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自學筆記

2023-01-05 14:45:03 字數 4957 閱讀 4284

第一章公共政策學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學科名稱梳理

1、哪些因素推動和促進了公共政策學的面世?(1)、產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2)、哲學思想的進步和一系列社會、人文科學的誕生和發展;(3)、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的產生;(4)、決策科學的形成;(5)、行為科學的誕生和行為主義政治學的進展;(6)、凱恩斯主義的出台與**政策領域的擴大推動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學的面世。

2、政策科學的創始人是誰?美國德史丹福大學教授伊斯頓.羅斯威爾。第二代掌門人是葉海卡.德洛爾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誰提出?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節學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國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1)、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2)、以民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則;(3)、惠民、養民、富民的政策傳統。(4)、重農抑商的政策主張;(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傾向;(6)、無為而治的政策構想。

我國古代有兩本與政策研究有關的著作:1、《戰國策》;2、《智囊補》馮夢龍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國古代出現發達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釋;而孔孟之道主張從為政得失上去解釋執政合法性的獲得與喪失,這就使得統治者從維護王朝統治著想去重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甚至在機構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時期就形成「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到隋唐時期又形成科舉制,這種制度安排成為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熱心於觀察和分析政策的強大動力。

3、歐洲何時出現政策分析人才? 歐洲中世紀的中期和晚期。

4、為何古代沒有出現公共政策學?(1)、人們有關**政策的知識、思想和觀點大多是對政策結果所作的觀察和分析,而不是對政策過程所作的觀察和分析。2、古代有關**政策的情況、思想和觀點,通常是個人直觀體驗的產物,而且對政策解釋往往是從權威、倫理、哲學的原則。

5、學科誕生前的理論和方**準備(1)產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急速進步,為人們從經驗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條件和手段。(2)哲學思想的進步和一系列社會、人文學科的誕生和發展,為公共政策學研究提供了方**的基礎。

6、亞當斯密對政策研究的貢獻主要有哪些?(1)對當時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論和經濟政策。(2)對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國家——有關**和市場的理論為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範圍和方向。

(3)對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經濟人的假設。對後來的理性選擇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有影響,並間接影響到現代的政策分析。

7、克勞塞維茨對政策研究有哪些貢獻?(1)提出了系統的戰略決策思想,設定了戰略、策略與戰術之間的關係,為「政策鏈」、「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礎。(2)將戰略要素分為精神要素、物質要素、地理要素和統計要素,這一戰略要素分析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範。

(3)強調戰略決策必須根據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為公共決策如何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馬克思對政策研究有哪些貢獻?(1)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戰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論指導。(2)辨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為政策研究從注重政策結果到注重政策過程的轉變指明了方向。

(3)歷史唯物論有助於更加準確地掌握政策的本質,更加深入地認識政策系統與環境之間、政策過程諸環節之間的本質關係等問題。

9、馬克斯韋伯對政策研究有哪些貢獻?(1)主張對社會政治現象進行文化解釋,對後行為主義時期政策研究中倡導的價值分析有顯著的影響。(2)認為人的行動或社會行動包含著動機和目標兩大基本因素。

這一主張對於公共政策學中的政策評估具有指導意義。(3)提出了官僚制的決策模型。(4)在社會科學方**上提出了理想型別和價值無涉。

理想型別的提出為認識現實提供了中介手段。價值無涉為公共政策學提供了一種方**的指導。

第三節公共政策學的產生(第一階段、50年代)

1、學科形成的時間和歷史條件:時間—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歷史條件—(1)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的產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學的理論和方**基礎。

(三論提供的思維方法的特點是系統性、動態性和最優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統的方法;資訊的方法;反饋的方法;功能模擬的方法)(2)決策科學的形成。

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為公共政策學的內容。(3)行為科學的形成和行為主義政治學的進展,是公共政策學產生的催化劑。(4)凱恩斯主義的出台和**政策領域的擴大,使得公共政策學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學科誕生過程(代表人物和著作) 勒納和拉斯韋爾:《政策科學:視野和方法的近期發展》(1951)——公共政策學的開山之作。

拉斯韋爾(公共政策學的創立者)對公共政策學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體制為前提;(2)哲學基礎是邏輯實證主義;(3)對於時間和空間都極其敏感;(4)具有跨學科的特點;(5)須和****共同研究;(6)以社會變遷和發展為物件,以動態模型為核心。

第四節公共政策學的發展(第二階段、60年代)

1、德洛爾對拉斯韋爾的批判:(1)偏重於方**和忽視政策內容的研究;(2)片面強調運用純科學的方法,而忽視了政策過程與自然過程的差別,以及各種政策問題在性質上的相互差別;(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計量方法,而實際上有大量政策問題包含著價值判斷,或者無法進行定量分析。

2、德洛爾對公共政策學的貢獻:(1)分析了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在學科建設上存在的誤區;(2)肯定了管理科學和決策科學研究中使用的系統群研究方法,並主張將其引入公共政策學;(3)提出並界定了「總體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統」的概念;(4)強調公共政策學的跨學科性和實踐性。

3、公共政策學在其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的多樣化——行為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結束;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學中的運用繼續受到關注;公共選擇方**嶄露頭角;博弈論成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個案研究受到重視。(2)對政策過程研究的重點轉變——重點由原來的政策制定轉向政策執行、評估和終結。

(3)對政策過程中的價值因素和倫理因素的作用給予了重視。(4)公共政策比較研究開始起步。

4、公共選擇理論(35) 創始人是布坎南。該理論假定理性人為經濟人,並以此為起點研究集體決策;其研究範圍包括國家、**、教育、環保等政治和政策問題。

5、公共政策學的近期發展(第三階段、90年以來)(1)課題選擇的新取向——倫理取向;管理取向;**改革取向。(2)方**的非科學化——以主觀的研究方法(研究決策者主觀的思維方式或傾向的)取代客觀的研究方法(尋求客觀真理)。(3)公共政策學的建制化——學會、專業研究機構以及專業和課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學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公共政策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中國應運而生。

7、2023年孟繁森在《理論研討》雜誌第七期上呼籲「建立一門研究黨和國家生命的科學—政策學。

8、2023年李鐵映在《哲學研究》第四期發表《決策研究**》指出決策須由硬結構和軟結構組成。

9、2023年初北京大學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寧騷教授任所長,這是全國高校系統中第乙個公共政策研究所。

第二章公共政策學的學科要素

第一節什麼是公共政策學

1、公共政策學的含義?以公共政策為研究物件的科學,具有跨科學的視野、知識、理論和技術手段,它的顯著特徵是:可檢驗、可驗證性(方**上的基本特徵);跨科學或多學科交叉、滲透性(理論上的)和功利性等。

現有的公共政策動態分析模型有:公共政策過程分析模型(西方國家,以美國的經驗為依據)和上下來去模型(中國基於革命和建設的經驗而形成)

2、學科概念內涵: 研究物件——公共組織,尤其是公共權力機關的公共政策。

研究方法——類似於自然科學的的程式和方法。

研究內容——政策系統;政策系統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政策過程諸環節之間的關係;政策過程諸環節與政策系統內外諸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

研究目的——改進政策系統、提高政策質量並成功地改造社會與自然。

第二節公共政策學的研究物件和概念體系

公共政策學的學科要素:研究物件;概念體系;研究方法。

1、公共組織的型別:強制型公共組織;半強制型公共組織;非強制型公共組織。

公共組織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協調和增進公共利益為目的的組織。

2、公共政策學研究公共政策時的三個方面(角度):公共政策;政策系統;政策過程。

3、公共政策學與決策科學的主要區別:各類組織的決策。

4、公共行政學與行政決策學的主要區別:行政組織的決策。

5、公共政策學與立法學的區別: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制定法律和行政法律性規範檔案的活動。

6、作為公共政策學研究物件的公共政策的三個層次:具體的個別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鏈;政策一般。

7、公共政策系統的構成:政策主體系統(三個子系統——政策制定、政策執行、間接主體);政策支援系統(四個子系統——資訊、監控、諮詢、評估);反饋系統。

政策的直接主體系統:公共權力機關

8、在研究政策系統時,應該注意的四個問題:(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統中決策者的類別差異;(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體系統對物件系統的地位的相對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體與政策支援系統的地位的相對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統內部的結構。

9、政策過程的含義:是乙個自始至終不斷地進行選擇的過程。

10、決策行為和政策過程的關係:決策行為是選定目標和選取最優化方案並付諸實施的行為。決策行為是乙個有一連串相互銜接的階段、環節或程式組成的完整的政策過程。

公共政策概念系統的三個層次:核心概念;次概念;邊際概念。

第三節公共政策學的研究方法

藥師寺泰藏以鍾比喻公共政策學的科學特徵,以雲比喻公共政策學的藝術特徵。

1、公共政策學研究方法的三大層次:公共政策學研究方法所依據的認識論(第一層次);公共政策系統及其執行過程的理論模型(第二層次);公共政策學的研究程式與技術性方法(第三層次)。

2、公共政策學研究方法所依據的認識論(第一層次):(1)經驗主義(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和主要觀點:認識起源於感覺;應從個別、特殊事務出發;無從得出共同理性和普遍必然性;忽視真理自身的邏輯性;認識能力的有限性)(2)理性主義(代表人物迪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和主要觀點:

認識**於理性直觀;把一般作為認識的首要物件;肯定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蔑視和遍地歸納法作為人類認識工具所起的作用;真理的標準就是真理本身)(3)邏輯經驗主義(代表人物、羅素、威特根斯坦[邏輯經驗主義先驅]和主要觀點:經驗證實原則(根本原則);以邏輯分析來補充實證經驗;科學主義的科學觀;)(4)後現代主義(代表人物: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量子力學),普里高津(混沌理論),吳瓊恩,庫巴(自然主義)。

)(5)辯證唯物主義(兩大特點:全面性和實踐性。)

公共政策概論

3 為職者受領導器重是必須的,是乙個合格員工的體現。為人靈活,善於協調上下 左右之間的關係,是為領導者所必備的條件。也就是說解某僅僅滿足作為領導人員的基本條件,其它無過人之處,較為平庸。馬某曾任縣乳品廠廠長,就說明此人本身已具備領導人員的基本條件,如溝通之類等。在其任廠長期間,使該廠全脂奶粉兩次獲部...

公共政策學

第一章公共政策學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學科名稱梳理 1 哪些因素推動和促進了公共政策學的面世?1 產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2 哲學思想的進步和一系列社會 人文科學的誕生和發展 3 系統論 資訊理論 控制論的產生 4 決策科學的形成 5 行為科學的誕生和行為主義政治學的進展 6 凱恩斯主義的出台與 政...

公共政策學

對政策分析的幾種有代表性的框架的分析 一 奎德的模型 奎德認為政策分析是政策科學的研究方法,它使用各種分析方法和技術來幫助決策者制定政策。一方面,政策分析是一種應用的分析形式 另一方面,政策分析是政策科學的研究方 其目的在於幫助決策者指定和改進政策。如奎德所言,之所以得益於政策分析的應用,是由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