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

2023-01-13 14:18:05 字數 3262 閱讀 9381

飲食文化差異

說起飲食文化,人們往往就想到"吃"。不錯,飲食文化中是包含著"吃",可"吃"並不能代表飲食文化,並不能包括飲食文化的整體。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乙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現今社會,許多人都抱著好奇的心態,去嚐嚐不同國家的食物,但真正了解飲食文化不同之處的人卻不多。今天我們就從習慣、營養、烹調、禮儀等方面來看看飲食。

首先我們了解到,崇尚自由的西方人看重分別與個性,嚮往和諧的中國人看重和合與整體。

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出這種「和合」與「分別」的文化特徵。中國人一向熱情好客,大家圍在一起吃一頓"大鍋飯"似乎更能增進彼此的感情,在席間,好客的主人則會一再地給客人挾菜,熱情之狀溢於言表。而西方人和我們有大大的不同,他們而是把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放在乙個小盤裡,並不常習慣於給對方挾菜。

周到的服務才是他們顯示好客的方式。西菜中除少數湯菜,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這體現了「西方重分別」的社會文化。這種重分別的社會文化同樣體現在用餐方式上。

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缺少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中國人一向以「和」與「合」為最美妙的境界,這種「和合」的思想體現在烹飪上就反映為「五味調和」。所以中國菜幾乎每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多種調料來調和烹製。中國人把做菜稱之為「烹調」,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

因此中國人烹調不是「1+1=2」那麼簡單,而是應該等於「3」甚至更多。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新增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製作菜餚,但相比起來,還是乙個非常機械的東西,而這導致了西餐的乙個弊端——缺乏特色。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嚐當地美食時,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另外,規範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確,調料的新增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

由於西方菜餚製作的規範化,使其毫無創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國烹調不僅不追求精確的規範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的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新增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國烹調中,不僅講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風味與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乙個菜,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愛好特點有變化。同樣是一道「麻婆豆腐」,為四川客人烹製和為蘇州客人烹製,所用的調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都毫無變化。

所以中國人在日常言談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餚端上檯面,主人常自謙地說:「菜燒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絕不會說:「菜的營養價值不高,卡路里不夠。」

飯菜香不香,主要得看看烹調的方法。中國的烹調方法可謂是博大精深,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需要加熱的可以煎、炒、烹、炸、煮、蒸、燉、熬、燒、烤等;不需加熱的可以涼拌、醃、醬等。

而加工出的主食也很多,如蒸的饅頭、包子,煮的餃子、麵條、湯圓,炒的面,烙的餅,還有特殊的如攤煎餅、烙燒餅、貼餑等。另外中國菜還用許多調味品,如鹽、醬油、醋、黃酒、香油、麵醬、麻醬、胡椒粉等,數不勝數。而在西方,主要烹調方法為炸、煮、烤,也有用肉熬出肉汁食用。

涼的多是沙拉。而西方主食以麵包為主,也有特殊的如通心粉、比薩餅等。而飯後,西方常一些甜點或冰淇淋(雖說冰淇淋源於中國,但盛於西方)。

西方的菜所用的調味品除鹽外主是醬、番茄醬、蛋黃醬等。中國食品講究色、香、味、意、形,可以說是把菜當作一種藝術品,注意口味和香氣,對烹調方法及方式要求較嚴格。而西方食品主要含有人所必需的營養,對於烹調方法以不很講究,對於口味的要求也不高,加一些調味品即可,製作也很方便。

從飲食加工方法來看,中國的製作方法比較多樣,講究食用時的口味及香氣給人的享受;而西方的製作方法較簡單,只是食品所需食物,對於口味不很注重。

還有必不可少的餐具。

中國餐具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包括筷子、勺、碗、盤子、杯子等。這此餐具形狀基本差不多,只不過有型號上的差導異,如筷子有長短,勺有大小,碗有深淺,盤有長圓,杯有盅盞等。而西方餐具主要包括刀、叉、勺、杯、盤等。

最後就是最需要我們注意的便是餐桌禮儀。

首先是中西方餐桌氣氛上的差異,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一坐上餐桌,便}舀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

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接下來是餐桌舉止的差異。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人們在出席各種正式的會餐時也是比較講究的,但是在現代風俗變遷和發展中,有進步的一面,也有落後的一面,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對傳統文化習俗的違背。比如就餐時的衣著,要遠比過去隨意多了,可著中山裝、夾克或西服等,這也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變遷和發展,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匯,相互發生正遷移作用最好的例證。

當今許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不喜歡吸菸或喝酒,許多人也不喜歡別人在他們的住處吸菸喝酒。而在當今的中國,許多人既吸菸又喝酒,有一種社會怪現象似乎是「不吸菸不喝酒」就無以社交。所以在中國的餐桌上依舊存在吞雲吐霧、爛醉如泥的「陋習」,儘管他們知道這有傷風範,但依舊不能禁絕之。

想必這就是文化遷移和發展的不完全性、不徹底性的表現,我們有必要在正確理解和認識文化現象的基礎上,不斷推動人文文化的發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質。

最後是座位排序的差異,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坐次安排。中國人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

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餘客人按順序坐偏座。西方人請客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後在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對於餐桌的規矩,西方人進餐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

當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規矩。

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差異有很多,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間越來越密切的交流、科學的發展以及資訊變流的加快,中西飲食文化也在互相滲透、互相借鑑。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西方人製作的西餐也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發展。

願中西雙方的飲食文化能夠繼續發揚自己的長處,不斷創新,為人們提供更美味、更營養、更快捷、更健康、更綠色環保的美食。

中西方文化差異演講稿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西方經濟 交流的增多,中西方文化也開始更加劇烈的碰撞 交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成了現代許多專家研究的物件,而在日常生活中的我們的老百姓,也耳濡目染的接觸到了外來文化,並且,外來文化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麼,中西方文化到底有什麼樣的差異呢?下面,讓我們來一起來看一看。1 在對待...

1 管理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商務溝通

今天,我們已經跨入21 世紀,加入了wto。今天的中國企業面臨的是整個世界。中國的市場逐步走向規範,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商務交往會越來越頻繁。而我們所面對的對手不再是周圍那些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國內企業,更多的挑戰可能是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所以熟悉中西文化差異,並能很好的處理差異的優...

中西方倫理管理文化差異比較

第二,不同特色的倫理管理文化 倫理式與契約式的管理文化。中國管理文化是農耕文明的結晶,自然經濟為基礎,倫理式管理為特徵,西方管理思想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商品經濟為基礎,契約式管理為特徵。在中國社會,倫理 是乙個現實的概念,是乙個具體的概念,是乙個最能體現中國人道德思想和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概念。儒家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