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自覺」

2022-12-16 23:12:02 字數 3170 閱讀 2485

王能憲剛剛閉幕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重點研究文化改革發展問題,並且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們黨在文化發展和文化建設問題上的決心和氣魄,另一方面也凸顯了我們黨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所樹立起來的高度的文化自覺。

那麼,我們如何去貫徹落實***文化自覺的戰略思想呢?這裡主要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文化自覺的理解。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晚年乙個重要的思想貢獻。其核心有兩點:一是正確認識自己的文化;二是正確對待別人的文化。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文化,這就牽涉到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

已經過去的20世紀這100年,是中國「三千年未見之大變局」。100年來,發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大事件。最主要的有三件:

一是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國;三是實行了改革開放。在這三件大事的歷史程序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五四」提出打倒孔家店,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意義,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同時,由於社會的急劇變革,當時的學者和思想家是有偏頗之處的。我們回過頭來看,新文化運動中的某些口號如「將線裝書和方塊字統統

扔進茅坑」就過分激進,因為人不可能割斷傳統。後來的「文革」更是達到了反傳統文化的頂峰,使我們的傳統文化遭受滅頂之災。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西方文化湧入國門,泥沙俱下。

西方的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及其他一些腐朽沒落思想對我們青年一代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尤其是文化上「崇洋媚外」的心理,以為外國的都是時尚的、值得追崇的,傳統的都是落後的、應當拋棄的。

在這種時代潮流的衝擊和影響之下,長期以來我們的中小學教科書包括大學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比重太少,文化傳承出現了嚴重斷裂。如何去彌補這個裂痕,是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怎樣去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呢?原則上當然是批判地繼承。然而,目前的情況下,我認為首要的是學習和繼承的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批判。

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文化的長處,自己都不了解,怎麼去愛國、愛家鄉?怎麼去熱愛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關係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大戰略問題。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費孝通認為,在文化上應該互相學習、借鑑、交流和融合。尤其是在這個全球化、資訊化的時代,要放眼世界,關注世界大潮流的發展變化。我們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文化群體之間,既要充分認識和堅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於學習借鑑他人的文化,彼此尊重、相互學習。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才會有乙個和諧美好的世界。

從明代西方傳教士向我們輸入西方文化,直到清末民初清廷向歐美派遣留學

生,這個過程叫「西學東漸」。五四時期提出「全盤西化」,雖然有些極端,但也並非完全是非理性的,因為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落後挨打,促使人們反思自己,也促使人們放眼看世界。西方文明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位於歐亞大陸的交匯點,是東西文化大融合的地方。我們去參觀索菲亞大教堂,這是公元360年建成的君士坦丁堡時代的天主教教堂。後來拜占庭王朝覆滅,奧斯曼帝國興起,教堂被改造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現在成了博物館。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留下的痕跡。

還有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儘管這些文明都先後中斷了,只有我們中華文明是延續至今的,但它們都是人類共享的文明,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而它們歷經漫長黑暗的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在人文主義精神的引導下,高舉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旗幟,不僅人得到充分的解放,現代科學技術也不斷進步,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兩漢時期我們接受了印度的佛教,盛唐時代接受了西域的樂舞,明代以來出現了西學東漸,開始接觸西方思想文化,翻譯他們的著作,這些都曾經極大地豐富和壯大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而今在乙個來往更頻繁、交流更廣泛、互通更深入的大好環境下,我們更沒有理由封閉保守,相反,要去吸收和借鑑,還要學會怎樣去吸收和借鑑。

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或者文化創造,是乙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物質產品,可以批量生產,無限重複;精神產品,如果重複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因此,文化與創新之間幾乎可以畫等號,沒有創新,文化就不可能發展和進步。

乙個國家、乙個社會如果文化創新的能力不強,或者創造力低下,這個國家和社會也就不可能有長足的發

展和進步。

即使是學習借鑑西方的東西,也要在學習借鑑的同時注重自主創新。如果不注重自主創新,只是單純的引進或者合作生產,那就只能是人們所說的成為「世界工廠」。譬如,現在馬路上跑的汽車有很多名牌,但都是外國的品牌,當然很多是在中國合作生產的。

前幾年去江蘇蘇州得知,崑山生產的膝上型電腦佔到全世界的1/4,非常了不起,然而這些膝上型電腦都是外國的牌子,核心技術是人家的,絕大部分利潤都被他們拿走了。我們生產的耐克鞋,也是由西方人出設計理念,我們進行材料加工,所得收益不及他們的零頭。長此以往是絕對不行的。

馬大猷院士曾指出,全世界學術**引用率最高的4000名科學家,中國只佔到13人,其中香港11人,內地只有2人。錢學森臨終時提出「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大學培養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這是很尖銳也是很重要的問題!

自然科學方面的人才以及他們所發揮的創造力,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至關重要。人文社會科學的創造力也同樣不容忽視。北京有一座現代文學館,館內主要陳列現代文學史上的七位大家:

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除了魯迅,其他六位都活到了解放後。據研究,這些大家解放後的作品沒有一部能夠超越自己解放前的作品。

這是什麼原因?**副總理有個講話(即2023年的廣州講話)涉及到這個問題,就是長期以來知識分子精神上的壓抑以及長官意志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副總理批評我們的一些領導同志喜歡對藝術家發號施令,讓他們按照領導的意圖進行創作。

尤其是「極左」的時候,對作家、藝術家動輒進行批鬥,搞得人人自危,噤若寒蟬,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沒有心靈的自由發揮,怎麼能寫出好作品來呢!

「文革」結束後,小平同志針對「極左」路線和「四人幫」對文藝工作的破壞,強調尊重作家和藝術家,尊重藝術規律,認為「文藝這種複雜的精神勞動,

非常需要文藝家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寫什麼和怎樣寫,只能由文藝家在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

***總書記2023年考察北京大學時強調「尊重學術自由,營造寬鬆環境」。溫家寶總理在第八次文代會上與文藝家談心,要求「保障學術自由和創作自由,鼓勵解放思想,提倡兼收幷蓄」。只有切實貫徹「雙百」方針,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全民的創造精神才能自由迸發,國家的創新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這同樣也是文化自覺的內在要求。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細讀《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有感

讀後因此本人認為乙個企業只要存在一天,企業文化就同時存在,再先進的技術,如沒有掌握訓練有素而對工作充滿熱情的員工手上,也難以發揮良好作用,所以我們就是要運用先進的觀念去管理企業,使員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真正讓每一位員工認同企業目標並為之奮鬥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樹立,不僅僅是一種公司的宣傳手段...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老師

教學相長學無止境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老師呢?不問學生,不問家長,先問問自己吧,看看自己心中最完美的教師。在同事們的交流中匯聚出這樣的一位教師,他 她 要 師德高尚 熱愛工作 態度端正,踏實肯幹 善於思考,勤於鑽研 敢於挑戰自我 具有創新意識,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團結協作精神 胸懷博大,博覽群書,興...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創新

作者 程紅兵 神州 校長 2012年第11期 首先感謝大會的組織者給了我乙個發言的機會。各位領導 各位同行 上午好!一 教育的偽創新批判 雖然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教育創新,但要釐清這個問題,我首先要做 教育的偽創新批判 什麼是 教育的偽創新 呢?定義可能會多種多樣,但其本質無非就像 皇帝的新裝 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