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第三章

2022-12-30 03:27:07 字數 5850 閱讀 6190

滬教版九年級

化學第三章教材分析

常州實驗初級中學董曉安

[本章結構]

(一) 本章在全書中的地位

在學習和**了身邊的一些常見物質之後,學生了解了氧氣、二氧化碳、水等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及製取和用途,產生了對化學的好奇和進一步**的慾望。不同物質為什麼具有不同的性質,為什麼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學生會產生各種疑問,為認識物質的微觀結構準備了一定的條件。

本章將帶領學生從五彩繽紛的巨集觀世界走入奇妙無比的微觀世界,幫助學生用微觀粒子的觀念去解釋巨集觀現象,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加深對前兩章知識的認識,為以後靈活、方便使用化學用語,正確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做好準備,為後續學習質量守恆定律、燃料、金屬以及酸、鹼、鹽知識奠定基礎。

(二) 本章知識結構

本章共分四節,從定性的角度研究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以四個問題概括本章內容:

1、 自然界的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

2、 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物質奧秘的?

3、 構成物質的微粒具有什麼特徵?

4、 怎樣正確地表示物質的組成?

第一節, 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

(1) 由雪花、汞、冰糖、鋁、硫酸銅晶體、鑽石的**,展示絢麗多彩的物質,激發學生**物質構成的奧秘。

(2) 通過高錳酸鉀溶於水,溶液稀釋的活動**,讓學生體會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

(3) **酚酞試液變紅的原因及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體積變小;空氣易壓縮,水難壓縮的事實,讓學生感知微粒在不斷運動,微粒之間有空隙。

第二節, 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

(1) 開門見山,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原子、離子和分子,並出示彩圖,分別介紹由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的物質和它們的結構。

(2) 由實驗現象的微觀圖示,物質結構的示意圖,真實的分子、原子影象、化學發展史料等,讓學生認識分子、原子、離子的特殊性質和它們的區別、聯絡以及原子的結構等。

(3) 由原子的質量描述極不方便,引入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為有關化學式計算打下基礎。

第三節, 組成物質的化學元素

(1) 讓學生從熟悉的常見元素開始,認識元素和元素符號。

(2) 根據純淨物中元素的種類,引出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讓學生明白物質分類的重要性和分類的依據。

(3) 介紹地殼中、海水中、人體中元素的分布和元素與人體健康知識,使化學知識更貼近生活,指導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第四節, 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

(1) 首先結合水、鐵、氧化銅的事例,讓學生理解化學式反映物質的組成;任何純淨物都有固定的組成。

(2) 其次,讓學生根據化合價正確書寫化學式,並學會命名,熟練掌握化學用語。

(3) 從量的角度深化對化學式的理解,對物質組成的認識。這些質量關係為①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質量比。②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重點、難點]

第一節: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微觀粒子在不斷運動,粒子之間存在空隙。

2、能用微觀粒子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3、學會運用有關物質的微觀知識進行想象和推理。

第二節1、認識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分子、原子、離子。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的不同和相互關係。

2、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3、能正確求算相對分子質量。

第三節1、會寫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

2、能根據單質、化合物、純淨物進行簡單的分類。

3、了解一些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常見元素。

第四節1、能正確書寫化學式,知道化學式的含義,並能進行命名。

2、能根據化學式進行各元素質量比、某元素的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3、培養定量處理事物的能力。

[教學建議]

1、 課時安排

第一節,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2課時

第二節,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3課時

課堂練習1課時

第三節,構成物質的化學元素2課時

第四節,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3課時

課堂練習1課時

整理歸納1課時

測試1課時

2、 教法設想與建議

1 第一節,第1課時,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

建議用多**展示絢麗多姿的各種物質(或實物展示),如:銅、鋁、膽礬、石墨、金剛

石、冰糖、汞、乾冰等物質,啟發學生**物質的結構。

學生實驗:高錳酸鉀溶於水,稀釋溶液,便於操作,現象明顯

補充學生實驗:無色溶液氯化鋇和稀硫酸反應。

補充演示實驗:加熱,使固體碘昇華;致冷,使碘蒸氣凝集。

然後,通過交流實驗現象,感受、想象、解釋現象,建立微粒的觀念。

最後,討論,p58頁聯想與啟示中的問題。

第2課時,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微粒之間有間隔。

第58頁的活動**中的實驗1:1-2分鐘後,現象明顯。(建議由4人一組來完成,因為濃氨水的揮發性很強,同時做實驗時,刺激性氣味太濃。)

實驗2:在酚酞溶液中可加入稀氨水,減少濃氨水的揮發。

可以補充學生實驗:品紅擴散。

也可補充演示實驗:二氧化氮(或溴蒸汽)的擴散。

第59頁的活動**:做學生分組實驗時,可以用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也可改為5ml水和5ml酒精混合,現象同樣明顯。)

2 第二節,第1課時,分子、原子內容比較抽象,盡可能利用多**課件,將化學變化中分子、原子的行為生動直觀地表現出來,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剛石、氯化鈉的結構等,讓學生感受分子、原子、離子的真實存在。

第2課時,原子的構成、離子

由湯姆生發現電子和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現象,聯想與啟示。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原子的構成。

第3課時,原子的質量

建議將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過程由學生一步一步演算出來,這更利於學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

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對原子質量= 1.993x10-26kg/1.

66x10-27kg=16。再求一下鈉、鋁的相對原子質量,鞏固概念,通過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

3 第三節,第1課時,元素與元素符號

讓學生先收集資料,將知道的元素、含該元素的物質、該元素的作用,填入第70頁表3-2中,大家相互交流。然後,引出元素的概念,注意討論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絡。

元素符號由於在前面的學習中已出現多次,故學生不陌生,但元素符號的含義要通過練習讓學生理解,如:h、2h的含義。另外,離子符號的書寫學生有一定困難,建議降低難度。

判斷純淨物、混合物有些學生尚不熟練,再加上單質、化合物、氧化物,學生會有困難,建議多加練習鞏固。

第2課時,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與人體健康

建議由學生查詢資料,相互交流,教師作一些指導補充。

4 第四節,第1課時,化學式反映物質的組成、化合價

化學式在前面的教學中也出現了多次,難點是化合價的引出。建議:淡化化合價的概念,重點應在指導學生記憶常見化合價上。

第2課時,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命名

建議:先寫出一些化學式,標上化合價,讓學生討論**書寫化學式的規律,得到一般正價在前,負價在後和化合物中各種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等於零的原則。

然後,由學生根據找到的規律練習書寫化學式,反饋矯正,練習鞏固。

第3課時,純淨物中元素之間的質量關係

通過示範、模仿、矯正、變式訓練,讓學生熟練化學式中各元素的質量比和某元素的質量分數的有關計算。建議:注意有效數字,難度不能太大。

3、教學中的注意點

(1) 本章內容抽象,易形成教與學的難點以及學生成績的分化,應結合學生熟悉的現象和已有的經驗,從身邊的現象和簡單的實驗入手,引導學生從巨集觀走進微觀世界。

(2) 要降低要求,淡化某些概念,控制化學式計算難度。

[問題討論]

1、 微粒是否改為粒子。?

2、 計算格式是否按照ar(fe)x2/mr(fe2o3)x100%?

3、 有效數字是否一般為3位?

[參考資料]

進入原子世界

原子論是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一種重要思想。按希臘語,"原子"一詞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後來,羅馬人盧克萊修用這樣的詩句來表達:

物體或者說物質要素,

都是由原始粒子集合而成;

雖有雷霆萬鈞之力,

要破壞物質要素也不可能。

隨著電子的發現和對放射性現象的深入研究,人們終於在明世紀初拋棄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陳舊觀念,開始思考原子結構問題。

2023年,湯姆孫首先提出乙個被叫做"麵包夾葡萄乾"的原子模型。他認為原子是乙個小球,球內平均分布著質量很大、帶正電荷的物質,其中嵌著質量很小、帶負電的電子,因而整個原子保持電中性。2023年,另一名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其助手在研究α粒子的散射時卻發現了意想不到的事實。

他們用α粒子作炮彈去轟擊金屬鉑片,按盧瑟福的預料,由於α粒子的質量比電子質量大七千多倍,它在轟擊鉑原子時應該一衝而過。但實驗結果卻表明,在射向鉑原子的八千到一萬個α粒子中,會有乙個α粒子被原子**回去(形成散射)。這好比對一張紙射出一發炮彈,結果被彈了回來一樣不可思議。

盧瑟福認為原子內部必定存在乙個原子核,這個核的體積只有整個原子的100萬億分之一,但它卻集中了整個原子質量的99. 99%;電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間裡繞原子核旋轉,就好像地球繞太陽執行。這就是盧瑟福建立的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

後來的實驗進一步表明,核外電子的運動很特別,它不像行星繞著太陽旋轉一樣有固定的軌道,而是既像聲波、水波一樣具有波動性,又像子彈一樣具有粒子性。因此,202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依據當時的實驗又提出了一種新的原子模型,後經索未菲等人的修正和改良,終於成功地解釋了元素週期律和其他原子現象,從而為人們進一步探索原子世界內部的奧秘開啟了大門。(摘自《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掃瞄隧道顯微鏡

掃瞄隧道顯微鏡的英文縮寫是stm。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新型表面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基於量子力學的隧道效應和三維掃瞄。

它是用乙個極細的尖針(針尖頭部為單個原子)去接近樣品表面,當針尖和樣品表面靠得很近,即小於1奈米時,針尖頭部的原子和樣品表面原子的電子雲發生重疊。此時若在針尖和樣品之間加上乙個偏壓,電子便會穿過針尖和樣品之間的勢壘而形成納安級(10ˉ9a)的隧道電流。通過控制針尖與樣品表面間距的恆定,並使針尖沿表面進行精確的三維移動,就可將表面形貌和表面電子態等有關表面資訊記錄下來。

掃瞄隧道顯微鏡具有很高的空間解析度,橫向可達0.l奈米,縱向可優於0.01奈米。它主要用來描繪表面三維的原子結構圖,在奈米尺度上研究物質的特性,利用掃瞄隧道顯微鏡還可以實現對表面的奈米加工,如直接操縱原子或分子,完成對表面的剝蝕、修飾以及直接書寫等。目前掃瞄隧道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出現了原子力顯微鏡(afm)。

彈道電子發射顯微鏡(beem)、光子掃瞄隧道顯微鏡(pstm),以及掃瞄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等。(摘自《世界科技大博覽》)

最小的物質--分子

把一滴紅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可以看到紅顏色不斷向四周擴散,很快整杯水變成淡紅色;晾著的溼衣服不久就幹了;放在衣箱中的"衛生球",是一種叫"萘"的物質做成的,它會逐漸變小,而箱中的衣物都有它的氣味。這些現象都是分子運動的結果。原來,水、奈等物質,都是由很小很小的分子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質性質的最小單位,所以又稱它為最小的物質。

自然界中的水,無論是海水、河水、井水,還是雨水,都是由相同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冰雪則是固態的水,它是由水分子按一定規律排列而形成的。水分子很小很小,喝一瓶汽水,大約要喝進8億億億個水分子。

單個的水分子,就是一般的顯微鏡也觀察不到。

分子永遠處在不停的運動中。紅墨水中含有紅色的染料,這種染料的分子在水中自由擴散,於是水杯中的水都成為紅色的了。溼衣服上的液態水分子擴散到了空氣中,衣服就幹了,這種現象叫蒸發。

固體衛生球的萘分子也能乙個個飛入空氣中,這種現象叫"昇華"。萘的昇華,使衛生球越來越小,而萘分子充滿了衣箱各個角落,使蛀蟲無處藏身。

鼻子能夠聞到氣味,也是由於物質的分子接觸到鼻中的神經細胞。各種不同的分子對嗅覺神經的刺激不同,感覺到的氣味也不同。警犬在執行任務時,就是用鼻子不斷捕捉罪犯遺留下來的某些分子而追蹤罪犯的。

有些昆蟲能分泌特殊的物質,這些物質的分子隨風飄散,在幾十里外的同類昆蟲用觸角收集到這種分子,就會趕來相聚,真比拍電報還靈。(摘自《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九年級化學第三章練習

新課標2007屆九年級化學系列練習卷 十六 第3章物質構成的奧秘 單元測試 b 班級學號姓名 一 選擇題 1 下列關於水的敘述正確的是 純淨物 化合物 無色無味 氧化物 單質 具有可燃性 凝固點是0 ab c d 2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淨化後的空氣是純淨物 b 氧氣的質量佔空氣質素的21 c 空...

九年級數學第三章證明

班級姓名學號成績 一 選擇題 每題4分,共40分 下列每小題只有乙個正確答案,請將正確答案的番號填在括號內.1 如圖1,在 abcd中,o為對角線ac bd的交點,則圖中共有相等的角 a 4對 b 5對 c 6對 d 8對 2 如圖2,已知e f分別為 abcd的中點,連線ae cf所形成的四邊形a...

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第三章課題三知識點

4 蒸餾 利用液體沸點不同將液體分離的方法 蒸餾的裝置 見書p57,圖3 21和3 22 各種靜化方法除去的雜質的種類 三 硬水與軟水1 定義硬水是含有較多可溶性鈣 鎂化合物的水 例 井水 軟水是不含或含較少可溶性鈣 鎂化合物的水。例 開水 2 鑑別方法 用肥皂水,有浮渣產生或泡沫較少的是硬水,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