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設計過程

2022-12-26 14:48:04 字數 3703 閱讀 1299

教材說明:

這首詩是作者蘇軾在元豐七年(2023年)春末夏初暢遊廬山時,書寫在廬山西林寺牆壁上的。作者通過寫觀察廬山的各種不同感受,提示出乙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尤其是後兩句詩歷來為人們讚賞。

因為作者在人們十分熟悉、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巧妙地說出了乙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特別是這個道理一經作者用詩的形象語言說出,就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訓練學生欣賞美,感悟美,以及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的好教材。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變課本為學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設計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1、主體觀。把語文課當作學生學習、發展語言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揮。

2、本體觀。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強調興趣、需要、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開放觀。語文課的形式、內容、過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觀點,強調課內閱讀向課外的延伸。

課前準備:(1)師生收集有關這首詩的資料。

(2)**、**、多**課件。

教學目標:

1、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讀起來還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古詩,宋代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課題)

二、讀題、解題。

齊讀課題。結合書下注釋幫助學生理解「題」「西林」的意思。

三、簡介作者蘇軾及寫作背景

師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1、有關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情況。

3、教師講述蘇軾少年時代「發奮識盡天下字,立志讀遍人間書」的軼聞趣事。

[通過交流,達到了學習資源優化組合。同時課內外有機結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體現了大語文觀下的語文教學。]

四、初讀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匯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麼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麼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覆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後談感受,初步感知廬山的美。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讓學生在反覆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走近廬山,感知廬山的美。]

五、分組自學,理解美

1、根據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有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既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匯報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

一、二行詩句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揮想象並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麼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兩句詩,讀出廬山的不同姿態。

4、引導學生發現這兩句中三組反義詞(橫----側,遠----近,高----低)的運用,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二)交流第

三、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結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4、引發創造。引導學生像詩人那樣用詩句說明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根據詩意改詩,既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遷移,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5、議一議:從這首詩你能感到作者蘇軾是乙個怎樣的人?

6、說一說:聯絡實際並結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

7、朗讀第

三、四行詩句。

(三)學生根據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化詩意。

[這樣理論聯絡實際,既深化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認識水平,同時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七、個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峰巒奇麗,雲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範讀(配樂配像)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後齊聲吟誦。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誦,使理解更上一層樓。

八、聆聽歌曲,欣賞美

師:有的時候古人根據自己的興致,把詩詞配上曲子唱出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聽聽嗎?(課件**歌曲《題西林壁》)

[古代的詩歌往往被譜成曲子廣為傳唱,現代人也願意運用古詩填詞作曲這又為我們學習古詩提供了乙個有趣的渠道。學生們陶醉在優美的**中達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將詩意了然於胸。

]九、默寫古詩

1、引導學生發現本詩中容易寫錯的字,同時指導學生將這些字書寫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學生板前示範,其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抄寫,可默寫。

[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了訓練]

十、總結全文,昇華美

師:(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後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乙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通過總結,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公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遊覽過廬山、讚美過廬山,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2、老師也收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詩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陶淵明的《飲酒》;蘇轍的《遊廬山山陽七詠》;***的《廬山仙人洞》)。

3、挑選一首覺得寫得好的泳廬山詩抄下來背一背。

(課件出示作業:

(1)以「我眼中的蘇軾」為題辦乙份手抄報。可以寫他的詩、詞、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軼聞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詩,抄一抄、背一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3)寫一寫你這節課的感受和收穫。)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素材,既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於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課內向課外延伸,讓每個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看景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悟理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四二班李志娜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會默寫古詩。2 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聯絡生活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境。教學難點 聯絡生活實際,體會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的哲理思想。教學課時 1課時教學準備 多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發情趣,匯入新課 1 集體背誦...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重慶市豐都縣實驗小學代海祿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誦古詩,會默寫古詩。2 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聯絡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3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練習仿寫。教學重點 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境。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的哲理思想。教學課時 1 ...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3.學會多角度 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辨別事物。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教學難點 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以及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教學準備 小黑板。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1.板書 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