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設計

2023-01-20 01:18:04 字數 3781 閱讀 4772

課題《赤壁賦》

總課時3第3課時

中學課本中選錄的文言文都是經過千百年時間淘洗而流傳至今的詩文極品,表現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學生汲取不盡的精神養料,比如《赤壁賦》中身處逆境的蘇軾所表現出來的曠達樂觀的襟懷。鑑於這個意義,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赤壁賦》時,應在準確把

教材分析

握文言字詞和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著重對文章語言進行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理趣。新課改在對文言文的教學中也特別提及:要讓學生體會文言文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同時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型。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蘇軾的一些詩文,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但主要停留在閱讀背誦和低層次的鑑賞階段,理解流於膚淺,缺

學情分析

乏深度。但從總體上,學生對蘇軾的作品還是具有濃厚的興趣。高中生思維活躍,理解能力和獨特感悟能力大大加強,因此,完全可以用語文課程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使學生能感悟蘇軾在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並受到啟迪。

三維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1.合作分析,用文學視角解讀文中景物描寫與作者情感的關係,通過水月意象的變化體悟作者曠達的心境。

2.合作**,在對中國傳統文人身處逆境時不同自我解脫模式的比較中肯定蘇軾的達觀精神,並**這一精神對當代人的指導意義。

1.教學重點:**分析水月意象的變化和其中的感情變化,理解文章的整體內涵。

2.教學難點:中國傳統文人身處逆境時的不同生命軌跡和精神特徵的比較。

語文新課程認為學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老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最主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要能利用教科書,進行再創造,把

教學方法

及設計意圖

教科書變成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本課時重在讓學生整體感知並理清文章的思路,從而進入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思考討論,課堂上以老師點撥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向學生推薦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一文,作為補充材料,幫助學生認識蘇軾。)

教學輔助

多**幻燈片

第1頁,共4頁

教學過程

一、匯入(1分鐘)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已對《赤壁賦》一文的字詞句進行了

設計意圖及目標達成**

疏通。從同學們課後的翻譯練習來看,大家都能較好的把握文意了。現在,就讓我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本文,在朗讀的時候,請同學們總結作者行文的思路。

二、師生共同朗讀(**伴奏**)(5分鐘)三、理清文章思路(幻燈片出示問題)(5分鐘)(一)請一位同學講述自己總結出的結果。(二)請一位同學點評前一位同學總結出的結果。(三)老師點評,並用幻燈片出示文章思路:

月夜泛舟的陶醉——>悲涼簫聲的傷感——>人生失意的悲情——>隨緣而安的態度——>忘情塵世的灑脫

四、**分析水月意象的變化和其中的感情變化(10分鐘)(一)引入:文章由景生情,緣情入理,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直至展示豁達胸襟。作者的感情曲線是樂——悲——樂。

那麼,文章中反覆描寫的水月意象又有怎樣的變化?它與作者情感的變化構成了怎樣的關係呢?

(二)提問:文章中寫了哪幾種情況下的水月?它們分別有什麼意味?作者為什麼要著力描寫它們?(幻燈片出示問題)

1.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進行討論。2.請三個小組的代表闡述自己的分析。

3.請其他兩個小組的代表點評前三個小組的分析。4.老師點評,並分析:

首先現實中的「水月」是作者與客的欣賞之實,是一種柔和之美;接著是歷史中的「水月」充滿了一種蒼涼之意,為的是憑弔古人,開始進入一種虛寫;最後進入哲理中的「水月」,**人生之須臾,體悟人生之境遇,也是虛寫。(板書)

五、討論哲理中的「水月」,側重分析主客問答,並**是否真的存在主客?如果不存在,蘇軾為什麼做如此的處理?(幻燈片出示問題)(10分鐘)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地就能總結出文章的思路,老師要很好地肯定學生的回答,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因此,通過合作**更有利於學生得出答案,同時,老師也可以給予一定的角度提示。在學生分析所得結果的表述上,老師不必苛求,言之成理即可。

這個問題的設定是為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的主

(一)將全班同學分成三組,讓每組同學分角色朗誦全文。一組也是客,客也是主,它

第2頁,共4頁

讀旁白,一組讀蘇子,一組讀客。(二)請兩位學生作**分析。

(三)老師點評並借助幻燈片展示分析結果:

文章中的主也是客,客也是主,它們互為參考,相為表裡,主和客其實正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們互為參考,相為表裡。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一般會得出主和客分別代表達觀和悲觀的態度。

作者之所以採用主客問答的形式,一則使行文上顯得奇崛多變,二則與此前的山川風物、心緒起落相映照,好似此蘇與彼蘇正自在說話,被排擠,遭貶謫的心中鬱積苦悶在這輕鬆的對話中得以消解緩釋。

(四)老師小結:我們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崇尚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崇尚出世,開啟心靈枷鎖,順應自然,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矛盾。

(幻燈片顯示)蘇軾正是吸取了儒道思想的精髓,使自己既入世又出世,既堅持了乙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脫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在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辱中鍛鍊了曠達樂觀的胸懷,成就了生命的厚度、韌度和高度,是面對人生的全面成熟。

正如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所說: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六、拓展延伸(8分鐘)

(一)老師引入:當然,蘇軾只是中國傳統文人乙個代表,根據我們的閱讀了解,中國傳統文人身處逆境時還有哪些不同的生命軌跡和精神特徵?(幻燈片出示問題)

(二)安排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進行討論,老師可以適當的給予提示,如屈原、陶淵明、李白。(三)由各小組選出代表發言

第3頁,共4頁

《赤壁賦》的內容解讀已基本完成,但語文教學本身的外延是無限的,根據文字進行拓展延伸,其實是開啟一扇門,使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去挖掘學習更多的知識。為了引導學生深層次的閱讀和思考,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

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行總結歸納,求同存異,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起到了發揚共性、張揚個性的作用。

(四)老師結合學生的分析歸納:(幻燈片展示)

屈原的愛國和他投身汨羅江是一種悲劇的選擇;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感情是帶性使氣的;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而蘇軾的「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五)提問:我們該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1.

請兩位同學談一談自己的感想。

2.老師歸納並呼籲:面對逆境,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幻燈片展示)

畢竟如周國平所說:

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七、布置作業(1分鐘)

(一)將文章的第一段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寫在學案上。

(二)利用本次學習的思路,自學《語文讀本》第224頁的《後赤壁賦》,須有批註和知識歸納。

提出蘇軾這種精神對現實生活得指導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板書設計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主客道者蘇軾(達觀)儒者蘇軾(悲觀)

人生的和諧

教學反思

第4頁,共4頁

赤壁賦教學設計

學科授課時間授課題目 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教學目標 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 高一授課教師 授課地點 赤壁賦 第二課時 赤壁賦 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三單元古代散文單元中的一篇。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

《赤壁賦》教學設計

赤壁賦 第2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能力 1 學習和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知識及特殊句式。2 熟讀成誦,增加文言積累,積澱文言語感。3 品味如散文詩一般精練優美的語言。4 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1 布置預習,掃除字句障礙,疏通文意,課上通過競賽的方式落實有關文言知識。2...

《赤壁賦》說課稿

2 教學課時 兩課時 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作者和解題 1 黃州的蘇軾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 黃州 惠州 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 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 知人論世 的方法。2 解題 1 赤壁的有關話題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