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教案

2022-12-23 01:06:04 字數 4039 閱讀 8558

內容課題:六國論

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

1.疏通文字,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象,能夠正確翻譯文章。準確背誦並默寫全文。

2.學習本文論史諷今,針對性強,觀點鮮明的特點。

3.學習本文多種手法綜合運用,使論點得到多層深入地證明的特點。過程方法:在誦讀中品味文章的嚴謹和氣勢。

情感價值觀:學習蘇洵憂心國事,以天下為己任的美德。教學重點:

文章嚴謹的論證結構和多種論證方法的運用。教學難點: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寫作目的。

教學方法:學生合作**與教師點撥。課時:

兩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詩書」)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

《幾策》2篇,《權書》10篇,《衡論》10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振。

號為「老蘇」,與兒子蘇軾、蘇轍號為「三蘇」。後人有詩稱讚: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二.解題:

論:是散文的一種,以論證為主,其特點是善於說理。「六國論」在這裡是乙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三.背景:

北宋建國後,鑑於唐末藩鎮割據和五代軍人亂政,實行****集權制度,將軍權完全收歸**,造成了軍事上的衰勢。北宋建國往後一百年間,與契丹、西夏作戰60餘次,敗多勝少,到蘇洵所處的時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這樣「陪鄰」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

第1頁(本章共5頁)

備註來了無窮的禍患。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四.相關史實:

(1)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溫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2)秦滅六國時間表

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趙、滅燕前221年滅齊(3)、六國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被趙將李牧擊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五.聽課文錄音,注意字音和整體感知課文。

1)弊在賂(lù)秦(2)六國互喪(sàng)(3)率(shuài)賂秦耶(yé)(4)小則獲邑(yì)(5)思厥(jué)先祖父(6)暴(pù)霜露(7)暴秦之欲無厭(yàn)(8)草芥(jiè)(9)與(yǔ)嬴(yíng)而不助五國(10)洎(jì)牧以讒誅(zhū)(11)革滅殆(dài)盡(12)勝負之數(shù)

(13)當(tǎng)與秦相較(14)或未易量(liáng)

(15)下嚥(yān)(16)悲夫(fú)(17)為(wéi)秦人積威之所劫(18)日削(xuē)月割

(19)苟(gǒu)以天下之大(20)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gùshì)六.學生齊讀,再整體感知。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第二部分(3、4):論證中心論點。

第一層:論述「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第二層:論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第三部分(5、6):作出結論。第一層:總結歷史教訓。第二層:諷諫北宋王朝。

七.研讀第

一、二段,思考:

第2頁(本章共5頁)

1.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各是什麼?下面的哪個段照應分論點一,哪個段照應分論點二?(要求合作**)

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1)賂秦而力虧:(2)不賂者以賂者喪。分別照應第

二、三段。

2.第二段,分析作者論證方法和思路:見ppt.明確:分別從數量上、程度上和道理上加以對比論證。八.作業:再齊讀

一、二兩段,並預習

三、四、五段。第二課時

一.研讀第三段:學生先齊讀課文前三段,並思考:

第三段中作者怎樣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小組合作**後,明確:

1.本段緊承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來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

2.分三層,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述,全面深入的論證。⑴齊國:與贏不助五國(反面)

⑵燕國:用荊卿為計速禍(正面)趙國:牧以讒誅用武不終(正面)⑶齊人勿附;燕客不行;趙將猶在.結果:勝負或未易量(反面假設)

二.齊讀課文最後兩段。思考:

1.第四段的中心是什麼?作者是如何論述的?

討論後明確:第四段的中心是論史評古。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設想抒發感慨,如六國不賂秦而抗秦,必將大有作為,行文搖曳多姿,興味無窮;然後承上啟下,又回到史實,揭開病根,重申賂秦之弊,最後借題發揮,大聲疾呼,告戒為國者,對敵要以此為訓,敢於鬥爭。

2.有人說第五段多餘,有礙於文章語言的簡潔,你覺得呢?學生合作討論,再明確:第五段並非多餘,是對現實抒發感

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複六國賂秦破滅之「弊」的不當,這是中心論點的引申,亦是寫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諷今。

3.「文章合為時而著」寫作背景不同,寫作意圖也就不同,《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雖然評述的是同一歷史題材,但得出不同的觀點來借古諷今,三篇文章的觀點分別是什麼?你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是什麼?

三.回顧本文內容,總結全文。

文章開篇鮮明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也」。並分解為兩個小論點,從正反兩個方面分別論證。

論證時或對比,或舉史實,或引古語,或反面假設,縱橫捭闔,思路開闊,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環環相扣。論證後最後指出六國滅亡的深刻教訓:「為國者無使為積累威之所劫哉!

」。引人深思,意在借古諷今。四.本文寫作特色:

⑴借古諷今,切中時弊⑵論點鮮明,論據嚴密

第3頁(本章共5頁)

⑶語言生動,氣勢充沛五.課堂或課後練習:

1、指出下面古今異義詞的古今不同含義

a、其實百倍(那實際情況。今:實際上)b、思厥先祖父(祖輩父輩。

今指父親的父親)c、後秦擊趙者再(兩次。今表示又一次。)d、始速禍焉(速:

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謂智力(智謀和力量。今為乙個理解事物的能力。)

f、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前例、舊事。今指真實的或虛構的有人物有情節的事情。)

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並解釋a、暴霜:「暴」同「曝」,讀pù,曬,引申為「暴露」,意為「冒著」b、暴秦之欲無厭:「厭」同「饜」。

讀yàn,滿足。c、當與秦相較:「當」通「倘」,讀「tng」,如果

3、指出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情況

a、日割月削:「日」「月」,名詞作狀語

b、以地事秦:名詞「事」帶賓語「秦」,用作動詞:侍奉c、義不賂秦:「義」,用作動詞:堅持正義d、不能獨完: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e、李牧連卻之:卻,動詞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4)洎牧以讒誅(5)舉以予人

(6)至丹以荊卿為計(7)趙嘗五戰於秦

5、解釋下列多義詞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所亡者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

以荊卿為計邯鄲為郡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哉為國者無使為------

第4頁(本章共5頁)

六國破滅

薪不盡,火不滅向使三國各愛其地並力西向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良將猶在或曰或未易量以地事秦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燕趙之君,始有遠略始速禍焉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誠不得已暴霜露

暴秦之欲無厭

6.解釋下列句中加括號的「以」的詞義(1)不賂者(以)賂者喪:[由於,介詞](2)秦(以)攻取之外:[憑藉,介詞](3)(以)地事秦:

[把,介詞](4)洎牧(以)讒誅:[因為,介詞](5)至丹(以)荊卿為計:[用,介](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用、介](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用、介](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而,連](9)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而,連]六.課後作業:熟讀或背誦課文。

教學後記:

第5頁(本章共5頁)

第6頁(本章共5頁)

六國論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史論中借古諷今的寫法。2.學習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3.認識蘇洵關於六國滅亡的觀點 弊在賂秦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本文是一篇史論,但它的針對性很強,帶有明顯的政論色彩,不同於純粹論史的文章如盧照鄰的 三國論 蘇轍的 六國論 從這個基本點出發,可以確定 教學重點是它的政論目的...

六國論教案蘇洵

六國論蘇洵新授 1 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2 理清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3 掌握重點實詞 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象,正確譯文。1 在閱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體會其嚴密的邏輯性是要點。2 在基礎知識方面,對一些句子的翻譯是難點。1 在閱讀方面...

六國論 學生版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導學案 課題 六國論 課型閱讀鑑賞歸納 備課人田廣棟 時間11.18 學時三學時 編號選修 古代詩文 散文 05 01 學習目標及重難點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年都要向契丹 西夏納幣輸絹以求苟安。針對1.認識蘇洵 這種情況,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評論戰國時期六2.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知識 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