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賞析

2023-01-25 00:09:04 字數 3922 閱讀 3085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稱王右軍。

為人正直,居官有善政。早年從姨母衛夫人學書,其後又博覽秦、漢、魏各時期的碑跡,博採眾長,推陳出新,自成一派書體。一變漢魏以來比較質樸的書風,創造出一種勁健流便「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或「飄若浮雲,嬌若驚龍」的書體。

王羲之書法為歷代學書者崇尚,故有「書聖」之稱。書跡刻本甚多,但真跡無存。

王羲之的行書有如行雲流水,其中又以《蘭亭序》為極品。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誕生於一次浪漫的聚會。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公元353年4月21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了一次聚會,大家飲酒賦詩,匯集後請王羲之作序。王羲之乘著酒興,展蠶繭紙,提鼠須筆,乘興而書,一氣呵成,寫畢即酒醉鼾睡。

醒後再看這篇奇文,自己亦深感驚異。

《蘭亭序》的語言清新優美。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如畫的景致:「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暢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些如詩如歌的語言,幾成千古絕唱,吟來如沐春風之清新,似飲甘泉之甜美。

《蘭亭序》在王羲之死後的270年間在民間珍藏,後唐太宗設法從民間賺進御府,旋又殉葬昭陵。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不下數百種。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

《洛陽宮本蘭亭序》傳為褚遂良第十九次臨摹本,此本為唐太宗賜給高上廉者。褚遂良所臨又傳有《神龍半印本蘭亭序》、《張金界奴本蘭亭序》,因前者有「神龍」半印,後者有「張金界奴上進」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的「雙鉤填廓」摹本,稱《神龍本蘭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視為珍品。

王羲之書法與漢、西晉的其它書法作品相比,最明顯的特徵即是它的用筆細膩和結構多變。王羲之以前的很多書法作品,如陸機的《平復帖》、吳皇象的《急就章》古拙可愛、平和淡怡,頗見內斂之功,但無清雅之巧。存世漢簡中倒不乏筆畫跌宕縱肆、變化豐富的作品,但在結構上又相對飄散而缺乏麗趣。

王羲之的功勞在於他把自然的書風引向乙個較為精練但又注重技巧華美特徵的格局,把書法作品推向更高層次一一從粗到細、從疏到密、從大概到精密、從拙樸到華美的審美發展。從而確立了書法藝術強調對審美的主動把握這一時代的基調。在他以前,人們對此是不夠重視的。

唐朝人在書論中,把王羲之的書法風格稱為「巧媚」。《蘭亭序》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於它在當時達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當然還有風格境界),它對筆與紙的駕馭能力:那種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東晉以前是為人仰慕已久,而在當時也是同輩書家們所嘆為觀止的,它標誌著書法從蓽路藍縷階段走向藝術的成熟。

《蘭亭序》的用筆美,流貫於每一細部。細看《蘭亭序》的用筆有兩個特徵:一是筆畫的跳盪,另一是線形的多變:

橫畫,有露鋒橫、帶鋒橫、垂頭橫、下挑橫、上挑橫、並列橫等,隨手應變。

豎畫,或懸針,或作玉筋,或墜露,或斜豎,或弧豎,或帶鉤,或曲頭,或雙杈出鋒,或並列,各盡其妙。

點,有斜點、出鋒點、曲頭點、平點、長點、帶鉤點、左右點、上下點、兩點水、三點水、橫三點、帶右點等等。

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長曲撇、弧撇、回鋒撇、帶鉤撇、曲頭撇、並列撇等等。

挑,或短或長。

折,有橫折、竪折、斜折。

捺,有斜捺、平捺、回鋒捺、帶鉤捺、長點捺、隼尾捺等。

鉤,則有豎鉤、豎彎鉤、斜鉤、橫鉤、右彎鉤、圓曲鉤、橫折鉤、左平鉤、回鋒減鉤等。

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

《蘭亭序》凡324個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造出乙個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豐驅,且賦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風儀:或坐、或臥、或行、或走、或舞、或歌,雖尺幅之內,群賢畢至,眾相畢現。

以「映(暎同映)帶左右」四字為例(圖一)。

映字中曲「央」的橫折豎一畫,按正常寫法應是先頓後再行筆,但在《蘭亭序》中這一畫開頭的一頓變成了帶筆,而頓筆卻被移到折的部位。「左」字的末筆一橫是乙個很明顯的從輕到重、從帶到頓的漸進過程,頓挫的趨向是十分明顯的。「右」字的第一橫畫則在起筆部位有個微小的頓,象這樣不同起筆的不同頓法,體現出《蘭亭序》對橫筆處理的豐富意蘊。

按照書寫心理活動狀態來看,不同輕重的頓,體現出不同的心理軌跡,故線條力度的變化使書寫時心理變化顯得富有立體感。

線條的多變可看「帶」字,頭部四個豎筆(圖二) 兩直兩曲,如果把它分成四個由直向曲的層次,則是①直、②次直、③曲、④最曲,絕不生硬板滯。而即便是第一筆的直,在頭部也有意使之彎了一下,與其餘三直筆協調起來,構成整體效果。從直線到弧線,線形在依次變化,這種變化是以嚴謹的序列為限制的。

用筆的強調頓挫,說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節奏感的問題。在把握線條表現力的時候,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不注意頓挫動作,平畫過直;注意了頓挫,但卻過分誇張,掌握不好每—頓挫的「度」,該用三分力卻用了八分力,破壞力與節奏的和諧;能掌握頓挫了,但卻抓不准部位,應該**條的四分之三部位開始頓,卻一開始就頓了。

任何一種頓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線條平面上才有意義,不然,感覺再好的動作也還是產生不了優美的效果。

王羲之智慧型之富足,不僅表現在異字異構,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重字的別構上。序中有20多個「之」字,無一雷同,各具獨特的風韻。

從結構造型角度來看《蘭亭序》,它不求平正,強調欹側;不求對稱,強調揖讓;不求均勻,強調對比。

以「惠風和暢」四個字為例(見圖三) ,如採用中軸與板塊相結合的辦法來進行分析,就為看到:

「惠」字的頭部向左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下沉幾乎造成一種結構之間的錯位,各部分之間的中軸由垂直變成了傾斜。而「風」字則利用橫畫的右上聳起,造成與「惠」字方向相反的一種欹側效果。「和」字分左右兩個部分,「禾」旁拉長成縱式,「口」則放扁成橫式,造成在乙個字中的縱橫交叉。

至於「暢」字,則是一種斜向的頭尾交叉,「申」與「易」兩部分正好構成兩三角形式的對位,但按照標準寫法,它本來應該是兩個長方形之間的簡單組合的。於是,我們看到了這四個字的體型結構截然有別——貫穿於整個主軸線的對比效果。

漢字結構本來是乙個穩定的標準形。每個字都富於一種建築意蘊,空間的架構與排疊處理完全與建築原理相類似。但書法結構的魅力是在於它能有節制地打破這種標準形,在標準的規範中滲入每個藝術家個人的創造意蘊。

從而把書法結構的原理從平正引向平衡——我們在前者中看到的是四平八穩、均勻整齊;而在後者中則看到一種不平中求平的拉力與張力。平衡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它不平正,唯其有傾斜,所以才要平衡。作個最通俗的比喻:

平正有類於天平,而平衡則近於秤。

在標準形中追求藝術形,這是書法的根本目的。從「惠風和暢」這四字的不同結構處理,再把它與對線條美的領悟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構成對《蘭亭序》的總體感受。

古人稱王羲之作《蘭亭序》,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在這件作品面前,後世名家雖竭力臨仿,卻都未能得其全。正如解縉在《春雨雜述》中所說的那樣:「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

」南唐張泊雲:「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於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

」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寫下這一傑構,其後「他日更書數十本,但比之原作,終莫能及。」

清乾隆年間趙魏首先懷疑《蘭亭》真偽:「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於世者往往有隸書遺意,至開元以後始純乎今體。右軍雖變隸書,不應古法盡亡。

今行世諸刻,若非唐人臨本,則傳摹失真也。」清光緒年間李文田認為《蘭亭》其文偽託,其書也為後人偽造。2023年掀起一場「蘭亭真偽」的大辯論,郭沫若為主的一方認為「偽」,另一方高二適等起而反駁。

2023年文物出版社編纂《蘭亭論辨》,收集有關**18篇。此後又有許多論著討論《蘭亭》真偽。著名學者錢鍾書雖未參加當時的辯論,但在2023年出版的《管錐編》中己反映出他對《蘭亭》論辯的思考及精闢見解。

2023年5月24日《人民**》上刊出錢鍾書一信中更明確地指出:「阮文達『南帖北碑』之論,蓋繫未睹南朝碑版結體方正與北碑不異;郭沫若見南碑,遂謂世傳右軍《蘭亭序》非晉宋書體,必後世偽託。其隅見而乖圓覽,與文達各墮一邊。

」即認為各有所偏。此可以啟發我們對這個學術課題的進一步**。

王羲之《蘭亭序》釋文

王羲之 蘭亭序 釋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

蘭亭序高畫質單個大字

馮承素摹本 蘭亭序 高畫質 蘭亭序 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 文人墨客雅集蘭亭 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 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點畫秀...

蘭亭集序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 經過,說出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讀出作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2.背誦全文,積累重要文言知識。掌握 修 期 致 臨 次 等詞的多義性。背景資料 1 王羲之 303 361,一作321 379 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人 今屬山東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