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神話與葫蘆文化

2023-01-14 04:36:03 字數 4845 閱讀 4268

目錄葫蘆神話與葫蘆文化 1

1.開宗明義 2

1.1「葫蘆」釋名 2

1.2甲骨文與《詩經》的敘述 2

1.3《說文解字》、《世說新語》與孔子的敘述 2

2.葫蘆神話 3

2.1從葫蘆崇拜到葫蘆神話 3

2.2葫蘆生人 3

3.葫蘆與其他神話、傳說 4

3.1葫蘆與洪水神話 4

3.2葫蘆與孟姜女 4

3.3葫蘆與端午節 5

4.葫蘆文化 5

4.1葫蘆的象徵寓意 5

4.2葫蘆的人文寓意 6

5.結語 6

參考文獻 7

【內容摘要】中國的葫蘆文化源遠流長,流布廣泛,內涵豐富。葫蘆以及葫蘆神話在中華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象徵寓意。葫蘆本身就存在著神話傳說,在許多神話傳說中都有葫蘆的形象,在中國文化的起源中,葫蘆是重要的角色,是民族文化內涵的體現之一,從各個方面去**葫蘆的學位**、期刊**不勝列舉。

在2023年6月北京召開了「葫蘆文化」為主題的研討會,對中國葫蘆文化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從民俗學、神話學以及人類學等方面綜合**葫蘆神話與民族文化內涵的緊密關係。

【關鍵詞】葫蘆神話洪水神話葫蘆文化

中國的葫蘆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是中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葫蘆神話倍受學術界的重視,學者們從民俗學、神話學、人類學等多方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許多民間風俗、神話、傳說中的葫蘆文化現象,綜合來看,葫蘆神話與民族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絡。

鍾敬文先生說:「葫蘆是中華文化中有豐富內涵的果實,它是一種人文瓜果,而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瓜果。」葫蘆不僅具有植物意義,也具有廣泛的人文意義。

「葫蘆」在古代文獻中還可以寫作壺盧、觚盧、觚蘆、胍瓠、扈魯、瓠盧等等,對於「葫蘆」的得名,主要有兩種解釋。

一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菜三·壺盧》[釋名]中雲:「壺,酒器也;盧,飯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為酒飯之器,因以名之。

俗作葫蘆者,非矣。葫乃蒜名,蘆乃葦屬也」《本草綱目》裡出現了七種名稱:懸瓠、蒲盧、茶酒瓠、藥壺盧、約腹壺、長瓠、苦壺盧。

之所以出現眾多名稱,主要因為古人把葫蘆按其性質和用途與形狀大小的不同而分類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

二是今農業學家與植物學家夏緯瑛先生在《植物名釋札記》中的釋名:「原作壺盧」或單名曰壺,……壺即葫蘆,以形似壺狀。盧,亦因形似而言,或曰案:

此所謂『矛戟柄』之應,即矛戟柄之末段膨大而作圓錐體而亦具楞的部分,葫蘆之型亦語之相似,故而都有『盧』名。」是以葫蘆的形似為命名緣由。

現代植物學把各種「葫蘆」都歸屬於葫蘆科。而在中國古代葫蘆有眾多稱呼,最早是出現在甲骨文當中。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這種型別的文字,古文本學者指出,這是「壺字」,有專家指出它也是「葫蘆」,除甲骨文這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名稱外,葫蘆在中國古籍中最早稱瓠、匏和壺,這三個字都可以在《詩經》中找到,《邶風》雲:

「匏有苦葉,濟有涉深」;《衛風》雲:「齒如瓠犀」;《幽風》雲:「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雲:

「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壺」、「甘瓠」均指葫蘆。前二字在古代大約是相通的。

「葫蘆」這個名稱,從《說文解字》中兩字互訓這點中可以看出。瓠字從瓜,說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種;另外,孔子曾在《論語·陽貨》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說明。後來這些名稱在流傳中,逐漸出現壺盧這個雙音的名稱。

這個名稱大約出現在三國時期,《世說新語》中記載了當時的學者提到東吳有「長柄壺盧」。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在江南還出現乙個發音與壺盧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樓」(音婁)。「瓠樓」的出現,進一步證實我們的推測。

胡蘆和葫蘆這兩個名稱顯然是從這裡衍生而來。到了唐朝,「葫蘆」這一名稱開始流行起來。宋代以後,由於葫蘆品種繁衍,名稱也變得更多了。

世界各國的學者普遍認為葫蘆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農作物,分布很廣,幾乎遍於世界的每個角落。葫蘆不但和人類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先民也由此對葫蘆產生了崇拜,可以說葫蘆是迄今為止所知道的中華民族最早的圖騰,也形成了後世獨特的葫蘆文化。關於葫蘆的神話有很多,最核心的就是葫蘆崇拜和葫蘆生人。

上古時代原始人認識自然的能力很渺小,在長期和自然鬥爭的過程中,形成了「萬物有靈」的原始崇拜心理。因為葫蘆和人們的生活聯絡緊密,人們逐漸把葫蘆作為人類的始祖加以崇拜,中國至少有20多個有著葫蘆崇拜,並有葫蘆神話相伴隨。這種母體崇拜,從心理上滿足了原始時代人們對人類起源問題解釋的需要,是原始信仰中祖先崇拜的一種變異。

人們把這種崇拜雕刻在石壁、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葫蘆畫。

葫蘆神話大多有這樣一些內容:葫蘆是誕生始祖的母體;是先祖靈魂的歸宿地;葫蘆籽是萬物的種子;葫蘆笙聲是祖先的聲音。彝族民間長詩《梅葛》說:

漢、傣、彝、僳僳、藏、白等民族,都是從乙個葫蘆裡出來的親兄弟;拉祜族長詩《牡帕密帕》中說:第一代人紮笛和娜笛是天神厄莎用葫蘆孕育出來的,拉祜、佤、哈尼、彝、傣等九個民族是扎笛和娜笛所生的九對孩子;佤族《司崗里》也有類似的傳說。《牡帕密帕》中又提到扎笛和娜笛長大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笛砍來最好的泡竹,找來最好的葫蘆,找到蜂蠟和樹槽,做出了第一只葫蘆笙。

」「娜笛砍來最好的金竹做響篾(口弦)。彈起響篾象夜鶯歌唱,吹起葫蘆笙象布穀鳥歡唱」,「厄莎給響篾放上相思藥,厄莎給葫蘆笙放上相思藥;扎笛吹葫蘆笙就想到妹妹,娜笛彈起響篾就想起哥哥。」還說,葫蘆笙的五根音管是五兄弟,有一年天大旱,五人每人拿一根竹管去找天神降雨,可是天神睡著了,怎麼推喊也叫不醒,五人吹響了竹管,天神聽到這美妙的樂聲才醒過來。

有一次五兄弟去深山,老父親盼兒歸來,就採集了五根竹管捆紮在一起,吹響後五兄弟聽到,知道是老父親在召喚,立即回到了父母身邊。葫蘆神話是虛幻的,它表現了先人們美麗浪漫的才思;葫蘆笙舞是實在的,它有滋有味的伴和著今人的多彩生活。

聞一多總結了造人素材中由物變人共有六種形式:一是男女從葫蘆**;二是男女坐瓜花中,結實後,二人包在瓜中;三是造就人種,放在鼓內;四是瓜子變男,瓜瓤變女。五是切片成瓜,瓜片變人;六是播種瓜子,瓜子變人。

五種屬於葫蘆和與之同類的瓜,葫蘆是造人的重要素材,是造人故事的核心。

德昂族《葫蘆的故事》,傣族《葫蘆傳人種》,僳僳族長詩《閒時目刮》以及《創世紀》都體現了人類是從葫蘆裡出來的。德昂族《葫蘆的故事》講述的是:很久以前,洪水氾濫,人和動物都被淹死了,只有少數的人和動物被天神卜帕法救在葫蘆中,將葫蘆封了口留下了人種和葫蘆種。

洪水退後,卜帕法要砍葫蘆,要砍這邊時,牛、狗均說砍不得,兔子說砍這裡吧,兔子將螃蟹一把推開,卜帕法一刀砍下,卻把螃蟹的頭砍掉了,螃蟹沒有了頭只好橫著走。德昂族因此崇拜葫蘆,拜佛時離不開葫蘆,用葫蘆裝水,把水滴下來,嘴裡念著救命恩人。德巨集族、傣族均涉及到葫蘆是生命的起源。

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與葫蘆相關的神話49種;據統計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就發現葫蘆神話119則。上古神話中作為人類始祖的伏羲、女媧,皆看作是葫蘆的化身。上古神話中還有「開天闢地」的始祖盤古,「『盤』與『瓠』之『匏』古通用,『古』與『瓠』音近,『盤古』即為『匏;瓠』,而『匏;瓠』就是葫蘆。

」總之,創造人類及世界萬物的始祖乃是葫蘆轉化,「至於為什麼以始祖為葫蘆的化身,我想是因為瓜類多子,是子孫繁殖的最妙象徵。」由創生、始祖,再引申到男女**、婚戀等方面的意義,正是葫蘆作為隱喻意象在《詩》之興及《易》之象中的真正涵義。

洪水神話是創世神話的一種。中國先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葫蘆崇拜的文化傳統,並且貫穿於洪水神話之中。在中國許多民族中都流傳著故事情節大同小異的洪水神話。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暴發,伏羲和女媧兄妹倆受神示躲進他們自己種的大葫蘆裡逃生,洪水過後世上僅剩兄妹倆人。神或者靈物暗示只有兄妹倆人結婚才能繁衍人類,兄妹倆人或因害羞或因不合風俗而拒絕,於是或採用占卜法,或用追逐法而成婚,或生人,或生怪胎。生怪胎則將其剁碎撒在原野山谷而變**,從而有了百家姓或各不同民族,於是人類再傳,世代不息。

神話中洪水神話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洪水神話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葫蘆。在《伏羲考》中,聞一多先生指出伏羲、女媧就是葫蘆。伏羲、女媧大難不死靠的是葫蘆,洪水過後,兄妹兩人相配成婚不順,靠的是葫蘆來補救,使人類能夠重新繁衍。

砍碎或者拋散是對葫蘆農事的模仿。

聞一多《伏羲考》中對49個洪水故事的比較分析,認為當時救生工具無非就是葫蘆、瓜、鼓、臼、木桶、床、方舟等,葫蘆在救生工具中所佔比例最大,隨著民族學和民間文學發展,又出現許多洪水神話,葫蘆在這些新興洪水神話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從前有兩戶人家,住在壽山的長城嶺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但兩家都無子女。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蘆,葫蘆長得很旺盛,葫蘆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頂上去了。奇怪的是這棵葫蘆只結了乙個葫蘆,葫蘆又正長在兩家共有的牆上。

秋天葫蘆成熟,孟、姜兩家都希望葫蘆歸自家,兩家各不相讓,爭吵不休。最後,在村人的調和下決定每家各分一半。兩家把葫蘆摘下來,鋸為兩半,鋸開發現竟然端坐著一位俊俏的小姑娘,兩家一見這小姑娘都不爭著要那葫蘆了,卻搶著要抱那小姑娘,最後達成一致協議由兩家輪流撫養這個小姑娘,經商量起名孟姜女。

從此,孟姜女這個名字就被人們叫開。等她長大後就出嫁,沒到兩個月的時間,丈夫便徵召為民夫,到壽山後修築長城,後來丈夫累死在長城下,又被築進長城內,她便哭塌長城。孟姜女的傳說民間流傳開來。

(這個故事也有不同的說法,也有的說是孟姜女生於南瓜之中,關於這個問題的演變暫不做討論。)傳說故事作為民間文學具有靈活的口傳性,葫蘆崇拜自然而然融入到其中,與傳說有著深刻淵源。

端午節某些地區習俗,在民間門上插桃枝掛葫蘆。據神話傳說,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於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

有一少年也學著別人的樣子,也是多取油而少付錢。這位少年歸家後將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並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並前去對賣油郎賠禮。呂洞賓深感其誠實,於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初一將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掛乙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

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訊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訊息的家家戶戶都紛紛在門眉處掛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卷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

也有民間傳俗,說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怎麼把玩葫蘆

葫蘆怎麼把玩 一些葫蘆新手,在文玩市場上或者網路上,購買葫蘆時,經常被一些黑心商家,用 後處理 的方法製作出的一些非天然形成的葫蘆所矇騙,這在文玩界稱為 吃藥 寓意為 吃一塹長一智 之意。其實,吃藥不是文玩的必經之路,這與許多新手,在沒有了解文玩的特性之前,盲目的 衝動的去購買有關。本人採購葫蘆時,...

實心的葫蘆

有這樣的乙個故事 春秋時,齊國有個名叫田仲的,是一位隱居的士人。有一位名叫屈谷的宋國人,來到田仲隱居之地拜訪他,田仲以禮接待。屈谷說 久聞先生高義,自耕自食,不想依賴他人過活,我很欽佩。我這次來帶來乙個大葫蘆,堅硬如同石頭,皮厚而中心沒有空竅,願意把它送給先生。田仲說 葫蘆所以可貴是因為它可以盛放東...

葫蘆教學設計

我要的是葫蘆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崇仁縣江重實驗小學丁明娟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乙個寓言故事。講乙個種葫蘆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蘆,卻不管葉子上長的蚜蟲,結果蚜蟲把葉子吃光了,剛長出來的小葫蘆變黃了,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如果只顧葫蘆不管葉子,最後葫蘆也長不成。全文共四個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