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學生版

2022-12-16 22:54:04 字數 3718 閱讀 2908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導學案

課題《六國論》

課型閱讀鑑賞歸納

備課人田廣棟

時間11.18

學時三學時

編號選修-古代詩文-散文-05-01

學習目標及重難點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納幣輸絹以求苟安。針對1.認識蘇洵;這種情況,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評論戰國時期六2.

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知識;國滅亡的原因,說明「六國破滅,弊在賂秦」,3.鑑賞藝術特色:諷諫北宋王朝以六國為鑑,不要為契丹、西夏①論點鮮明,論證嚴密,結構嚴整;「積威之所劫」,一味賂賄以求苟安,而要奮起②對比論證方法;禦侮,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之道。

③語言生動,氣勢充沛;三.正音正字④借古諷今,切中時弊;暴霜露為國者小則得邑...4.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思厥先祖父與嬴洎牧以讒誅...5.背誦全文。

邯鄲燕趙革滅殆盡....【教學重點】勝負之數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1.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知識;四.學生朗讀課文。2.

論點鮮明,論證嚴密,結構嚴整;五.結合課下注釋,利用工具書,自譯文章。3.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六.理清文章結構。【教學難點】【第二學時】1.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體會其嚴密的邏輯性;一.

朗讀課文2.六國破滅的歷史原因。二.

具體研習,分析結構。

【第一學時】第一段:

一.走進蘇洵:1.第一段中所提出的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1.

蘇洵(1006—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是怎樣提出來的?人。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卒於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2023年5月21日),年五十八歲。

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

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2.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加以闡述的,它們和中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心論點之間是什麼關係?

轍同至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權書、衡論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於朝,除秘書省校書郎。

歷遷陳州專案城令。與姚闢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2蘇洵發憤苦讀的故事【ppt】:二.寫作背景:

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北宋建國以後,對不斷進犯東北、西北邊境的契丹、西夏,一直採取妥協退讓、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統治者每

教學過程

第二段:

1.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2.這一段是怎樣分三層來論述的?3.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第三段:

1.齊國未嘗賂秦,又為什麼會滅亡?

2.燕、趙兩國也「義不賂秦」,可為什麼也滅亡了?

3.本段最後一句話的假設有什麼作用?

4.這段是怎樣分三層來論述的?

5.這段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話?

第四段:

1.作者在嗚呼句後提出的政見主張是什麼?

2.哪句話揭示了六國賂秦的根源,概括了六國破滅的歷史教訓?

3.最後一句話有什麼作用?

教學過程

第五段: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寫作意圖?

【第三學時】

一.對比的論證方法

找出文中對比的論證方法,並說說對比論證的作用。

二.語言生動,氣勢充沛1.語言生動形象

2.語言氣勢充沛

三.借古諷今的用意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導學案

課題《六國論》

課型閱讀鑑賞歸納

備課人教學過程

3.當與秦相較三.一詞多義1.非: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②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④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2.或:

①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③或以為死,或以為亡④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②此得之③誠不得已

④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4、相:

①當與秦相較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5、勢:

①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②其勢弱於秦

③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四、詞類活用1.以地事秦2.義不賂秦

3.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4.日削月割5.李牧連卻之

五、古今異義的詞1.祖父:3.至於:4.智力:5.可以:

田廣棟時間

11.18

學時三學時

編號選修-古代詩文-散文-05-02

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小結】本文屬於史論,但並不是進行史學的分析,也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鑑今,選擇乙個角度,抓住乙個問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論證,以闡明自己對現實政治的主張。因此我們分析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準確、全面地評價了歷史事實,而應著眼於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依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文末巧妙地聯絡北宋現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人深省。【課後複習反饋】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1.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2.不賂者以賂者喪.3.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因為).4.固不在戰矣.5.舉以予人.6.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7.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8.至於顛覆,理固宜然.9.此言得之.

10.終繼五國遷滅.11.與嬴而不助五國也.12.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13.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14.後秦擊趙者再.15.洎牧以讒誅..

16.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17.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18.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19.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二.通假字1.暴霜露

2.暴秦之欲無厭

教學過程

6.故事:8.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六.特殊句式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1.舉以予人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2.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3.趙嘗五戰於秦七.

難句翻譯。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9.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2.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3.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10.解釋下列句中的「以」字的意義或用法。

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①不賂者以賂者喪().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②秦以攻取之外().③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④舉以予人,如棄草芥().11.下列兩句中的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4.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一項是()判矣。①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②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5.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a.①句兩個「之」相同,②句兩個「而」不同。b.①句兩個「之」不同,②句兩個「而」也不同。

6.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c.①句兩個「之」相同,②句兩個「而」也相同。

d.①句兩個「之」不同,②句兩個「而」相同。13.對下列詞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7.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①錙銖:極言貴重的東西②南畝:泛指農田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國④嘔啞:難聽的**

⑤**:孤單的人⑥戍卒:指陳勝、吳廣等起義者⑦楚人:指劉邦⑧焦土:指阿房宮被燒毀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

教學過程

六國論同步練習學生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 8題。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 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

《六國論》教案

內容課題 六國論 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 1.疏通文字,掌握重點實詞 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象,能夠正確翻譯文章。準確背誦並默寫全文。2.學習本文論史諷今,針對性強,觀點鮮明的特點。3.學習本文多種手法綜合運用,使論點得到多層深入地證明的特點。過程方法 在誦讀中品味文章的嚴謹和氣勢。情感價值觀 學...

六國論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史論中借古諷今的寫法。2.學習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3.認識蘇洵關於六國滅亡的觀點 弊在賂秦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本文是一篇史論,但它的針對性很強,帶有明顯的政論色彩,不同於純粹論史的文章如盧照鄰的 三國論 蘇轍的 六國論 從這個基本點出發,可以確定 教學重點是它的政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