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李翰卿

2023-01-25 15:42:04 字數 4977 閱讀 2889

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臨床使用經驗

精要 李翰卿

整理說明

《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臨床使用經驗》乃李翰卿先生遺著。現有2023年油印本(韓五輝原藏)和2023年手稿本存世。

2023年1月的油印本書名為《傷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編排體例為:前言;其113方謹依《傷寒論》原書之序,未作分類編排:

細目有方義、藥品、加減法、煎法服法、用藥大意、主治經驗摘要、主症、禁忌症、應參考的方劑等9項。論述簡明醒神。

2023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協助李老整理抄錄而成,此稿曾經李翰卿親筆修改。並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貼加的按語和陳重光整理的標記。其編排體例為:

編寫說明;將113方分為12類重新編排;細目有方義、主治、藥品、加減法、煎法服法、用藥大意、禁忌證、類似方劑參考、歷代用藥經驗摘要等9項。論述較前詳實。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2023年手稿本,後發現2023年油印本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礎上又參考油印本作了進一步完善。此外另有一些增刪調整,詳細說明如下:

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語、陳重光批註多所刪略。

2。此次整理略去「歷代用藥經驗摘要」一欄,因此欄多系仲景原文之重複。

3.此次整理參照《金匱玉函經》卷七卷八的內容對手稿方序再次調整、之所以作上述調整。一是因為2023年手稿本的分類排序還略顯粗放,並非定稿,二是因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匱玉函經》方序作為編排依據。

4.此次整理,因刪裁調整者較多,故定其名曰《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臨床使用經驗》精要。

5.藥物計量單位維持原貌,即以兩、錢等計,不換算作克。

再次感謝韓履祺大夫無償提供其家三代(韓玉輝、韓必明、韓履祺)共同珍藏的2023年油印本資料

整理者2023年8月20日

編寫說明

一、此編系本人根據仲景《傷寒論》編寫的病、證、方、藥四部分中的方劑部分。本人多年來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傷寒論》諸方,不但用藥精簡,法度嚴明,而且對學者明確地指出了符合實際的辨證綱領,果能善於掌握和應用,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二、此編編寫的目的主要有三點:①為了幫助學者容易領會古方運用的精神,避免受到後人「古方難用」說法的影響。②為了拋磚引玉,就正大方,以改正個人對傷寒方認識的缺點和錯誤,以便共同發掘中醫學寶藏的潛在力量。

③為了貫徹黨的中醫政策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精神,以便中西醫早日走向合流,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

三、本編分類:依據方劑型別,分為桂枝湯類、麻黃湯類等共十二類,使讀者不但便於查閱,而且便於集中體會用藥的具體法則。(整理者按:此次重新編排方序有所調整。)

四、本編每一方下分為方義、主治、藥品、加減法、煎服法、用藥大意、禁忌證、類似方劑參考等欄目,其用意如下:

「方義」 系說明本方對各種疾病的主要作用;

「主治」 系說明主治疾病和具體症狀,並根據實踐指出在使用時必須注意的關鍵現象,以便易於掌握,並避免發生錯誤。

「藥物」 列出原方的組成藥品,並根據經驗定出一般使用範圍,以便臨床斟酌採用。

「加減法」 以原有的加減藥品為限,有的略加解釋和用量,以便臨床易於引申。

「煎服法」 本欄介紹一般用水的數量和服法的大概輪廓,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確。

「用藥大意」 本欄只根據各種藥品的共同作用分類集中在一起,說明各類藥物的**方向,一般不涉及其他不同之處。各藥詳細部分另詳《藥物編》。

「禁忌證」 本欄只舉出與主治疾病相反的關鍵證,是為了從反面進一步審查應用方劑是否正確,以避免看法片面的錯誤。

「類似方劑參考」 本欄是為了加強用方的準確性,只介紹兩種情況:一系有關禁忌證的類似方劑,一系有關主治證或輕或重的類似方劑。

李翰卿於2023年

桂枝湯方第一

[方義]

此太陽病解肌和榮衛之主方。所謂解肌,亦屬於辛溫發汗範圍內的一種方法。不過這種發汗是在有汗時進行的,所以不叫作發汗而叫作解肌。

從「和榮衛」三字型會,說明這種方法有時候不完全以出汗為目的。

[主治]

(1)太陽病中風,頭痛,項強,惡風寒,汗出,脈浮緩。

(2)時發熱,自汗出。

(3)常自汗出。

(4)身疼痛。

(5)氣上衝。

以上五證,都是榮衛不和的證候,凡見一證,即可使用本方。但必須兼有舌無苔或苔淡白而薄、不喜冷性飲食、咽喉不乾燥、小便清白等症方為妥善。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生杭芍二至三錢炙草一至二錢生薑一至三錢大棗二至四枚

[加減法]

(1)兼背強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湯)。

(2)兼氣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3)發汗過多,桂枝證仍在,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湯)。

(4)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藥(即桂枝加芍藥湯).

(5)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藥,更加大黃(即桂枝加大黃湯)。

(6)桂枝證誤下後,兼脈促胸滿者,去芍藥(即桂枝去芍藥湯)。

(7)桂枝證誤下後,兼胸滿,脈微,惡寒者,去芍約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服後少停一二分鐘,飲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並用被子溫覆取汗。

以遍體濕潤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過多,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風寒。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

如不癒,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藥必須早午晚連續服用,時間不可拉長。每服一次,必須檢查病情有無變化,最要緊的是必須注意口渴與不渴,或喜冷性飲食與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現象,可以馬上把藥停止,或配合石膏一類的寒性藥品,以免誤犯陽盛之戒。

如病情沒有變化,可以繼續服用,雖二三劑也可。除此以外,注意避風,飲食方面可吃些有營養的流動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膩、酒肉、五辛、臭噁等不易消化或帶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療效。

[用藥大意]

桂枝發汗解肌,芍藥活血斂汗,二藥配合起來,有解肌和榮衛的作用。但二藥仍嫌力量不足,故加生薑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棗、甘草調胃氣以補正。更服熱粥以助之,覆被以溫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傷。

此誠治中風表虛有汗,調和榮衛之主方。

[禁忌證]

(1)口渴喜冷.

(2)酒客及濕熱證的身熱汗出。

(3)小便數,心煩,腳攣急。

(4)鼻衄。

(5)脈浮緊,無汗。

口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證,佔人所謂「桂枝下嚥,陽盛則斃」的「陽盛」 二字,正是指這些證候而言,據我的經驗,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症不可用.就是有口乾咽燥之症,也不可用,因為這些症狀都是有熱的現象.除此以外,季節的春夏,我國地區的南方,都應該慎重考慮,因為這些季節和地區熱性病較多,或轉變為熱證較為容易。至於酒客及濕熱證,都不是太陽風寒之病,故不用。小便數,心煩:

腳攣急。屬於陰陽兩虛的太陽證。鼻衄不是陰虛,便是內熱,所以也不能用。

此外,表實無汗之證,絕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湯:此治太陽證無汗之方。

(2)九味羌活湯:此治四時感冒,兼有濕熱,有汗加桂枝,無汗加麻黃之方。

(3)神術散:此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有汗用白朮,無汗用蒼朮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一項病證參考之方。

(4)白虎湯:此治陽明病,發熱,汗出,兼口渴飲冷之方。

(5)雷少逸清熱保津法:此治溫病發熱,有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二項病證參考之方。

(6)參附湯:此治腎陽不足白汗之方。

(7)芪附湯:此治衛陽不足自汗之方。

(8)術附湯:此治脾陽不足自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三項病證參考之方。

(9)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此治汗後身疼痛之方。

(1o)桂枝附子湯:此治陽虛,風寒濕身體疼痛之方。

(11)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白朮附子湯):此治陽虛、寒濕身體疼痛之方。

(12)甘草附子湯:此治風寒濕骨節疼痛,偏於寒濕之方。

(13)附子湯:此治少陰病,身體疼痛,脈沉而微細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四項病證參考之方。

(14)桂枝加桂湯:此治寒性奔豚氣上衝之方。

(15)燒褌散:此治男女勞復氣上衝之方。

(16)烏梅丸:此治厥陰證,上熱下寒,氣上衝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五項病證參考之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第二

[方義]

此治風寒客於肌表,其症較輕,為日較久,辛溫發汗之輕劑。

[主治]

太陽病,微發熱惡寒,一日二三度發,脈較微,有欲汗的趨勢。兼面有熱色,或身癢等症。沒有口渴喜冷的內熱現象。

[藥品]

桂枝一錢至錢半生杭芍一錢至錢半生薑五分至一錢炙草五至六分麻黃一錢至錢半大棗一至二枚杏仁一錢至錢半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湯解肌肉中風寒,麻黃湯散**中風寒。因前此未汗,故不得不汗,但日數頗久,病勢也輕,所以小發其汗。

[禁忌證]

(1)寒熱似瘧,病勢較重,脈較有力,適用重劑**者,不宜用。恐藥輕不能勝任。

(2)兼有口渴、喜冷等內熱現象者忌之。恐以火益火,犯陽盛之戒。

(3)由於汗後形成寒熱如瘧者,不宜用。因此方麻黃用量較多,恐發汗太過也。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湯:此治病勢較重,辛溫發汗之重劑。

(2)桂枝二越婢一湯:此治風寒在肌表,兼口渴喜冷內熱證,辛涼小發汗劑。

(3)桂枝二麻黃一湯:此治汗後形成寒熱如瘧,麻黃用量較少,辛溫小發汗劑。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第三

[方義]

此治汗後風寒仍在肌表的輕證,辛溫性的小發汗劑

[主治]

太陽病,發汗後,輕度的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度度發,脈較微,沒有口渴、鼻冷等內熱現象。(凌波按:鼻冷如何是內熱,有誤)

[藥品]

桂枝一錢至錢半生杭芍一錢至錢半麻黃五至七分生薑五分至一錢杏仁五至七分炙草五至七分大棗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湯解肌肉中風寒,麻黃湯散**中風寒,但在汗出之後,雖有表證,也不宜過用發散之藥,恐汗多津亡陽也,所以麻黃用量比較少些。

[禁忌證]

(1)寒熱如瘧,脈雖微弱,但未經發汗者,不宜用。因麻黃用量較小,恐不能勝任也。

(2)兼有口渴、喜冷等症者,不宜用。恐誤犯陽盛之戒也。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治寒熱如瘧,病勢較輕,未經發汗,辛溫小發汗之劑。

《傷寒論》方七

傷寒論 113方 附 漢代與現代處方劑量換算表 傷寒論 113方 1桂枝湯方 12條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公升,微火煮取三公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公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公升餘,以助藥力,溫服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離...

傷寒論感悟

剛剛看了郝萬山老師講解傷寒論的 通過郝老師的講解,自我感觸頗深,以前的一些錯誤理解都得以糾正。尤其是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句話,對我的感觸最深。這句話是太陽病的總綱,主要脈證皆包括在內。通過郝老師的講解,其之所以不叫 太陽病 而叫 太陽之為病 是為了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引出下文。這句話...

傷寒論考試總結

傷寒論一 太陽病 1 太陽病本證 中風表虛證 桂枝湯 傷寒表實證 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2 太陽病變證 太陽蓄水證 五苓散 太陽蓄血證 桃核承氣湯,熱證 麻杏石膏湯,葛根黃芩黃連湯 脾虛證 小建中湯 陰陽兩虛證 炙甘草湯 熱實結胸證 小陷胸湯 痞證 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湯 二 陽明病 1 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