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模式

2023-01-28 18:12:06 字數 5175 閱讀 9027

教學模式是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所採用的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就一堂小學科學課而言,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要取決於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物件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是靈活多樣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這就是所謂的「教學有法,無定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目的和物件的特點,合理地選擇、組合和創立教學模式。而不能不加選擇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學模式。

根據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特點,介紹三種常用地教學模式。其目的是拋磚引玉,引導廣大科學課教師根據自己地教學實際,創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學模式來。

一、「講授式」教學模式

講授教學式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課堂上許多知識內容都以教師講授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因此,它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講授教學常結合實驗的演示、實物和標本的展示、組織學生課堂討論等活動進行。

因此,小學科學課的講授式教學實際上已成為講授為主,中間穿插實驗演示、直觀教具展示、向學生提出問題和組織學生討論等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 講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講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是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根據這個理論,學生的大部分知識是通過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而獲得的,即教師用講解的方式向學生系統地傳授有關的新知識,學生則將教師用語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識與自己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舊知識和舊經驗建立實質性的聯絡,從而同化新知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二) 講授式教學的各種變式

在小學科學課的講授教學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於具體地實驗演示、標本或實物地展示、啟發學生回憶生活中有關地知識經驗等具體教學手段來進行。因此,小學科學課的講授教學就出現了以講授為主的各種變化多樣的教學模式。這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就稱講授式教學的「變式」,即講授式教學的各種變化形式。

常見的講授式教學的各種變化形式有以下幾種:

1. 「講授—實驗演示—講授」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是在講授教學過程中加入必要的實驗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現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講授「摩擦起電」一課時,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問學生演示「摩擦起電」的各種實驗,用以幫助學生了解摩擦起電的自然現象。

2. 「標本展示—講解」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是在講授教學中,借助標本或模型的直觀展示,邊展示邊講解的一種教學模式。

例如,在講授「人體骨骼」一課時,教師就要借助人體骨骼標本或模型,向學生邊展示邊講解,讓學生借助標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體骨骼的概念和結構。

3. 「提問—討論—實驗驗證」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是在講授新知識之前,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最後讓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回答問題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講授「浮力」一課時,教師可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條件是什麼?」然後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討論,最後通過實驗驗證各種假設,得出問題的答案。

講授式教學的變式還有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變式。

(三) 講授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 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一般處於教學的主導地位。為了避免學生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教師必須採用啟發式講授教學,即在講授的過程中,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

這樣才能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師生互動來學習和掌握新知識。

2. 科學知識中的科學概念一般都用詞嚴謹,有些概念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在講授時必須配合典型、生動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語講解比較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透過自然現象,掌握現象的本質特徵。

3. 講授教學中的實驗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於學生觀察。教師的實驗演示過程要力求規範準確,便於學生進行觀察的模仿。

對教學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須講清它與實物之間的不同,讓學生了解到模型與實物間的異同,形成正確的表象,準確地掌握知識。

二、「觀察式」教學模式

「觀察式」教學模式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指導學生對實驗操作過程、自然現象、植物生長和動物習性等進行系統地觀察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觀察的主體。他們通過系統的觀察,獲得對操作過程和自然現象等的直觀、生動的認識,從而獲得有關操作、自然現象和植物生長方面的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組織者和引領者,負責制訂觀察的計畫,提供觀察的物件,並在學生進行觀察時進行觀察的組織和現象指導。

(一) 觀察教學的理論基礎

觀察教學的理論基礎是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根據觀察學習理論,學生的大量行為方式是通過觀察模仿習得的。在小學科學課上,學生能通過觀察學習不僅可以觀察教師的實驗操作,習得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而且還可以觀察一些直觀生動的自然現象、動物習性和植物的生長規律等,為學習和理解相應的科學概念和原理奠定基礎。

(二) 觀察式教學的型別

在小學科學課上,根據學生觀察物件的不同,可分為現場觀察和教學錄影觀察兩種。現場觀察就是到實驗現場、生產現場和實物現場進行觀察,例如:到工廠車間、田間地頭、動物園、植物園、展覽館等進行的有目的有計畫的觀察。

教學錄影觀察就是在教室內,通過教學錄影和記錄片等進行間接的觀察。

根據觀察時間的長短,可分為一次性的短期觀察和重複性的長期觀察。短期觀察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觀察某種實驗操作、標本展示和實物等;長期觀察是對植物生長、動物習性、週期性自然現象等進行多次性的長期跟蹤觀察。

(三) 觀察教學的一般結構

不論哪一種觀察教學,都要結合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的需要,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進行。一般來說,一次觀察教學由以下3個主要環節構成:

1. 確定觀察物件、制訂觀察計畫、選擇觀察地點、明確觀察目的。這部分工作是由教師來完成的。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計畫的安排,預先制訂觀察教學的內容、目的、時間、地點和組織形式。

2. 觀察指導。在觀察教學中,教師既是組織策劃者,又是觀察指導者。在學生的觀察過程中,教師要提示的重點,進行觀察指導,結合實際進行講解,並回答同學提出的各種問題。

3. 觀察報告。觀察結束後,應組織學生進行座談討論,讓學生匯報觀察的心得體會。必要時還應要求學生寫出觀察報告,根據觀察教學的結果,進行觀察教學效果的分析。

(四) 觀察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 對於現場觀察要事先做好周密的組織安排,避免意外事件發生。

2. 現場觀察時,學生容易被外界新鮮事物吸引,偏離觀察的物件或觀察的重點。教師要及時給予組織和引導,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觀察教學的物件和重點上。

3. 要理論結合實際的進行觀察教學,如講解操作原理、操作順序、儀器結構和事物的特徵等。避免將觀察教學流於形式或理論脫離實際。

三、「**式」教學模式

「**式」教學模式是美國小學科學課教學所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模式。運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教師首先給學生呈現乙個實際問題,並給學生提供解決這個問題所可能用到的實驗器材等。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或小組討論)獨立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並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最後自己獨立地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中總結概括出事物的特徵和規律,學到相應的科學原理。

(一) 「**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式」教學模式有著深遠的教學思想基礎。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並獨立地掌握它們。

他還說:乙個不稱職的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而一名好教師則教學生發現真理。英國的心理學家斯賓塞也曾指出:

應該引導兒童進行**,自己去推論。講給他們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杜威也認為:

學生求知的目的不在於知識本身,而在於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

20世紀60年代,美國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發現學習」的概念。他指出: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地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

這種發現學習的理論觀點無疑奠定了「**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式」教學模式有兩種基本型別:一種是「**—發現」教學模式,另一種是「**—研討」教學模式。下面分別介紹它們的教學活動結構、意義及作用和應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二) 「**—發現」教學模式

1、「**—發現」教學模式的教學活動結構。「**—發現」教學模式的教學活動結構由3個階段構成:

第一階段:創設問題情境階段。教師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即給學生呈現具體的問題現象,並給學生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

以「浮力」知識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提供各種物體,如鐵塊、木塊、塑料塊、冰塊、鋁塊等等,然後讓學生分別將這些物體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讓學生觀察這些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當學生親眼看到這些真實的現象後,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有些物體在水中下沉,有些物體卻漂浮在水面?

這時,學生可能七嘴八舌地提出各自的看法。待學生平靜後,教師提出:請大家想辦法證明物體沉浮的真正原因。

第二階段:提出假設、驗證假設階段。學生提出假設和證明方法,即讓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並給學生提供實驗條件,例如給學生準備好盛水的容器和各種用於實驗的不同材料的物體,以及天平、盛量水的量具和長度測量工具等。

然後讓學生自主使用這些儀器和材料,自己根據不同的假設獨立設計實驗進行**。這個階段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要階段,學生在這時要積極思考,反覆**,提出不同的假設,設計實驗方案,並操作實驗反覆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這個階段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進行**實驗,而不是提供思路和方法。

當學生**失敗時,教師應該給予鼓勵,讓他們變換假設重新**,重新實驗,直至提出並驗證了正確的假設。

第三階段:發現—概括階段。當學生提出用相同體積的不同材料做實驗,並試圖用天平稱物體的重量時,便進入了發現—概括階段。

這個階段是學生獨立探索事物的本質特徵,發現物體沉浮原因,並概括出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的階段。該階段,教師要求學生獨立進行。當學生發現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後,教師要鼓勵學生概括出實驗所得出的一般結論。

2、**—發現」教學模式的意義和作用。

(1)「**—發現」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在於使學生養成**的思考方法,使學生通過**和發現而獲得知識,同時培養**發現的科學態度。這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發現能力和相應的科學態度。

(2)、「**—發現」教學模式所要培養的各種能力中最核心的是**思維能力,這是科學研究能力中處於核心地位的能力。在「**—發現」教學活動中,學生大致經歷以下活動過程:①引發**慾望和學習興趣:

學生面臨教師設定的新奇而未知的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既成認知結構發生認知失調和矛盾衝突,為達到認知協調,他們迸發出強烈的**慾望和認知興趣。②**思考、提出假設:學生面對問題情境和教師提出的問題,要進行**思考,從而想出各種可能的原因或假設,這是發散思維的過程。

在多種假設中,學生要選擇其中的乙個假設進行實驗驗證,這是輻合思維的過程。③實驗驗證和理論概括:學生為驗證自己提出的假設,要親自動手設計和操作實驗,記錄和分析實驗結果。

然後,根據實驗結果概括出一般的結論或原理。這是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總之,在「**—發現」教學模式中,學生的思維和操作進行了充分的活動,認知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培養。

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所採用的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就一堂小學科學課而言,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要取決於這堂課的教學內容 教學目的和教學物件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 教學模式是靈活多樣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是所謂的 教學有法,無定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

小學科學課教學心得

新課程標準在小學科學課教學目的中提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要求,其實創新潛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開發出來。科學課應以實驗作為切入點進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 科學學習要以 為核心。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 為...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

科學 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