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語文課的

2023-01-24 18:45:02 字數 3652 閱讀 2220

內在審美觀照

陳倉區陽平鎮寧王一中晁海平

美學是研究美的本質與人們對於客觀審美物件的具體感受以及與之相關問題的科學。美育作為美學的乙個分支,它是運用人類自身所創造的一切美,對人類進行自身建設的教育。按照新《課標》對學生語文教學要求,利用語文教學,通過美育實踐,發揮美育作用,對學生人格塑造發揮積極作用。

目前學校教育現實來看,美育的相當一部分工作就落在語文教學上。而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也是語文教學的乙個目標。所以,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開發美育資源,進行美育實踐,發揮美育作用,通過美感、審美等教育來對學生人格塑造發揮作用。

翻開語文課本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資源,是乙個琳琅滿目的美學世界。可以說語文課「集各種美的形態之大成,是乙個相對完整的美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相容著內容美和形式美。

因其作品是社會現實的反映,社會生活所表現出無處不在的社會美和大自然中所存在的高山聳立的形體美、黃河的壯闊美、百花爭艷的色彩美、歡歌笑語的聲韻美、魚翔淺底的動態美、萬山紅遍的靜態美等自然美的無限豐富性,使作品的內容美顯得氣象萬千。另一方面,這些文學作品作為審美觀照的物件,又具有多姿多彩的形式美。它包括與表現內容特別貼近的文學體裁、嚴謹的結構、精緻的語言、絢麗的色彩、協調的韻律、整齊的節奏等等。

那輕柔和諧的優美,奮發激越的壯美,催人淚下的悲劇美,詼諧睿智的喜劇美,華麗與古樸,典雅與流暢,嚴謹與浪漫,以至於那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風格和意境,無不包容在**、喜劇、散文,以及論述、說明文體的自立行間。所有這些美又都在作為語言符號的漢字詞彙、句式、文風的形式建構之中呈現出來,令人嘆為觀止。可以說正是這些美的因素,蘊積著人類的智慧型與經驗,以及在形成這些智慧型與經驗過程中的艱辛,而為今人的人格整塑提供了無限的審美觀照。

但是,在學校的審美教育過程中,從美的塑造、存在、集合到美的領悟、貫通,要通過教師在教學中啟發、引導、明確和整合,以及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知識層次和審美訓練。這一過程的完成同時也要依賴於審美個體的氣質、修養、敏感等素質,通過審美個體的個性化反照、思維上的自由性來體會和領悟。教師要掌握這些審美心理結構的規律和原則,並將其真正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才能達到通過美育整塑人格的終極目的。

審美感受就其心理功能而言,是主體在欣賞審美物件時所產生的動情的、積極的綜合的心理反映。它以對於物件的直接感受為起點,經由包含想象、理解在內的主動領悟,使主體獲得全身心的感動。審美感受形成的過程有時儘管時間相當短促,卻是涉及到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要素組合而成的感受體驗系統,這種由心理要素組合的心理感受體驗系統的特殊性,使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美育整塑人格提供了審美物件的可知性;自由聯想的隨意性、延伸性;觀照性、愉悅性、感染性;深入性、完整性和創造性這樣一些可行的原則。

審美物件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具體的,是可以感知的。pack說:「感受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而且,它又是整個結構所依靠的基礎。

」(《美學原理》)而視覺、聽覺是審美感知的主要感觀。所以學生可以在語文課上,通過視覺、聽覺等去直接感受作品美。感知是對審美物件的直接把握,是實現審美活動的初始環節。

審美感知的直接產物是活生生的審美意象,所以它才能觸及人的想象和情感活動,使審美心理得以進一步展開。在感知和意象之間,情景往往是產生意象的催化劑。學生對作品美感知的速度、深度還需要借助於特定的情景,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幫助其營造這種情景,並把它內化為學生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成為審美主題內部具有一種審美感知的心理定勢。

如講李白的《長歌行》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都要根據課文不同的內質差引導學生去感知朦朧、靜穆的情景,讓學生在動情的氛圍中積極參與、感知、深化自己的內心情感,更深入地感知推動審美心理的繼續展開。

想象在審美心理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在西方,許多美學家早就肯定過想象的創造性作品,把它當作衡量藝術才能的重要標尺。想象在審美心理中的特殊功能表現為它能夠借助情感的推動,把審美的感知和理解連線起來。

想象的基本形式是聯想,即由乙個形象創造出另乙個形象,由乙個形象創造出另乙個形象。聯想和想象是作品藝術的翅膀,借助它,作者就能浮想連翩,「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創造出生動的形象,感人的意境。杜甫的《月夜》詩中寫道:

「今夜麟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鬢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依虛幌,雙照淚痕幹。」這首詩正是通過明月的意象,從時間的接近來打破空間的距離,把麟州與長安兩地的人、事、景交織在一起,抒發了作者的興亡離亂之感。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由空間的接近產生聯想將今昔人事聯絡在一起,打破了時間的界限,抒發了詩人的感慨,具有深廣的內容和動人的力量。

在***的《水調歌頭·游泳》一詞中,詩人由眼前的山,聯想到神話中的神女,並創造了乙個「當驚世界殊」的神女形象,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給全詩增添了詩情畫意。閱讀文學作品,也要展開聯想和意境。由於閱歷和知識基澱的不足,學生在閱讀這些具有高度思想、藝術性的佳作時,想象力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啟發。

如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想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眾鳥都飛走了,僅有的一片雲也飄去了,只有一座敬亭山和詩人自己。而敬亭山的景色如何呢?詩中沒有描述。

因此,單憑詞面意思,學生很難懂敬亭山到底有什麼值得留戀之處。然而,只要指導學生透過「相看兩不厭」展開聯想,就可以體會到:詩人之所以對敬亭山有情,而這種感情不會因「眾鳥」高飛,「孤雲」遠逝而改變。

再進一步聯想下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呢?恐怕就未必如此了。

世態炎涼,盡在不言中。教師在學生審美心理過程中就是要調動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積累去進行聯想和想象,實現審美意象的再造。對學生審美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力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因為它直接影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情感是審美心理中最活躍的因素。它廣泛地滲透其它心理因素之中,起中介、協調作用,使整個審美過程浸染著感**彩,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它又是觸發其它心理因素的誘因,能推動它們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情感又是審美的體驗和效應。如果沒有情感,特別是審美需要喚醒和驅動的情感,審美就只是一種被動的活動而不能形成主動的創造。

正是靠著情感的凝聚力和扭結力,審美主體和客體才會相契合而產生共鳴。但是,情感體驗又必須借助理性的觀照,才會收放自如。事實上,在審美的過程中,我們總是不假思索地讓自己的感知、想象和情感循著物件的指引和規範自由地和諧活動起來,而在最終獲得的審美愉快中,蘊涵著對於物件所具有的社會理性內容的理解和認識。

理性具有客觀性、規範性、導向性。所謂觀照性即指情感觀照與理性觀照互融互通的異質同構,這對提公升人格整塑的理性因素尤為重要。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感情濃烈的作品,審美活動中所激發起來的情感必須要在對歷史、社會以及時代背景等等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有所依託,而且也只有兩者完全融合,才能對學生的審美情感及心靈塑造真正起到薰陶的建構作用。

把審美教育貫穿於語文課堂教學之中,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從「人的發展」的高度對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讓學生通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感知到美好,領會到含蓄,融合於情境,呈現出愉悅。在審美認識中想獲得更加豐富的美感、更為深刻的認識、把握住物件本質,使審美主體進入審美物件所蘊藏的完整的意蘊、理趣等深層次,並調動全部心智盡可能地開發、創新,才能達到更高的層面上,將審美活動推向更高階階段。

參考資料:

《美學概論》 (李裕鉦主編,西南師大出版社出版)

《語文課程標準》 (國家教育部制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走進新課程叢書》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新教材怎樣教》 (陳明華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通史簡編》 (范文瀾主編,人民出版社)

《美學原理》 (張鈷熠主編,人民出版社)

內在審美觀照

學校:陳倉區陽平鎮第一中學

姓名:晁海平

**:6668996

時間:2003.12.10

語文課的批判

當下學校語文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大家都不滿意,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2009年發布的 中國義務教育檢測質量報告 表明,在語文 數學 科學和思品四門學科中,語文的合格率最低,其中有近30 學生的語文成績處於基本合格水平。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當下語文課時數是1963年的一半,效果與1963年相比,卻沒有明...

語文課代表的職責

高三23 24班語文課代表職責 1.總體要求。語文課代表是語文老師的得力助手,是班上語文學習的骨幹和領頭羊,擔負著溝通師生感情等工作,很能鍛鍊乙個人的能力。語文課代表工作負責 高效,關係到乙個班的語文成績的進步。所以,課代表要積極 主動 大膽地開展工作,從嚴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個人語文成績。五人分工協...

我喜歡的語文課

曾幾何時,我們時常聽到 快把內容抄下來要擦黑板了 這樣的話,的確,以前老師上課時常常是寫了密密麻麻的一黑板字。我們呢,在下邊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照搬下來,其實有很多內容根本就不理解,更談不上運用了。那時候,有很多知識都是死記硬背下來的,當時確實是立竿見影,記住了,但沒隔幾天,記住的東西就全部跑到九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