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表內乘法一教學反思

2023-01-29 15:57:06 字數 1283 閱讀 3152

本節課的教學,我對教材內容、教學方式進行了有意嘗試,但還存在著一些值得審視的問題:

1、學生體驗不夠,我在課中僅僅輕描淡寫地說了求幾個幾用加法計算方便嗎?旨在讓學生體驗乘法的簡便。學生有的說乘法方便,有的說加法方便,沒有真正體會乘法的簡便。

如果讓學生寫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這樣在說與寫的活動中,學生親身感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確實很麻煩。

2、在認識乘法時,我的設計是在學生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可以用幾個幾表示,從而寫出乘法算式,可是學生在看到出示的圖後,自己就得出了乘法算式。當時我有些措手不及,所以我決定讓這個孩子試著說說他是怎麼想的,還好,班裡的同學你一句他一句,自己就把乘法學會了。從加法到乘法是學生認識上的乙個飛躍,應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沒想到我當時的乙個臨時決定,不僅能讓這位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效果遠比老師直接傳授要好。

單靠「死」記還不行,還得「活」用,姑且稱之為「先死後活」吧。讓學生把一周看到或聽到的新鮮事記下來,摒棄那些假話套話空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篇幅可長可短,並要求運用積累的成語、名言警句等,定期檢查點評,選擇優秀篇目在班裡朗讀或展出。這樣,即鞏固了所學的材料,又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等,達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3、這節課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展現的比較好,但同時也暴露出乙個問題,我和學生的語言都出現了不少的漏洞,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準確,而學生又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這也是我在今後的課堂上急需解決的問題。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於是看,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裡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

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後,教師與其他**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 通過這節課出現的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的問題是:

在上課之前應該了解孩子現有的知識水平,也就是備學生,課前預想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提出問題後學生可能的答案,這樣可以更好的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另外就是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學生說話準確,完整。在課後練習中充分開展動手操作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注意練習的層次安排,力求做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這個工作可讓學生分組負責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週一換。要求學生抽空抄錄並且閱讀成誦。其目的在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所以內容要盡量廣泛一些,可以分為人生、價值、理想、學習、成長、責任、友誼、愛心、探索、環保等多方面。

2019新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表內乘法 一 教學反思

乘法的初步認識它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 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 乘法的初步認識 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教材十分重視數學 於生活及學生實際操作,首先通過學生比較...

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表內乘法練習 4套

新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表內乘法練習1 120題 班級姓名時間分對題 2 1 2 2 5 3 2 4 9 5 5 6 5 7 5 4 5 9 7 7 9 7 9 6 9 8 9 9 6 5 3 8 3 7 3 6 4 7 7 9 8 1 8 2 8 5 8 4 4 7 4 6 3 9 4 8 4 9 ...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表內乘法 一 教案

第二單元 表內除法 一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 寫除法算式 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數學思考 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使用數學的成功經驗,逐步形成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問題解決 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 6的乘法口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