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教案

2022-12-04 18:48:06 字數 4010 閱讀 6206

《寓言兩則》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魯教《五四》版)三年級上冊《寓言兩則》中第一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目標依據相關課標陳述:總目標最接近表述: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文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第二學段最接近目標表述:

1、有初步的獨立識字的能力。會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詞典。2、能使用硬筆熟練的書寫正楷字,做到規範、端正、整潔。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5、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6、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相關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過很多寓言故事,但學習的時候並沒有接觸到怎樣學習寓言,以致能自學的能力。但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複述能力,可以在引導學生複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領悟寓言故事的道理,學會方法,並學以致用。

小學生想象力豐富,但表達能力有限,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故事情節,從而體會人物性格,這是符合三年級學生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同時能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的音形義。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後悔、勸告」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教學重難點:

重點: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寓言故事。

難點: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評價活動設計

1、概括文章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故事。2、通過朗讀,能體會寓言故事中人物形象。

1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學會方法能夠自主學

習寓言故事。教學過程預設: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寓言二則》

2、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這些寓言故事都告訴了你什麼樣的道理?(學生交流)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寓言。學生齊讀課題,師板課題:《亡羊補牢》。二、質疑,理解題意。

1、「亡羊補牢」是個成語,你們通過預習,理解題目的意思嗎?2、指名解疑,並說說是用什麼方法理解的。亡:

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麼事?2、讀後交流:檢查學生對字詞的學習情況。

①學生在交流的時候,教師要提醒下面的字注意讀音。kūlongdiāoquàn窟窿叼勸②書寫指導

窟窿(窟窿是個洞來的,所以是穴字頭。)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中關於識字寫字的要求,要求學生會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別且讓學生自己結合平時的積累和聯絡上下文說說是什麼意思,然後教師再出示標準的意思,這樣是乙個嘗試與感悟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書寫的時候鍛鍊學生的硬筆書寫能力,做到規範,端正。)四、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哪些自然段講亡羊,哪些自然段講補牢?

2、齊讀1-4自然段,思考: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麼丟?(在文中找出相關句子。

)匯報出示:「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裡狼從窟窿鑽進去,把那只羊叼走了。」(教學多音字:

圈。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因果關係。)3、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丟羊的事。

2(設計意圖:設計本題目馬上就能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整體的認知,在這

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盡可能放手給學生,給學生鍛鍊的空間。)

4、街坊是怎麼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街坊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5、從街坊的勸告可以看出什麼呢?引導評議,齊讀。6、街坊真情的勸告,可養羊人呢?指名讀,評議。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養羊人是這樣說的,你猜他心裡會怎樣想?學生回答後板書:想已經丟做不修

7、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羊人卻漫不經心,不聽勸告。分角色朗讀。(設計意圖:

小學生感悟人物的能力稍弱,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設計分角色朗讀這個環節,可以很好的讓學生把握住人物形象,教師不必多費口舌,學生也能融會貫通。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的進入角色,融入課堂)8、養羊人不聽勸告的結果怎樣?在文中找出相關句子。

出示:第二天早上,他去放養,發現羊又少了乙隻。原來狼又從窟窿鑽進去,把羊叼走了。板書:結果又少(1)指名讀第4節,評議。

(2)為什麼要用兩個「又」字?聯絡第一節,想一想。(兩次丟羊的過程是一樣的)

(3)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什麼呢?(不聽勸告,沒有及時補救過失,不好的結果就會重演。)(4)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五、哪部分講補牢的?自由讀第5節,想想兩次丟羊後,養羊人又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劃出有關句子。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他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討論交流:

(1)養羊人是怎麼做的?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板書:

趕快堵為什麼要用「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2)養羊人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教學雙重否定句式「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板書:後悔(3)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後悔之情。

(5)但是他轉念一想,現在修還不算晚,為什麼?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板書:再沒丟

3(設計意圖:學生能夠在這個環節中體會到犯錯之後只要去改正那結果就不算太糟糕,當然,教師一定要注意點播到位)六、體會寓意。

1、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麼後果?

2、想想:這個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又會怎麼說?養羊人又會怎麼回答?

3、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就()。板書:未為遲也

4、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看看我們的周圍有沒有「亡羊補牢」或「亡羊不補牢」的人或事,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

(如寫作業時,把頭埋得低低的,老師提醒後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汙染)這些都可以用乙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設計意圖:《新課標》中指出: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教育。

本環節的設計主要讓學生依據所領悟的寓意道理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以及今後要怎麼去做。這是課堂回歸生活的重要一環)。七、總結全文。

1、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所以,「亡羊補牢」後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作為成語,怎樣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容——聯絡實際,體會寓意。

八、拓展閱讀

1、開啟《永不凋謝的玫瑰》中的《鷸蚌相爭》這個故事,自己概括故事內容,體會到的道理,以及聯絡實際談一談感受。小組交流2、多**出示《葉公好龍》

楚國有個貴族,人們都稱之為葉公。他非常喜歡龍,因此在他的屋裡、屋樑上雕著龍,門窗上刻著龍,牆上畫著龍,杯碟器皿上繪著龍。後來就連他蓋的被子上、穿的衣服上也全都繡上了龍的圖案。

葉公開口說話,那更是不得了呢,三句話都會帶個龍字。總之,他的生活中到處都是龍,彷彿離了龍就不能活似的。葉公從此出了名,以致驚動了天上的真龍。

天上的龍一時好奇,便下到凡間,想到葉公家裡看個究竟。哪知當它把頭伸進了南窗,把尾巴繞到北窗,朝裡面探頭探腦時,葉公看見了真正的龍,正好是龍頭對著自己,龍尾在窗外搖晃,頓時嚇得魂飛魄散,四處逃竄。原來,葉公喜歡的只不過是被裝飾得華麗威武的假龍,而並不是真的龍。

41、「好」字的意思:()

①、愛好、喜歡。②、身體康健,疾病消失,生活幸福。③友愛,和睦

2、葉公好龍這個寓言故事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但。諷刺了那些()的人!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是學習的落腳點,本環節的設計更好的鍛鍊了學生的運用能力)八、作業:

1、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在用學到的方法讀一讀《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兩個故事。板書設計:

9、寓言兩則已經丟後悔

亡羊補牢不補補(未為遲也)又少再沒丟5

亡羊補牢教案

9 寓言兩則 設計理念 寓言常常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的。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講了乙個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發生 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 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裡形象的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

1 亡羊補牢 教學設計 教案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能夠正確讀寫。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則寓言故事。3.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2.教學重點 難點 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 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言的寓意。3.教學用具 4.標籤 教學過程 一 提問匯入。1.同學們,...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上坊小學劉文靜 亡羊補牢 這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麼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寓言故事的教學我覺得很有趣。一上課,我就直接揭示了今天要學的內容。當我把課題板書完後,就讓同學們說一說,通過預習 亡羊補牢 這則寓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