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幾個理論問題

2022-12-16 16:51:03 字數 5195 閱讀 6435

作者:潘懋元評建專區**:中國高職高專網點選數:198更新時間:2008-4-10

摘要:在當前社會大量需要應用型人才的情況下,產學研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一般認為,產學研三結合是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但它的深層次意義在於,它不僅是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而且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圍繞著知識執行,產學研存在內在的本質聯絡。伴隨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市場經濟的發達、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產學研結合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產學研結合不僅推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且其人才培養有逐步高位移的趨勢。

為了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可遵循互利性原則、協調性原則和教育性原則。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教育;應用型人才;原則

近年來,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作為高校主體部分的本科生教育質量問題更是如此。然而,應該注意的是,現在的本科跟過去並不完全相同,過去只有一種傳統的本科,即精英教育本科或者是被認為學術型的本科,現在大量的是應用型本科,因為現在社會大量需求的是應用型人才。產學研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對此,過去已有不少相關研究成果,出版過許多專著和**,但多數只停留在政策層面或經驗層面上,理論層面的研究數量不多且有待深入。基於此,本文對產學研合作的若干理論問題進行初步**。一、產學研三結合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規律

一般認為,產學研三結合是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的確,產學研結合的原則是從高等教育提出來的,但它的深層次意義在於,它不僅是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而且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產、學、研都是不同的知識執行的形式,只不過三者的社會任務和執行程式有所不同而已。

學——傳承知識。以學習已有知識為主的學,主要是知識的傳承,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求學習者有所創新,但主要是教育者傳授已有的知識給年輕一代。

研——創新知識。無論從事何種研究,包括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或開發性研究,都是在進行知識的創新。產——應用知識。

生產活動是把已有的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產出社會所需的各種產品。

因此,無論是產還是學和研,本質上都是知識執行的活動形式。圍繞知識執行,現代的產、學、研是相互依存的:

產——依存於掌握知識的專門人才,即依存於「學」:產還有賴於技術的開發,即依存於「研」。只有依靠專門人才與創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不斷提高生產能力,更新產品。

因此,產離不開人與科技,即學與研。

研——首先,依存於掌握知識的專門人才。研究的主體是人,需要學校培養科研人才從事研究;其次,科研的課題從何而來?可以說,無論直接還是間接,絕大多數科研的課題來自生產和生活實踐。

有些科研的課題,雖屬於抽象的基礎理論,包括最抽象的數學,實質上也或多或少間接地反映了生產能力與社會生活提高的需求。因此,研必須依存於「學」與「產」,才能有所創新,有所應用。

學——必須聯絡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實際,即平常所說的理論聯絡實際,因此必須依靠「產」。同時,學要重視學習最新的成就,只有傳承最新的科技新成就,才

能培養出站在科技一線的高質量專門人才。

從上述意義而言,圍繞著知識執行,產學研存在內在的本質聯絡,在現代建設中,產學研是相互依存的。二、產學研結合的時代性

無論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還是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這些思想早已有之:德國的洪堡在柏林大學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的質量,培養高水平的人才;英國所流行的「三明治」教學,有的也叫做「合作教育」,或者「產學交替」的教育,在20世紀初就已出現,在中國,20世紀50年代,已經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教育方針。事實上,當時也已提出過教學、生產勞動與科學研究結合的問題。

筆者就曾在20世紀50年代撰文論述過三者的矛盾與統一。[1]不過,無論是洪堡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還是英國的「三明治」教學,或是中國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都未能充分體現產學研三者之間的本質聯絡。產學研結合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時代來臨之前,理解難以深入。

舉例說:中國20世紀50年代雖已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並把它作為教育方針,但當時的生產還處於勞動密集型的粗放階段,不需要太多科技知識;當時所強調的是生產勞動的思想教育意義。其後由於「階級鬥爭」的需要,生產勞動更演變為懲罰手段。

只有一定的時代到來之際,相應的理解才能逐步深入。具體而言:

(1)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產學研三者的結合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就是說,掌握高新科技的人才,將知識運用於生產和社會文明建設中,才能不斷地驅動經濟與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如果產、學、研各自為政,互不相關、互不支援,它們就難以結合成為經濟社會的核心驅動力。

(2)市場經濟的發達,尤其是市場經濟的全球性發展,使人們相信經濟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如何培養人才,如何把產學研相結合作為教育的方針,更加引起關注。

(3)高等教育大眾化。要求培養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過去,學術型人才尚可以在象牙塔中培養。今天,應用型人才絕不能僅僅在象牙塔中培養,必須要結合「產」與「研」。

從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市場經濟的發達、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中,可以發現產學研結合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產學研結合不僅推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且其人才培養有逐步高位移的趨勢。20世紀上半葉,大學主要培養研究高深學問的學術型人才,也叫做傳統的精英型人才。

當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是大學的任務,只是中學階段的職業學校的任務,這一點不論是在二戰之前的發達國家,還是解放前的中國,都是如此。二戰之後,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到六七十年代,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已不能滿足於中等職業教育水平,於是高等職業教育在發達國家迅速發展起來,這從美國社群學院職能的變化就可以看出。美國的社群學院,本來稱為初級學院,主要是為方便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就近入學而出現的。

二戰之後,要求提高職業技能的青年越來越多,為了適應這一需要,初級學院大量開辦職業培訓,名稱也紛紛改為社群學院。如今,美國的社群學院80%是培養應用性和職業性人才,只有20%是招收普通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這說明美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量需要高職。

不僅如此,很多高職還上公升到本科水平,促使文理學院大量開設應用性、職業性本科課程。進而還出現專業碩士、博士學位課程。專業碩士、博士學位也是側重於培養應用性人才。

這就是說,產學研結合的時代特點是逐步推進、逐步提高的。我國的政策制定在反映這一趨勢方面略顯滯後。20世紀90年代初,對職業技術教育重視的仍只是中等職業教育。

當然,中等職業教育也應重視,因為我國的產業大多數技術水平還不高,不少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直到90年代末,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才大量發展高職。近期,***,特別是溫家寶總理的幾次報告,都著重強調高職發展。

在「十一五」期間,規劃培養高職畢

業生達1100萬人。但對於如何發展,大家的意見還不一致,畢竟我國現階段還處於工業化過程中,還沒有完全進入高科技、資訊化時代,因此應該發展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專業教育,現在的本科教育也應大量建設成為應用性本科。三、產學研的矛盾統一

產學研相結合在本質上存在必然聯絡,但是它們是三種不同的社會性活動,各有自己的目標、任務,應當遵循各自的執行規律和活動過程。產的任務是創造物質財富,提高經濟效益。它所遵循的是市場經濟的規律,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研的任務是創新科技成果(包括新理論、新技術、新產品),所遵循的是創造性思維活動規律,追求的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學的任務是培養人才,它所遵循的是教育規律,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質量。

這三者任務不同,所遵循的規律不同,達到的目的也各異,因此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有重視客觀存在的矛盾,才能正確地解決或者消除矛盾。

以下通過教學與生產的矛盾來說明這一道理。(1)教學任務與生產任務的矛盾

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生產的主要任務是製造產品。培養人與生產產品是兩碼事,是兩種不同的任務。在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學校的教學培養與企業的生產往往會產生矛盾。

(2)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的矛盾

教學過程主張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已知到未知,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生產流程往往是固定、單調的,具有不斷的重複性以生產同一模式的產品。教學的循序漸進與生產的重複性使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產生矛盾。比如,學生從學校進入工廠參與生產實踐,最初也許興趣高漲,認為能夠學到許多新的知識和技能。

一段時間之後,如果反覆從事同樣的操作,就會認為學不到新東西,他們的興趣就會有所淡化,產生厭煩情緒,從而與生產流程發生矛盾。(3)課程組織與工藝組織的矛盾

課程組織基本上是按照學科進行的,而工藝組織,並不是按單一學科組織。一種工藝,往往凝聚了多種學科;乙個學科,往往可以應用在多種工藝上。即使是工藝性課程,同生產流程中的工藝組織也有所不同。

(4)人才知識與崗位技能的矛盾

學生掌握的知識面要有一定寬度,不能固定於一種工種。人才培養的知識需要寬、厚,崗位技能則更多地要求專

一、熟練。寬、厚與專

一、熟練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

客觀存在的矛盾不能不重視。如果我們僅僅按照教學任務、教學過程、課程組織的需要對待產學研,這種合作很難持續進行。尤其是一些高校學生,參加工廠、企業的生產勞動,學校考試或寒暑假期間,都要停工,不顧生產單位的生產任務,必然不受生產部門的歡迎。

那麼如何應對呢?下面,提出幾點原則性意見。

四、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若干原則

解決產學研的矛盾,可以遵循下列原則:

(1)互利性原則(雙贏原則)。在產學研結合中,堅持互利、雙贏的原則非常重要。僅僅對一方有利的合作難以長久,因此,在合作中,不是只考

慮自身的利益,而是相互關心對方利益,盡量使對方利益最大化,使對方困難或損失最小化,力求做到平等、自願、互惠、利益共享、風險共擔。(2)協調性原則。在合作過程中,要共同找到最佳的結合點。

這就是目標統

一、內容明確、責權分明,各方受益。如果確屬不能同等受益,一方應主動對另一方提供適當的補償。例如高校提出以技術革新、開發新產品、協助解決生產上難題以補償產業部門在學生實訓期間所受的損失。

(3)教育性原則。不論採取何種方式,在校外或校內實訓基地參加生產勞動,都要堅持既能通過生產實踐使理論與實踐結合,學會生產知識技能,又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特別是職業道德。在實訓基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是較為有效的;不良的生產環境對於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大的。

因此,選擇實訓基地時,除了看其硬體條件是否先進之外,更要考慮它的環境、氛圍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這一原則雖然是從高校培養人才的角度提出,但歸根到底,有利於生產與科研。

上面**了產學研結合的若干原則,它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面對具體問題時,還需要運用相應的實踐經驗和靈活多樣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國內已有許多應用性本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積累了豐富的、有效的經驗;許多產業部門、科研單位,也從合作中培養了可適用人才、提高生產能力和科研水平而受益。

最後要說明的是,在產學研合作中,參與各方都應當具有為國家發展經濟,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崇高理念;積累合作經驗、採取適當的合作方法,逐步磨合,通過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提高本科和高職的教育教育質量。

[1]潘懋元.教學、生產勞動、科學研究的矛盾與統一[j]廈門大學學報,1959(1).

(**專案:新世紀教學研究所高等教育本科教學質量立項專案)(作者簡介:潘懋元,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原載《中國大學教學》2023年第3期)

固定資產減值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

摘要 固定資產減值問題是會計理論的基本問題,加強固定資產減值問題的理論研究,對於更好的企業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提公升固定資產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從固定資產的基本內涵出發,對於固定資產減值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進行 和分析。關鍵詞 固定資產減值問題 一 固定資產減值的基本概念 一...

產學研合作教育理念的生態構成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乙個多元教育主體參與 多系統共同作用 進行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它涉及大學 企業 在合作教育過程中的作用與行為。一 教育生態學視角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理念剖析 產 學 研是三個具有不同價值追求的合作教育主體,它們是合作教育這一體系中具有各自執行規律的亞系統,在合作教育這一主題下三個亞系統形...

構建產學研合作平台,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理論與實踐

摘要 高職院校既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又是構建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走產學研合作的道路,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我校實踐,討論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建設的優勢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探索多層次 多渠道產學研合作的模式與途徑。為構建產學研創新平台,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研究提供借鑑。關鍵詞 產學研合作科技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