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英語教學嘗試 初稿

2022-12-27 08:15:04 字數 4572 閱讀 7974

山東省高密市姜莊中學郭翠玲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創立與成長》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需要而辦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分不開的。……

每次翻閱陶公的文選,總有一種感覺:我們的教育走了太多的彎路。我們批判應試教育,可如果「應得是生活之試」,也要批判嗎?

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可如果偏離了現實生活去塑造人才,也值得提倡嗎?我想,任何一種教育首先應該是「生活化」教育。這個在**7年就誕生的教育理念,我們至今依然離得很遠。

任何一門學科偏離了「生活化」的育人軌跡,都將有悖於教育的終極目的。作為陶公思想的崇拜者,我決定將「生活化」教育付諸實踐,儘管,我執教的是英語學科。

前些年,我的英語教學曾一度出現「啞巴英語」現象。好多學生能對付一張張試題,卻很難脫口幾句地道的英語。通過與他們座談,我了解到「難」的癥結——詞彙太少。

針對這種現狀,我適時開展情景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實地感受詞彙。如在接觸「一般現在進行時態」時,我把學生帶到市場上,引導他們觀察並用英語描述集市見聞。於是,「the man is selling bananas……an old woman is buying some eggs……pan(平底鍋)……spoon(勺子)……chicken(雞肉)cabbages(白菜)……」大家興致勃勃地描繪市場上的林林總總,男女老少,既練習了句型,又擴充了詞彙。

我便成了一本應急的活字典,遇到自己也叫不上名目的,則會記下來請教真詞典。

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應用。鑑於此,每遇能和實際應用相關的知識,我總是想方設法把它和現實生活掛起鉤來。如,在學「instruction(介紹,說明)」一詞時,我讓學生去蒐集各種商品的包裝袋,以便理解各種各樣的"instruction",像速食麵使用說明,豆奶粉配料說明,藥物的服用說明等等,然後建議他們仿編一件自選物品的綜合說明書,並組織他們用英語舉行產品推介會,根據表現評選「最佳產品推介員」。

我原本以為這項活動的開展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這不單需要業務知識,還需要交際的能力。沒想到,學生們興致勃勃,躍躍欲試,推介會上更是大顯身手,乙個個儼然業務熟練的推銷員。同樣,留言條、招生廣告、尋物啟事、失物招領等也成了 「生活化」教學的好機會。

因為這些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練起來興致格外高。

後來,我的教學遇到了新難題。學生能夠接觸到的詞彙可以無限多,但能夠真正記住的卻不多。有什麼好法子能讓詞彙學習過目不忘呢?

兒時的童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能張口就來。這種感受引發我的思考:是不是可以通過創作一些趣味童謠來突破「詞彙記憶」這個難點呢?

於是,我便緊扣教材展開《趣味童謠與詞彙記憶》的系列研究。先給大家展示個例子:

fish魚,meat肉

milk牛奶,喝不夠

愛吃公尺飯rice

還有麵條noodles

……剛開始研究時,我曾擔心過,懷疑用這種英漢摻雜的方式教英語是否遠離了英語學科的特色。於是,我就在網上搜尋這方面的觀點。當我拜讀完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研究所張湘君所長的觀點時,不禁為自己的創意教學而感到激動。

幼教學界出身的張湘君,不諱言自己也曾經帶著女兒墮入全英語的神話世界,但目睹許多怪現象發生後,她幡然醒悟,如今非常希望能以女兒學純美語的苦為例,喚回更多家長及教育者對「教法」的思考與認定。她認為語言的學習需要相當程度的重複演練,如何讓學習者不斷地練習而不生厭倦,是教學者最大的挑戰。何種英語教學法最適合孩子?

孩子學英語,除了使用一般英語教科書之外,有無其他的材料?在語言教學界爭議甚多的「全語言理論」以及目前在教育界頗受矚目的「多元智慧型理論」,對英語教學有何啟示?看到這裡,我確信自己的研究一定是有價值的。

通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學生都很喜歡這種快速記憶單詞的趣味學習法,學科後進生在不斷減少。用朗朗上口的中華童謠串聯英語詞彙,節奏感強,符合小學生的接受方式和理解能力,另外,幾乎每一首童謠都可配以形象化的動作,使學生手、口、腦甚至全身都能動起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間經常會見到幾個學生聚在一起拍手誦謠的快樂場景。即使再枯燥的記憶內容也會因韻律和童趣而備受喜愛。

比如,在教學數字時,乙個乙個去教的話該是多麼單調,改成下面這個段子就大不同了:

伸出你的叉叉樹

今天我們來數數

many many許許多

how many多少,乙個個說

乙個one

兩個two

三個three,讀清楚

four是四

five五

six是六,接著數

seven七

eight八,

還剩兩個小樹叉

……再如,在教學顏色時,我結合本單元出現的其它詞彙,做了如下改編:

兩扇門,一棵樹

my我的,變魔術

it它,看清楚

乙個a,乙個an

熊貓panda,把把關

先變red紅,再變green綠

變出個藍色的叫blue

blue, blue, blue

變,變,變

yellow黃

black黑色的,下一場

在編寫的過程中,我時常不忘知識與現實生活在育人方面的內在聯絡:

小鳥,小鳥bird

雛鳥也叫chick

嘰嘰喳喳喊媽媽

sit, sit, sit坐

sit down, please! 快請坐

累了一天歇一歇

像這樣的段子有很多。

應該說,是孩子們高漲不跌的學習熱情激發了我一次次的創作靈感,在將整套小學英語教材的所有詞彙採用「趣味童謠」的順口溜形式改編串聯後,我又開始了《小菜一碟學單詞》的「生活化」詞彙擴充教學,但凡能看到、用到、接觸到的單詞,我都會想方設法用某種有趣的方法串起來,力爭讓它上口易記,過誦而難忘。

在力求拓展「知識生活化」的同時,我還一直在追求學生「能力培養的生活化」。我們不能培養生活的懦夫,不能培養沒有主見的「應聲蟲」,不能培養自卑與冷漠。基於此,我的課堂模式已走過了「對手式」、「搭檔式」和「歸零式」三步曲。

下面這篇教育隨筆,大概能窺見一斑。

有感「後進生」

郭翠玲新學期又開始了,總想找點新感覺。

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從「對手式」到「搭檔式」,雖各有所長,但於後進生而言,卻總難讓自己的心情徹底舒暢。

2023年左右,伴隨著新課改行動,我開始探索「對手式」課堂。簡單地說,就是給每個小組配上乙個實力相當的對手組,再給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在對手組中搭配上乙個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在這種搭配下展開小組合作與競爭。應該說,這種模式確實能通過培養競爭意識來促進合作的有效性,並最終實現課堂的高效性。

每每上課,一踏進教室便能明顯感受到孩子們已躍躍欲試,如箭在弦上。遇到難以掌握的重難點我會組織初賽和複賽,甚至擂台賽,以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鞏固。在一次次比賽中,學生親身體會到有付出必有收穫、勝不驕、驕必敗、愈挫愈勇等深刻道理。

這不僅僅有助於學習,更有助於做人。然而,這種針鋒相對、勝負分明的比拼卻有乙個難以避免的弊端——挫傷了後進生。他們常常因為拖了小組後腿而備受組長和其他組員的責難,眾目睽睽之下,自尊難以保全。

我想,教育的最終目的之一應該是讓受教育者更加自信地活著。自尊都沒有了,何來自信?儘管後進生在班裡只佔少數,儘管在我們眼裡他們只是那五十分之幾,但於他們的家庭而言卻同樣是希望的百分之百,同樣是關係到一代興衰的大事。

有感於此,便試著將此模式逐漸演變為「搭檔式」。小組仍然按照優、中、差異質組合,只是不再搭配對手組。競爭與合作都在小組內進行。

如果說「對手式」突出的是競爭,那麼「搭檔式」則彰顯的是合作。乙個四人組和中,小組內每人都有三個主要的合作夥伴(即「搭檔」),分別是「同桌組合」、「前後位組合」以及「交叉組合」。我的任務便是每節課提供三次合作機會,將比賽規則定為「看誰的合作能力最強」。

其實,我的本意還是出於對後進生的關照,企圖讓他們在不同夥伴的帶領下盡可能多地體會到優勝感,從而一點點拉動「求上進」的信心與希望。一次次嘗試,一次次改進。百般努力下,還算取得了些許收穫,但部分後進生無論從心態還是到行為都難以擺脫「我是後進生」的陰影,給「回歸上進」造成極大的干擾。

對視著那幾雙呆滯和窘迫的眼神,我驀然感悟:阻礙他們上進的不正是那頂「後進生」的帽子嗎?我刻意的安排與關照,更無疑是給他們貼上了「後進生」的標籤,帶著「低人一等」的心態上路,怎敢趾高氣揚?

又怎能底氣十足?

我對課堂一下子有了新思路,新感覺。我要打造「歸零式」課堂。

我先從心裡端正了自己的眼光:班裡沒有後進生。我無需再煞費心機地去將所謂的「關照」與「幫助」偏向後進生,日子長了,那會成為指向他們的矛!

從那以後,每次登上講台,我都不忘歸零:同學們,無論你昨天學的成功還是失敗,都等於零。我們現在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我甚至將歸零延伸到每乙個新的教學目標前。我一直堅信並期待「晚開得花和早開得花一樣美」綻放於我的課堂。

所以,我堅持在開講之前先灌輸「歸零」教育。我要一些孩子隱隱約約感受壓力,新的知識天地裡馬上有可能被別人超越;我要讓一些孩子再添動力,只要努力,新的知識領域或許會帶來新超越的奇蹟;更重要的是,我要讓曾經因沒把握好起跑而掉隊的孩子看到新的希望與契機,對於他們來說,一次歸零,就迎來一次新機,一次歸零,就得到一次鼓勵,一次歸零,就有可能接住一塊鋪路石。。

有誰會甘心輸在0起點?所以,我執著地歸零,執著地遞石鋪路……

沿著探索的思與惑,得與舍,我的課堂已在「歸零灌輸」中全面啟動求知慾,在「搭檔合作」中展開充分的自主與合作,在「對手競賽」中鞏固與提高。我知道,這一定還不是最完美的課堂,我依然不能停下探索的腳步。

讓生活成為教育的指南吧。從你我做起,不空談生活,亦不空談教育。終究有一天,教育會越來越貼近生活,服務生活,生活也會因教育的實事求是而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關於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作者 胡熙 散文百家 下旬刊 2016年第11期 摘要 近年來,隨著英語知識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小學教育階段,學校與教師也比較重視英語課程的教學。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英語教學生活的內涵進行重點分析,同時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廣大教師應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關鍵詞 英語教學 生活化 交流 小學英語...

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課題研究方案

陶行知注重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提出 生活即教育 的思想,把教育同整個生活,整個社會聯絡起來,通過各種社會實踐真正做到 教 學 做合一 在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看來,生活就是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內容博大無比,是動態的,因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開展的教育是有利於受教育者的終...

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課題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方案 一 課題的界定與表述 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 是指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將教材中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絡,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英語,是人們在生活中進行交流表達的一種語言,它來自生活,並為生活所用。所以我們要將教育同整個生活聯絡起來,通過各種社會實踐真正做到 教 學 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