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優秀教案

2022-10-04 15:51:11 字數 5021 閱讀 5680

教學目的

1.了解史論中借古諷今的寫法。

2.學習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

3.認識蘇洵關於六國滅亡的觀點:「弊在賂秦」。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但它的針對性很強,帶有明顯的政論色彩,不同於純粹論史的文章如盧照鄰的《三國論》、蘇轍的《六國論》。從這個基本點出發,可以確定:

教學重點是它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對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協政策。

教學難點是它的史論內容,這是因為史論必須以史實為據,而它的敘史是高度概括的,這對歷史知識不足的學生來說,肯定會有一定困難。

2.教學方法。

課文後的練習規定要背誦全文,自以採用誦讀法為宜。

但這種誦讀不是機械般反覆進行的。根據本文內容和布局的特點,除了應有的誦讀準備如正音、疏通文義、品味語氣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記誦的速度,並給學生的自行領悟創造條件;其次,教師還要講述一點必要的史實,用來撥疑解惑。這樣的指導和講述應當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學生練習誦讀的時間。

在完成誦讀任務之後,為了使學生能進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運用比較閱讀法,將蘇轍的同題文章拿來進行比較,讓學生說說二者的異同。運用此法要注意兩點:一是學生有較好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二是要認真做好準備工作,不得草率從事。

3.課時安排:用了課時教讀。

預習安排

1.對照注釋閱讀課文,粗知大意。

2.朗讀課文,主要是讀好第1、2段,要求讀音正確,能讀出一點語氣。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概括介紹本文。

教師指出:本文屬於史論中的興亡論,一開篇就提出了「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意即六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賂秦。這指的是戰國下半期內的事,此前各國諸侯相互兼併,不存在「賂秦」的問題。

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後日漸強大,開始蠶食諸侯,才出現了「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國諸侯全都採用這種策略。從《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便可以看出,趙、魏兩國統治者對秦的態度是不相同的。

問:試據《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說說趙魏兩國對秦的不同表現在**。(趙採取抵抗的策略,魏則實行妥協。

)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怎樣評價趙的策略的?(「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問:既然如此,賂秦的是哪幾國呢?試據課文回答。

(據「燕趙之君……」和「齊人未嘗賂秦」,可知「賂秦」僅指韓、魏、楚三國而言。)為什麼作者不指名呢?(這是史實,盡人皆知,無須指名。

)問:三國賂秦而另三國不賂秦,作者卻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命題,這就變得全面了)。

問:由此可見,「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包含著兩個分論點,請說說是哪兩個?(「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文中哪一段是論證「賂秦而力虧」的?(第2段。

)哪一段是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的?(第3段。)二者的順序能顛倒嗎?

(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後者是次要的。)

問:第4段該是結論了,作者的結論是什麼?(「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為積威之所劫」是什麼意思?(長時期積累下來威勢,即長期優勢,這裡是說「不要被敵方的長期優勢所挾制」。)

問:「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是個別結論(針對六國而言)還是一般性結論?

結束語:正因為是一般性結論,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當時北宋的歷史背景,留到下節課再說。現在我們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練習背誦了。

二、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①停頓:「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語氣:破滅之道也(肯定判斷)

③補充史實:秦滅韓為前230年,滅魏前225年,滅楚前223年,滅燕滅趙前222年,滅齊前221年。「互喪」,先後相繼滅亡。

④「率皆賂秦耶」:設問兼反問。提出此問的根據是齊、趙、燕三國未賂秦。

⑤「蓋失……」兩句,用解釋語氣讀。

2.誦讀練習及檢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鐘(包括檢查),因為前面正對此段的理路作過分析。

3.歸納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論點,即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三、誦讀第2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充注釋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於」(讓學生從舊課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中的「以」)。以,當釋為「在

」,課文注為「用、憑著」,誤。

②「較秦之所得……其實亦百倍」——「較」,直貫全句。「所得」,指受賂得地。「百倍」,極言其多,不是確數。全句意即秦受賂得地為攻戰得地之百倍,諸侯賂秦失地為戰敗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較多,以後不常用。作者這裡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國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則——承上發下語,這裡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當。

⑥判——形聲兼會意。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說,本當如此,即俗語「理所當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蘇代。這話是對魏安釐王說的,當時魏安釐王接二連三地以地賂秦,蘇代不同意這種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論斷

(「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問:哪乙個是主要的?(後乙個。)說明理由。(照應開頭「賂秦而力虧」。)「至於顛覆,理固宜然」跟這個論斷是什麼關係?(推論。)

問:引古人語有什麼作用?(旁證。)

2.分層練習誦讀及檢查。

①開頭至「固不在戰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說事實後作論斷。「則」,相當於「可見」。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議**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繪。

對比「先人」與「子孫」,包含著對賂秦政策的嚴厲批評。「今日」「明日」,極言割地之頻繁;「五城」「十城」極言割地之多。

③「然則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對偶句式、比喻寫法。

3.歸納本段大意;論證「賂秦而力虧」的論點,指出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原因。

四、留作業。

1.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2.細讀第3段,從中找出跟首段「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相照應的語句。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二、誦讀第3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充注釋

①遷滅——古代滅掉乙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革滅」,革是除舊,也是滅亡的意思。

②義不賂秦——守義而不賂秦,即堅持不賂秦的正確原則。

③斯用兵之效也——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詞,這。

④「後秦擊趙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史記趙世家》:「(幽繆王遷)三年(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忽及齊將顏聚代之。

趙忽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鄲為秦(郡)。

」文中的話即是這段史實的概括。再,兩次。為郡,指邯鄲成為秦的乙個郡。

(按:「秦實行郡縣制。)

⑤向使——對過去的事作假定時用。

⑥「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理」與「數」為互文,也是天數、命運的意思。(下一課《伶官傳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義同此。)

(2)層次分析

教師提示:上段分析韓、魏、楚三國是合著說的,它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這段分析齊、趙、燕三國是分開說的,它們的滅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問:齊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與嬴而不助五國」「五國既喪,齊亦不免」)?

哪一句是照應開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的?(「五國既喪」。)作者對秦持怎樣的態度?

(從「與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評態度。)

問:作者對燕、趙持怎樣的態度呢?(有讚揚,有批評。

)讚揚什麼?(以武力對抗的政策。)批判什麼?

(批評燕用刺客計,批評趙錯殺良將。)這二者是這二國滅亡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說,是怎樣的原因?(「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這兩句話是照應上文哪一句的?(「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小結:可見,作者這樣來論述齊、燕、趙三國的滅亡,是為了證明本文的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作者這樣論述了韓、魏、楚、齊、燕、趙六國滅亡的原因之後,就自然想到了他們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樣為他們謀劃的?(「三國各愛其他……良將猶在」。

)為什麼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為事實已經成為過去,是不可能辦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語,它說明什麼?

(不能輕易地斷定誰勝誰負。)這告訴我們下判斷切忌武斷,要注意分寸。

2.誦讀練習並檢查。

誦讀要求讀出語氣,如:

「齊人未嘗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換「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中,「也」不能刪。

「齊亦不免矣」中,「矣」有諷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中,「也」有感嘆意。

「且燕趙處秦」中,「且」表推進一層之意。

「向使……,則……」,要讀得語意連貫。

3.歸納本段大意:指出齊、燕、趙三國滅亡原因是「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三、誦讀第4段。

1.誦讀的準備。

(1)句意辨析

①「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

a秦人欲吞滅六國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極,寢食不安

(a 以「之」為代詞,代六國,用比喻寫法;b 以「之」為結構助詞,無義,全句寫實。)

小結:b正確,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說「井力西向」,對秦造成極大威脅。

②「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從《過秦論》中找一段話來解釋。(「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弱國入朝。)

(2)層次分析

問:「嗚呼」和「悲夫」二語在這段話中有怎樣的作用?(各領出一層意思。)它們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嗚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結果之慘。)

問:前一層跟上段末句是怎樣的關係?(上段句末從消極方面說,不該用什麼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麼策略。

)後一層有什麼作用?(以六國滅亡作結,自然引出一般性結論——歷史教訓。)

問:《「有如此之勢」這句話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承上啟下。)

《六國論》教案

內容課題 六國論 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 1.疏通文字,掌握重點實詞 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象,能夠正確翻譯文章。準確背誦並默寫全文。2.學習本文論史諷今,針對性強,觀點鮮明的特點。3.學習本文多種手法綜合運用,使論點得到多層深入地證明的特點。過程方法 在誦讀中品味文章的嚴謹和氣勢。情感價值觀 學...

六國論教案蘇洵

六國論蘇洵新授 1 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2 理清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3 掌握重點實詞 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象,正確譯文。1 在閱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體會其嚴密的邏輯性是要點。2 在基礎知識方面,對一些句子的翻譯是難點。1 在閱讀方面...

六國論 學生版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導學案 課題 六國論 課型閱讀鑑賞歸納 備課人田廣棟 時間11.18 學時三學時 編號選修 古代詩文 散文 05 01 學習目標及重難點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年都要向契丹 西夏納幣輸絹以求苟安。針對1.認識蘇洵 這種情況,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評論戰國時期六2.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知識 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