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4課

2022-12-12 15:36:03 字數 4774 閱讀 6759

第一單元第4課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了解濟慈和葉賽寧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匠心構思。

(二)能力目標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形象,體會其感情意蘊。

揣摩語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從田園詩的角度,對比閱讀兩首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三)德育目標

體察詩人對自然的感應,深入理解生命底蘊,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在誦讀中用心領悟田園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聯想想象進入情境,運用形象思維體會景物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 引導學生初讀,整體感知詩歌形象。深情美讀,整合閱讀感悟,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

感悟法。 教師引導點撥學生自瀆,感悟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等。

比較法。運用同題材詩的擴充套件閱讀,如葉賽寧的《夜》和郭沫若的《靜夜》比較,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鑑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面對大自然,詩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極為平常的昆蟲的叫聲,在詩人的筆下也會變得情味濃郁,富有內涵。今天,我們將在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的引領下,去傾聽生命的歌吟。(板書文題、作者)

二、了解相關資料:

濟慈簡介

約翰·濟慈(1795~2023年),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兒,生活貧困,做過醫生助理。自幼喜愛文學。

2023年發表**作《哦,孤獨》。20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其中有名篇《蟈蟈與蛐蛐》,從此嶄露頭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詩篇,如頌詩中的《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憂鬱頌》,十四行詩《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詩想象豐富,絢麗多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強,具有一種永恆的美,一如溫柔、清麗而又夢幻般恬靜的月光,洋溢著進步的自由精神和人類的崇高理想。他主張詩人以「美的夢幻」「自由的想象」進行創作。表現「永恆的美的世界」。

他的詩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後來的唯美派詩人以及20世紀的意象派詩人都有很大影響。詩人25歲巨集才初展時,就不幸與世長辭。他留下的墓誌銘是:

「這裡安息著乙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

三、研讀賞析《蟈蟈與蛐蛐》

1.教師感情範讀,學生整體感知詩意。

2.學生自由誦讀,充分聯想想象入境,感受詩歌中精細的情景描寫。並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述自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

學生踴躍回答,教師點撥:

這首詩歌很富有田園詩的情趣,意境優美,洋溢著明朗歡快的情調。「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隱藏在陰涼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可喜的草叢」,這些描寫展現了盛夏生機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蟈蟈的樂音」的美妙;「它爭先/沉醉於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渲染了「蟈蟈的樂音」濃郁、喜悅的感**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在逐漸公升高的暖氣,/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現了嚴冬寂寞寧靜的冷清景象和人們家中的溫馨氣氛,襯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兒」的動聽。

最後,在詩人的聯想中,兩幅畫面疊印在一起。

思考:如何理解詩人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為「大地的詩歌」?

教師在學生回答中作適當點撥、提示:

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作大自然的詩歌,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讚美之情。「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正是全詩主題的揭示。

3.合作**:

詩歌短小精緻而又十分大氣,你認為它的構思哪些方面別具匠心?

學生小組研討,教師明確:

全詩分為前後對應的兩部分,分別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滅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開頭,點明主旨;又分別描繪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並通過聯想使二者巧妙地聯絡起來,生動地表現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色;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蚰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00000

4.學生讀小詩,放飛心靈,體悟濟慈如月光般清麗恬靜的詩風。

外國詩兩首題材:田園詩

蟈蟈與蛐蛐

濟慈 (夏)蟈蟈的樂音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冬)蛐蛐的歌兒主題)

構思:短小精緻又十分大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了解濟慈和葉賽寧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匠心構思。

(二)能力目標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形象,體會其感情意蘊。

揣摩語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從田園詩的角度,對比閱讀兩首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三)德育目標

體察詩人對自然的感應,深入理解生命底蘊,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在誦讀中用心領悟田園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聯想想象進入情境,運用形象思維體會景物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引導學生初讀,整體感知詩歌形象。深情美讀,整合閱讀感悟,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

感悟法。 教師引導點撥學生自瀆,感悟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等。

比較法。運用同題材詩的擴充套件閱讀,如葉賽寧的《夜》和郭沫若的《靜夜》比較,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鑑賞能力。

一、指導自讀《夜》

1.資料助讀

謝爾蓋·亞歷德羅維奇·賽寧(1895~2023年),俄羅斯詩人。出身於農民家庭,教會師範學校畢業後,在莫斯科當店員和印刷廠校對員。2023年在白俄軍隊服役,2023年二月革命後離開軍隊,加入左翼社會革命黨人的戰鬥隊。

早期詩描寫農村自然風光,讚美宗法制農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十月革命後的部分詩作,試圖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戀革命前農村的田園生活,鍾情於烏托邦式的「農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農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極度矛盾,陷於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後在精神憂鬱中自殺。

2.學生聽讀錄音後自由誦讀,感受並形象描繪詩人筆下的夜景。

學生小組內交流後推舉代表發言,教師歸結:

詩中的夜景靜謐、美麗。

詩的第一節描寫夜的靜謐。隨著夜的降臨,自然萬物都歸於沉寂:平靜的河水彷彿悄悄進入夢鄉,松林不再喧響,夜鶯停止歌唱,秧雞也不再喧嚷。

第二節寫在夜的寂靜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輕輕地歌唱,這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然後由聽覺轉入視覺,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寫夜的美麗:明月的銀輝靜靜地灑落大地,周圍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節進一步描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輝。

1的基礎上轉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詩人對神話傳說的遐想。

5.學生熟讀詩歌,深層感受夜色,體會夜的意蘊。

二、課堂練習

閱讀短文《月是故鄉明》,回答問題。

月是故鄉明

李羨林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乙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乙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

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呀! 因此,我在故鄉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絡。

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象的。

至於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佔了小村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

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裡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裡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

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裡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乙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

在風光旖旎①的瑞士萊茫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想到我些故鄉那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

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②,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誇大一點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

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乙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幹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底鳥,每逢望③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裡,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

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九年級上冊歷史第2課教案

教學內容第2課大河流域 人類文明的搖籃 1 了解 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歷史 知識與技能 2 掌握 埃及 巴比倫 印度等文明古國的相關歷史知識1 思考 觀察分析 埃及金字塔是通過什麼方式建築的?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是什麼?印度種姓制度怎樣產生?如何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評價這個制度?2 議論解疑綜...

九年級上冊unit4講義

unit 4講義 詞彙辨析 與question的區別 problem指客觀的 等待解決的問題,著重指 困難 question是對某事物表示懷疑而提出來討論,等待回答的我那天。we face the problem of water supply.i h e some questions to ask...

九年級英語第4單元導學案

xx中學九年級英語導學案 unit4 what should you do 主備 審稿 九年級全體英語教師 i 教學內容 unit4 ii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靈活運用詞彙,短語。2.談論假想的情形。iii 教學重難點 虛擬語氣 第一課時 sectiona 1a 1c step1 lead in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