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心理學

2023-01-26 18:06:02 字數 5007 閱讀 5594

對我們,當然也是對心理學家而言,首要的事實是,思維是連綿不斷地在執行著的東西(thinkingissomesortgoeson)。我所謂之思維,與我在過去所講的那些--包括意識中的所有概念--都是相一致的。我們說'在思考',和我們說'在下雨'、'在吹風'並沒有什麼二致,我們不過在陳述著再簡單不過的事實,遠非在"假設"什麼東西。

既然如此,我們只能說,思維是連綿不斷執行著的(thoughtgoeson)。(williamjames:theprinciplesofpsychology,doverpublications,inc.

1950,p.224-225筆者自譯)

思維是一條不斷流淌著、變化著的河流(stream)。這是詹姆斯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事實,也是生活中的常理。不遑多論,只要是見過河流的人,連少不更事的小孩子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不能想象一條河流可以截斷,可以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地去研究。這個道理,當然來自於觀察,不過是對生活常理的觀察,我們可能會因此而指責它不符合實驗觀察的要求,也因而懷疑它的科學性。但是,構造主義倒是來自於"實驗觀察",可是打從一開始,它就是出於一連串的"假設"(assumption),這些假設不僅不能證實,而且與生活的常理差之千里。

我們的心靈如果離開了活生生的生活,還是我們的心靈嗎?詹姆斯只是用生活的常理,就打破了馮特以來的所有心理學的神話。

--詹姆斯的著作本身恰如流淌著的河流,自然、流暢,尊重常理,真誠務實,而且文筆優雅,妙語連珠,令人陶醉。每個學習心理學的人,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去認真閱讀。

心理學應該成為現實生活中有用的東西,這是詹姆斯堅定不移的觀念。你看他的另一段討論人的"習慣"時從內心裡"流淌出來"的一段的話:

所以,習慣宛若社會的乙隻巨大的飛輪,成為社會最可貴的一種保守勢力。正是習慣才把我們拘束於規矩之中,才使得那些幸運兒能免於窮人的嫉妒。只有它能使那些行走於艱難困苦的生活道路上的人們繼續走下去,不至於被那樣的生活拖垮。

它使海上的漁民和水手們度過漫漫寒冬;它使礦工們能安于黑暗中的勞作,它讓農人安心地困守他的茅屋,在孤寂的農家生活中打發大雪紛飛的日子;它保護我們不被生活在沙漠裡和冰凍帶的土著人侵擾。習慣使我們每個人都按照我們的教育所獲和我們自己早年選擇的道路奮鬥到底,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不如意的事情做得最好,因為我們心裡明白,此時我們再也沒有更能適應的東西,要重新開始亦為時太晚了。習慣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階層,不至於讓社會混雜不堪。

你所看到的乙個年齡到了二十五歲的人,不管他是年輕的商人,還是醫生、教士、律師,他的行業習氣確已固定不移,改變不了了。就好比衣袖上的皺褶,那裡面可是切切實實地折射出了乙個人性格的特點、思想的偏見、行為的乖戾,以及職業的風氣的。簡言之,這個人是不可能從這些痕跡裡逃掉的,即便他衣袖上的皺褶可能因常換而常新。

總歸而言,他還是不要從這些皺褶中逃掉為好。我們要永遠記得,我們大多數人到了三十歲時,性格已然像堅硬成型的石膏,再也不會變軟,再也不可能重塑了。"(上書,p.

121。這段話是我從詹姆斯的著作中直接譯出,原作是十分優雅的英語,不知能否傳達作者的風韻於萬一矣。)

用不著細想,我們就能明白,我們生活中的習慣,真的就是像詹姆斯所描述的那樣,指引我們,也束縛我們;成就我們,也扼殺我們。這些道理屬於生活的常理,也是心理學的道理。我們很難想象,離開了生活中的常理,心理學還能叫心理學嗎?

詹姆斯是心理學家中最清醒的人,在眾人皆迷糊著時,只有他是清醒著的。他在給他的著作《心理學原理》的出版商寫信時直截了當地說:"沒有所謂心理學的科學這回事。

"(墨菲《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商務印書館,2023年,267頁)這個判斷,和他的整體思想是一致的,不能看做是他在故作矯情。詹姆斯也是一位非常真誠的人,當他看到科學的事實時,他就承認心理學是科學的;當他發現科學並不能最終解釋人類的心靈時,他就否認這個觀點。墨菲這樣說:

"他事實上被認為是這樣的心理學家。他大部分時間試圖以一元論的方法思考問題,使用一套神經學的術語,但又不相信這樣一種**是終局。在他關於宗教經驗的研究中,有另外一些例子說明,他不相信機械論方法,或者甚至也可以說不相信任何唯理論方法的決定作用。

"(上書,272頁)墨菲說得很對,我在閱讀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就有這樣的感覺,有的時候是科學家詹姆斯在說話,有的時候是哲學家詹姆斯在說話,更有的時候是飽經滄桑的睿智老人在說話。在我看來,這恰反映出了詹姆斯心靈的真實性:看到什麼,說什麼;相信什麼,就說什麼,徹底擯棄了所謂"心理學家的謬見"。

不過,詹姆斯並不是機能主義的實際創始人,他本人也不願意接受這個桂冠。在這個學派有的是赫赫有名的人物:j.

杜威,j.安吉爾,g.霍爾,j.

卡特爾等。其中頂有名的當然要數j.杜威了。

不過杜威在哲學方面的名氣要比他在心理學上的名氣大得多,大多數人知道杜威首先是由於他的實用主義哲學。如果說"人是機器"是18到19世紀的時代精神的話,那麼20世紀以後,"實用主義"就成為新的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當然是一種哲學思想,但一到心理學家手裡,免不了就要打上科學的烙印,披上科學的外衣。

不這樣做,心理學家是不肯罷休的。

扼要介紹機能主義思想只需要幾句話就夠了:機能主義主張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活動,意識活動在人類的需要與環境之間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機能心理學是在反對構造心理學的過程中產生的(機能主義這個名稱實際上是鐵欽納為構造主義所塑立的乙個反面形象和對手,有趣的是,有人索性把鐵欽納當做機能主義的創始人。

可見歷史是經常給人開玩笑的);它反對把意識分析為感覺、感情等元素,主張意識是乙個連續的整體;反對把心理看做一種不起作用的副現象,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反對把心理學只看做一門純科學,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反對把心理學侷限於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規律,主張把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應該著重於個體心理和差異心理方面。

這樣的介紹,在任何一本心理學的教科書中都可以找到,我們不必要對它的作用、意義和在心理學發展歷史上的影響進行評價。我們感興趣的是:機能主義心理學的證據是什麼?

這些證據是不是科學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是怎樣解釋這些證據的?

有趣得很,最重要的證據和解釋還是由哲學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做出的。羅素稱杜威為"美國現存的首屈一指的哲學家"(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2023年,378頁。羅素寫這本書時杜威尚在世)。

作為一位哲學家,杜威的主要哲學觀是用生物學的發現和演化論的觀點來理解"真理"的問題。按照杜威的思想,一切的實在和理念都是有時間性的,根本就沒有什麼永恆的理念和終極的真理這回事。這個觀點,實際上是針對古希臘以來許多哲學家對真理的完整性和永恆性而言,也是針對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而言的。

那麼,在杜威看來,我們的心靈該怎樣獲得真理呢?這就需要乙個"**"的過程。怎樣"**"?

機能主義的主要觀點出來了,那就是有機體和它所處的環境之間如何達到相互協調。進一步追問,如何達到協調?羅素有段轉述和議論:

"我以為杜威博士的理論不妨敘述如下。有機體與其環境之間的關係有時是令有機體滿意的,有時候是令它不滿意的。在關係不滿意的情況下,局面可以通過相互協調得到改善。

使得局面有了改善的種種變化若主要在有機體一方(這種變化決不完全在任何一方),該過程就叫**。"(上書,334頁)簡言之,有機體"**"環境的過程就是讓自己滿意的過程。這真是一種有趣的哲學思維。

這種思維是從效果出發的:有效的就是"好"的,無效的就是"壞"的。因此,打了勝仗的將軍是好將軍,打了敗仗的將軍就是壞將軍;中國有句老話:

"成則公侯敗則賊",西諺也有同樣的話:"成功有一百個父母,失敗就成為孤兒"--這可真是實用主義啊。

就是這種思想,成為機能主義心理學的發動機。

杜威的著作《心理學中的反射弧的概念》(thereflexarcconceptinpsychology)奠定了機能主義的基礎。神經反射和反射弧的發現都不是杜威的專利,早在18世紀中葉,神經生理學家就發現切斷頭部的蠑螈、蛇、青蛙以及其他動物都存在著不受大腦和意識控制的神經反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反射弧在神經系統中的意義,譬如神經內科醫生在檢查病人時都會少不了在他的膝蓋上敲幾下,以了解他的神經反射弧有沒有出現問題,幫助他做出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

不過,杜威對反射弧的解釋可就不一樣:"杜威在這篇文章內採取了反對他那時的元素主義的立場,但不反對當時的感覺論而反對它的生物學上的對應物--反射論。他主張我們要注意整個組合,而這個組合則不宜還原為其組成部分的反射弧的總和。

而且反射弧本身也不宜被了解為乙個刺激及其後的乙個反應,也許二者中間還有乙個感覺。反射是乙個不可分割的組合,因為反射針對著刺激。如何能有乙個沒有刺激的反應呢?

刺激針對著反應,除非它能引起反應,否則就不能算刺激了。沒有刺激的運動也不是反應;被旋風侵襲時,只有運動,可沒有反應。什麼是刺激呢?

杜威說:反射是'完成有效組合'的乙個工具。刺激和反應都是'嚴格相關的,是同時存在的。

'對於反應的刺激和對於刺激的反應都同是'需要發現的'東西。"(墨菲《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商務印書館,2023年,630頁)

杜威對反射弧的"心理學解釋"究竟是什麼意思?簡單地說,第一,反射弧本身是乙個整體,不可以割裂開來研究,這就打破了構造心理學所謂心理元素的神話;第二,反射弧是由刺激和反應組成,二者也是乙個整體,"是乙個不可分割的組合",不存在沒有刺激的反應和沒有反應的刺激;第三,如果有機體沒有出現反應,刺激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二者之間還有乙個感覺",這個感覺就是"有效"。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杜威完成了從生理學到心理學再到哲學的全過程--通過三者之間的巧妙過渡,從而奠定了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基礎。我們該對杜威的機能主義說什麼呢?也許我們用機能主義的精神領袖詹姆斯所謂"心理學家的謬見"來形容它已經不夠了。

杜威是這樣一位哲學家(他從心理學家開始,最終不是心理學家),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和荒謬性是同樣明顯的,我們很難不被他吸引,也很難死心塌地跟著他一條路走到底。

譬如,生活常理就可以對杜威的思想做出簡單的反駁:假使有人問你今天吃晚飯了嗎?你可不能隨便回答,你要先看看這頓飯是不是有用?

是不是起到了效果?如果吃了一頓沒有用或沒有效的飯,那你吃了也是白吃,白吃就等於沒吃。--在今天的社會,白吃飯,吃白飯的人多了去了,在實用主義哲學家兼心理學家杜威的眼裡,他們通通等於沒有吃。

問題的關鍵仍然是:哲學思想歸哲學思想,你可以喜歡它,也可以不喜歡它。但為什麼要給哲學穿上科學的外衣呢?

這個疑惑是自然產生的,回答卻是艱難而曲折的,就是把科學當做一面大旗,有了這面大旗,你就非得歸順它不可,因為科學是容不得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的。

機能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非止杜威一人而已,安吉爾、霍爾。卡特爾等等都是名聞遐邇的大人物,每位都對心理學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們既不是哲學家,他們是實實在在的心理學家。他們在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個體心理學、病理心理學,以及心理測驗學(關於心理測驗學,我將在後面專節討論)都具有開拓性的作用。

學心理學 用心理學

作者 李浪青 都市家教 上半月 2014年第03期 摘要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模式的廣泛開展,學校的管理制度也進行了相應調整。管理過程再不是僅僅遵照傳統循規蹈矩的模式和手段而執行,更多的是順應校園管理 以人為本 的發展趨勢,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管理和教學。本文就 學心理學 用心理學 的教學態度來闡述心理學...

時間心理學時間心理學

時間心理學的研究發展 李睿2009年03月09日16 23 時間心理學 psychology of time 是研究個體大腦對客觀事件的持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的科學。時間心理學的研究是圍繞著時序 時距和時點這三個時間資訊的基本屬性進行的。由於人對時間的反映同計時工具測量出來的時間通常不一致,因此對時間...

心理學考研經驗之心理學筆記

現在跨專業心理學研究生的考生越來越多,在複習備考的時候遇到不少問題。有的是知識點的問題,有的是學習方法的問題。一 為什麼要做筆記?心理學考研,尤其對於跨專業的同學來說,做筆記是非常必要的。為什麼呢?首先,對於跨專業的同學來說,本科期間接觸的專業知識就少。比如一些心理學的專有名詞,本專業的學生即便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