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師編制考試教育學章節重點

2023-01-17 15:57:03 字數 4853 閱讀 4028

教育學章節重點

一、教育及教育學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產生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廣義的教育: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教育: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2、教育的本質: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有目的地培養人是教育這一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別,是教育的本質特點,即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社會現象。

教育是把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這表明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社會現象。動物哺育下一代,但動物一直以生物實體的形式存在。

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育的過程。

這表明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本質區別,其他社會現象也對人的發展有影響,如社會生產對人的發展影響也很大,但不是自覺地、有目的地影響人的發展。

第三,在教育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聯絡。

3. 教育的結構與功能

(1). 教育的結構

a. 教育活動的結構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是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這三個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絡。教育者是教育影響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紐帶,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選擇和施加教育影響的物件,教育影響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作用的橋梁,是教育活動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b. 教育系統的結構

教育系統的結構是指教育機構總體的各個部分的比例關係及組合方式。具有多層次性和多方面性。

a. 教育層次結構: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b. 教育型別結構:普通教育、專業教育、特殊教育。

c. 辦學形式結構:全日制、半工半讀學校、業餘學校、函授、廣播、電視學校。

d. 教育管理體制結構:公辦、民辦、社會團體辦、企業事業辦以及私人辦學。

(2). 教育的功能

a.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物件劃分——個體發展功能(本體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指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動的內部結構特徵所決定,發生於教育活動內部,也稱教育的本體功能。

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指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教育作為社會結構的子系統,通過對人的培養進而影響社會生存與發展。現代教育的社會功能包括:

人口功能、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的發展功能是教育本體功能在社會結構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b. 按教育作用的性質劃分——正向功能(積極功能)與負向功能(消極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於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積極影響和作用。負向功能是指阻礙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消極影響和作用。

c. 按教育功能呈現的形式劃分——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顯性功能指教育活動依照教育目的,在實際執行中所出現的與之相吻合的結果,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等。隱性功能指伴隨顯性教育功能所出現的非預期性的功能。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的區分是相對的,一旦隱性的潛在功能被有意識地開發、利用,就可以轉變成顯性教育功能。

4. 教育的發展

(1). 教育的起源

a. 教育起源說

代表人:19世紀法國的利托爾諾、美國的桑代克和英國的沛西·能;觀點:認為人類的教育起源於動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動;

缺陷:該理論歸之於動物的本能行為,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

b. 心理起源說

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孟祿;

觀點: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無意識的模仿;

缺陷: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了教育是在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目的性行為,同樣導致教育的生物學化,否認了教育的社會屬性。

c. 勞動起源說

代表人物:蘇聯的公尺丁斯基、凱洛夫;

觀點:在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裡起源說的基礎上,從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人的觀點出發,認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乙個根本條件,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本身,勞動的複雜性要求通過教育把人類的經驗傳遞給下一代。所以提出,教育是在勞動的基礎上產生的。

(2). 教育的歷史發展與改革

a. 古代教育

a. 原始形態的教育

特徵:教育是在生產勞動中進行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水平低下。

b. 古代學校的教育

. 古代中國

夏朝: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成均」「庠」「序」「校」非正式學校的出現,為以後專門教育機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西周: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並有了「國學」和「鄉學」之分,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典型特徵是「官在學府」和「政教合一」,教育與國家政治事務密不可分;

春秋戰國:官學衰微,私人講學之風興起。當時孔子的私學規模最大。

齊國出現了我果最早的由**創辦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由齊國官方創辦的一所集講學、著述、育人為一體並兼有政治諮議作用的高等學府;

秦朝:以法家思想為基礎。實行文化**,嚴禁私學,頒「挾書令」「焚書坑儒」,推行「吏師」制度,百家爭鳴從此結束;

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思想**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官學和私學空前發展,學制系統已初具規模,為以後的學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隋唐:盛行科舉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聯絡更加制度化,對於改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嚴格等級制度起到了積極作用;

宋代: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成為教學的基本教程和科舉考試的依據。

. 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主要的教育內容是婆羅門教的《吠陀》,教中的僧侶是唯一的教師,教育活動主要是北宋經典和鑽研經義。

佛教比較關心大眾,表現早教育上廣設廟宇,是教育面向更多的群眾,形成了寺院學府的特色;

. 古代埃及

古王國時期:已有宮廷學校,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孫的場所;

中王國以後:出現職官學校,以吏為師和以法為教。招收貴族和**子弟,進行文化訓練和業務訓練;

設定最多的是文士學校;

追求目標:學為文士;

教育的特徵: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農民子弟、奴隸子弟和學校無緣);

. 古代希臘、羅馬

教育目的:

. 古代雅典: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內容豐富,方法靈活;

. 古代斯巴達:配有忠於統治階級的強悍軍人,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內容單一,方法嚴厲;

. 西歐中世紀

教育目的:培養僧侶人才的教會教育;

學校分類:僧院學校、大主教學校和教區學校;

. 僧院學校、大主教學校:培養僧侶和統治階級的**人;學習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

. 教區學校:教育普通貧民子弟;

世俗教育:通過騎士教育和宮廷學校進行;

. 騎士教育:綜合宗教精神與尚武精神的特殊家庭教育形式;內容是「騎士七技」;

. 設在宮廷之內專門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學校;

僧侶教育、騎士教育都脫離生產勞動,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服務。

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徵:

第一,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教育從生產過程和生活過程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形態的活動;

第二,教育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學校教育為統治階級所控制,教育目的是培養統治階級的**人。教育的等級森嚴,處於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接收不同的教育;

第三,教育內容偏重於人文知識,教學方法傾向於自學、辯論和死記硬背。

b. 近、現代學校教育

a. 近代社會的教育

.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紀以前:歐美國家的學校教育多為教會或行會主持,國家並不重視;

19世紀以後:資產階級**逐漸認識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統;

. 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背景:兩次工業革命的完成,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並為初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物質基礎

. 教育的世俗化

為與公立教育發展相適應,教育逐漸建立了實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標,從宗教教育中分離出來。

b. 現代教育

. 20世界以後教育的新特點

第一,教育的終身化。終身教育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發展要求,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質在於,現代人的一生應該是終身學習、終生發展的;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須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收教育的權利,且必須接收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社會成員享有越來越多的受教育機會,受到越來越充分的民主教育,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兩個方面。一方面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包括教育起點的機會均等,教育過程中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結果的均等,這就意味著對處於社會不利地位的學生予以特別照顧,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權的擴大,根據社會要求設定課程、編寫教材的靈活性,價值觀念多樣性等;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質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辦學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是指現在科學技術(包括工藝、裝置、程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作用,並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 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

第一,重視學前教育,並強化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第二,普及義務教育,並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型別日益多樣化;

第五,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第六,各國教育交流日益頻繁,教育國際化凸顯。

二、教育與社會發展

1、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 社會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a. 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發展的水平。生產力水平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要求。二者基本呈現一致性;

2023年安徽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綜合知識真題

2015年安徽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 教育綜合知識真題 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14小題,每小題1分,共14分 注 紅色部分為參 1.將教育問題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明確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 邊遠 貧困 民族地區傾斜。做出上述的是 d.中...

2023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章節重點 第三章 1

第三章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 第一節人的身心發展概述 1 人的本質及其教育學意義 人的本質 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有的質的規定性,是人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原因的根據。人與其他事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體現 1 人是認識和實踐 社會和歷史的主體。2 人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改造的客體。3 人是主體與客體的...

2023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章節重點 第一章 1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第一節教育的發展 1 教育概念界說?1 我國最早把 教 和 育 聯絡在一起是孟子 孟子.盡心上 對教育的理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 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 對教育解釋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養子使作善也。3 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育 才被正式用來言說教育。2 教育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