對生命短暫的感慨,「我在天地間還能有多長的時間呢?」「也許,回去是生命的最好歸宿!」這第二個問用了乙個問更加深刻的回答了前乙個對生命短暫的嘆息。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則是再一次回到現實,對如今彭澤縣令官場生活處境的一種思考,一種質問!所以,後面「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這些話語才更加堅定了他「樂安天命」的決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說詩歌「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語也有雲「詩言志、文以載道」等。一篇文章,大多反應一位作者的內心情感。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經典之作,它寫於陶淵明辭官歸隱之前,在我看來,個中複雜的思想情感需要我們仔細去推敲和品味。

歸去來兮辭

知識鏈結 一 文學常識 辭,辭 即 賦 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 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 離騷 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後人一般也將辭賦並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 ...

《歸去來兮辭》總結

1 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 橫 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 影 日光 實為古今字 2 詞類活用 瓶無儲粟,生生所資 生生 前 生 維持 後 生 動詞用作名詞,生活 眄庭柯以怡顏 怡 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 傲 形容詞用作名詞,傲然自得的情懷 審容膝之易安 容膝 動詞用作名詞,僅能容納雙膝的小屋 園日...

《歸去來兮辭》說課稿

淄博十七中王淑英 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 歸去來兮辭 這篇文章是是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 走進自然 中的第一篇課文。作者陶淵明。這篇文章也是2003年山東省教學能手評選時我抽到的課題。根據文字特點和文字在教材中的位置,我確定本文如下學習目標 重點 難點 學習目標 1 反覆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