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古典吉他的音質和右手運指法

2022-11-30 09:48:03 字數 5263 閱讀 9476

作者何明生

內容提要:古典吉他的基本音質應具有「清澄性」,即發音要清澈、清脆、圓潤和富有彈性。「清澄性」是顆粒感的基礎,顆粒感又是穿透性的前提。

發出「清澄性」音色的關鍵是右手要「斜」、「側」撥弦,右手大關節要會動,盡量縮短發力繃弦的時間。繃弦後大關節要充分開啟;要區別「手指繃弦方向」、 「手指離弦方向」 、「手指運動方向」三個概念。用靠弦方式撥弦,能夠培養向下繃弦和大關節發力的習慣。

關鍵詞 :古典吉他音質右手運指法

吉他大師阿瓜多指出:「右手不要過分用力彈奏,右手彈出的聲音要清晰,有光澤,柔和或是強而有力,總之,聲音強,但不是粗糙刺耳;輕,但不是軟弱無力」(注1)。古典吉他大師安德烈斯·塞歌維亞曾說:

「演奏吉他不應太大聲,乙個和弦的聲音可以傳到**廳的每乙個角落,這是吉他明亮而清晰的音色必然,而非全靠音量大小;如果聽眾願意和我合作,我可以讓結他之美迴響在**廳的每個角落;古典吉他的聲音本質並非俗麗而多變,而是晶瑩明亮的。」(注2)「我愛秩序、清澄與均衡(注3)」。與他所說一致,以安德烈斯·塞歌維亞為代表的現代古典吉他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約翰·威廉斯、大衛·羅素、丹尼斯·阿薩巴吉克等大師的音色(質)無不具有鮮明的「清澄性」。

我認為好的古典吉他的音色(質)首先應具有「清澄性」,即發音要清澈、清脆、圓潤和富有彈性,琴聲要幹(純)淨、透明,雜音應降到最低,就好比「荷葉上的水珠」。「清澄性」是顆粒感(發音清晰)的基礎,而顆粒感又是穿透(傳遠)性的前提和基礎,可以說「清澄性」是古典吉他音色的基本要求,古典吉他左右手技巧(特別是右手運指)訓練應該圍繞這一目標來進行。

若剛開始習琴時就一味追求發音的「力度」和「結實」(即大音量),既容易導致肌體的緊張(主要是右手掌上下晃動、右手臂牽動等),又發不出清澄的琴聲,走上技巧訓練的岐途。這和不顧音色美片面追求快速演奏是一樣錯誤的。要發出具有「清澄性」的古典吉他音色,除持琴姿勢正確外,右手運指的關鍵是要做到手指觸弦要非常輕柔,發力點是指根關節(即手指的根部),而撥弦動作則要非常輕巧、敏捷,要貫徹「二次發力」撥弦的原理,訓練右手指的獨立性、穩定性等,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要建立正確的右手手型。右手食指(i)、中指(m)、無名指(a)要「斜」、「側」撥弦。所謂的「斜」,就是指右手i、m、a三指與琴弦要形成45——60度的角度,使手指觸弦時做到指肉(尖)與指甲同時觸弦(兩個觸弦點)指甲撥弦(乙個撥弦點也就是指甲的觸弦點),這樣就避免了琴弦從指肉(指頭、指尖)到指甲之間滑動時所產生的「咔嘰咔嘰」聲,這樣發出的音色圓潤、透明,雜音也降到最低。

注意右手指與琴弦的角度不能太斜,若太斜發出的琴音顆粒就粗,聲音也不清晰,右手與琴弦最佳的斜(角)度是45—60度(圖2、3、4)。所謂「側」是指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要用指甲的左側面(靠大拇指一側)觸弦,而不能用指甲正面觸弦,因為指甲正面觸弦音色雖清脆但嫌單薄,且會產生指甲雜音,右手若與琴弦垂直的話容易導致指甲正面觸弦(圖1),因此,右手不能與琴弦垂直,只有當右手與琴弦斜成45—60度角度時才能方便地使用指甲側面觸弦(圖2),如結他演奏家大衛·羅素、王雅夢、蘇盟等人都是使用這種典型的斜側手型;對於那些習慣於右手垂直琴弦撥弦的琴友來說,至少應做到右手稍斜、稍側撥弦,即右手不垂直於琴弦,不用右手指甲正面觸弦,如結他演奏家安德烈斯·塞歌維亞、朱利安·布里姆、約翰·威廉斯、丹尼斯·阿薩巴吉克、楊雪菲等人都是採用這種「稍斜稍側」的(非典型的斜側)手型。習琴者還要根據自己右手的斜度仔細打磨好指甲,這樣才能彈出好的聲音。

右手拇指(p)必須與琴弦形成30度左右的夾角 (見圖5、6) ,手腕與面板相隔三指寬的距離,這樣做的理由有五點,其一,因為只有這樣,拇指繃弦方向才會自然指向音孔的琴身深部,從而輕鬆地彈撥出厚實有力的低音;若手腕挨近面板,拇指與琴弦的夾角太小,那麼拇指觸弦部位就不是指尖左側面,而變成了拇指的左側,拇指繃弦方向是平行於面板而不是音孔的琴身深部,撥出的低音就會綿軟無力;其

二、便於右手i、m、a三指的指甲與指肉同時觸弦,若手腕太挨近面板,手臂往身體方向縮回,手指觸弦時就只能觸到指肉而觸不到指甲;其

三、便於在靠弦與不靠弦之間相互切**)換時保持右手手型的穩定性,以及在彈奏多聲部樂曲時同時採用靠弦與不靠弦兩種奏法,如《愛的羅曼斯》(葉佩斯改編)、《月光》(索爾曲)的每小節第一拍高音聲部(旋律)和低音聲部均同時採用靠弦奏法,這就必須使用同乙個手型。其

四、當採用不靠弦彈撥時,離弦後的手指不會碰觸鄰弦;其五,若p指與琴弦夾角太小就容易捫住低音弦的正常振動,使剛剛撥動的琴弦被p指側面觸碰而消音。在一般情況下,右手拇指擔任彈撥低音4、5、6弦的任務,拇指觸弦部位也是指尖左側,拇指的撥弦動作是從指甲的頂部滑向左側來撥動琴弦, 拇指可用指肚和指甲同時觸弦撥弦,音色透亮;也可單單用指肚接觸琴弦來撥弦,音色渾厚。

在分解和弦和輪指彈奏中,拇指運指最常見的毛病是動作過大,手掌上下晃(跳)動,有的還用前臂助力撥弦,進而影響運指的敏捷性和彈撥的速度。解決的辦法是控制拇指的振幅,拇指撥弦動作盡量小些,保持手掌、手臂等身體部位的靜止。

二、遵循「二次發力撥弦」的規律,掌握正確的撥弦方法。右手撥弦實際包括觸弦、繃弦、放(離)弦三個階段,觸弦要鬆弛、輕巧,繃弦要果斷、有爆發力,放(離)弦要乾淨、利落。陳志先生把彈(撥)弦動作比喻成「抽鞭子」。

「抽鞭子」的動作實際上是兩部分:(一)手臂開始運動,(二)運動終了時剎那間的爆發力。第一部分動作要迅速而放鬆,第二部分動作要果斷而有力。

「抽鞭子」不同於「打棍子」,它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打」是動作一開始就發力,而「抽」是動作終了時才發力。

許多人從來就不知道彈結他時還要有乙個瞬時的繃弦動作,他們只是將琴弦彈響了事,因此只會一次性發力打弦是我國吉他手最普遍的錯誤。我們祖先創造的漢字表達能力是極其細膩而微妙的,乙個「彈」字乙個「撥」字就可以區分出發力的遲、早,「彈」是先發力後接觸物體,「撥」是接觸物體後再發力。用彈弦的方法很難接上繃弦的動作,而用撥弦的方法則能很順利將弦繃住。

「撥」弦絕不等於「彈」弦或「打」弦就是這個道理。與「打」弦一樣,彈弦也是先發力後觸弦,而撥弦在觸弦前的動作是鬆弛的,在觸弦後的一剎那才有乙個迅速的發力動作,動作的關鍵就在於觸弦前的放鬆程度。最初練習時動作可以做得慢一些、幅度小一些,這樣容易放鬆,觸弦發力的一剎那要果斷有彈性,撥弦後手指要立即恢復到放鬆狀態。

遵循「二次發力撥弦」的原理具體要做到兩點,第一,不要提前發力繃弦。觸弦前的手指只是運動,觸弦後方可正式發力撥弦,也就是說手指開始運動(指)用力要非常輕柔,接觸弦之後才二次發力繃弦,即在觸弦後要立即「一觸即發」,瞬間完成繃(壓)弦和放弦動作;若發力過早,不但會增加手指用力時間,影響運指的敏捷性,還會有擊弦雜音;所謂「輕彈慢練」中的「輕彈」既是指初練時撥弦的力度要小,更深一層的含義是暗指琴手在彈撥中不可提前發力繃弦,而是要在觸弦後的剎那間才發力繃弦。此外,右手撥弦跟射箭的動作很相似,要想箭的射程遠,弓箭手就要拉滿弓之後立即放弦射箭,同理,要想獲得厚實有力的琴聲,手指就一定要有爆發力,在瞬間繃(壓、擊)住琴弦並立即放弦,這樣才能使琴弦充分振動。

2023年初,青年演奏家許拓在成都古典吉他講座時針對琴友右手音量小、音色偏尖、薄等問題強調觸、繃、放弦三個過程,並指出靠弦、不靠弦是乙個(撥弦)動作,發出的聲音像鼓聲一樣,沒有音頭,圓潤、飽滿、具有穿透力。

第二,繃弦之後手指要立即離弦、徹底放掉力氣並恢復到手指的自然形狀,繃弦的時間要盡量短暫。若用力撥(繃)弦之後手指仍然保持收縮(彎曲)形狀的話,由於手指用力時間延長,手指沒有立即離弦和放鬆,手指甲與琴弦接觸的時間也會相應增加,這樣不但會造成手指疲勞,妨礙運指的靈活性、敏捷性,更會製造雜音,影響發音的純度。因此在繃弦之後手指要立即離弦徹底放掉力氣並恢復到手指的自然形態(狀),手指的伸縮(運動)要自如(然),特別是手指大關節要非常富有彈性,事實證明,這一點既是保證大關節力點作用的關鍵所在,又是保證右手運指敏捷性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縮短發力繃弦時間的關鍵所在。

正是由於繃弦的瞬時性(時間非常短暫),也有人把繃弦稱為「擊」弦。在日常生活中,若讓某人去提一重物然後立即放下,他不會感覺累,但若讓他提著這個重物走一段路程,由於用力時間延長,他一定會感覺費力和累。手指用力撥弦也是相同的道理,手指瞬間發力繃弦,由於用力時間非常短暫,因此既節約力氣使彈者感覺輕鬆、動作敏捷,又能減少手指蹭弦的雜音。

三、正確區分「手指繃弦方向」、 「手指離弦方向」 與「手指運動方向」三個不同的概念。吉他演奏家派屈克·奧伯林說:「如果琴弦的來回振動與結他的品平行,那麼演奏出來的聲音就不大;但是如果在撥弦之前先下壓琴弦,琴弦就會突然彈起,與品垂直運動,這樣就會產生富有共鳴的聲音。

放鬆指尖可以使手指朝著吉他表面下壓琴弦,產生豐滿的聲音。然而鉤住指尖會把琴弦拉向側面,這樣琴弦的振動就會與樂器表面平行,聲音就會很小。」(注4)因此,手指發力繃(壓)弦的正確方向是指向音孔的琴身深部,正如陳志先生所說古典吉他撥弦實際上是在「按彈琴弦」,這樣的發力方向才能使琴弦充分振動,從而發出厚實而有力的聲音;而如果往音孔外拉弦(即所謂的勾弦)則發音單薄、無力,是早已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方法;如果繃弦的方向與面板平行的話即便不算錯,但肯定不是最好方向,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它不能發出最佳的音質。

如在彈撥柱式和弦(即共鳴和弦)時若手指發力繃弦的方向是平行於面板(或向面板外拉弦),那麼發音就會散、飄且無力;若發力繃弦方向是音孔的琴身深部,那麼發音就會厚實、有力且集中。在實際彈奏中,琴友並不要刻意去向下用力繃(壓、擊)弦,因為實際上只要在撥弦中注意指尖放氣就會自然出現「按彈」琴弦——即向下繃弦——的情形。事實證明,多用靠弦方式撥弦(除彈分解和弦外、輪指等),不但有利於培養大關節發力的習慣,也有利於養成向下發力繃弦的習慣。

手指在離弦的一剎那,手指的運動方向(即離弦方向)要和弦垂直(即與琴弦成90度角),以避免指甲摩擦琴弦發出雜音(特別是撥彈4、5、6纏弦)。許多琴友都誤以為手指離弦剎那的離弦手指的運動方向是指向手腕(即與琴弦構成的度角小於90度),事實上這樣會出現刺耳的蹭(擦)弦雜音, 因此必須加以避免。手指運動方向就是手指撥(過)弦所形成的軌跡。

烏拉圭著名吉他演奏家、教育家亞貝爾.卡雷巴洛指出:「要得到純淨的聲音有兩個重要的因素:第乙個是手指過弦所形成的軌跡必須與弦垂直而且觸弦必須只有一點(筆者注:

即指肉指甲同時觸弦、指甲撥弦;而不能存在兩個觸弦點,即先用指肉觸弦而後再滑到指甲撥弦),這樣能使琴弦充分振動,減少浪費;必須避免手指在琴弦上滑動,以避免指甲摩擦琴弦所產生的雜音......」(注5)。事實證明,手指運動方向實際上取決於繃弦、離弦的方向,必須與弦垂直,這是獲得純淨聲音的乙個基礎。

四、讓右手指大關節動起來。眾所周知,手指發力部位是用右手指大關節,由於大關節發力撥弦,能使琴弦充分振動,從而發出厚實有力的琴聲,保證演奏所需的基本音量,因此培養手指大關節「會動」的習慣是實現右手各指獨立性的關鍵。很多琴友特別是初學者很難找到大關節用力的感覺(特別是在用不靠弦撥弦時),即該動的部位(指根關節)不會動,那麼,怎樣讓右手手指大關節會動呢?

第一,在撥弦中手指要非常柔軟,讓指尖關節(小關節)放掉力氣(以下簡稱「指尖放氣」),即手指在觸弦的剎那間指尖關節會出現瞬間倒彎,但是在過弦(即繃弦、壓弦)的剎那間指尖又不能倒彎,即繃弦時指尖要稍微用力,以輔助大關節撥弦;當然,由於生理結構不一,有些琴友指尖不會倒彎,但只要注意指尖放氣就行了。這樣手指撥弦的力點就必然移至中關節和指根關節,而且還可以避免出現「勾弦」的動作。觸弦時手指尖放氣,能有效提高右手運指的敏捷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指觸弦時所產生的雜音,增加聲音的純淨度和圓潤性,同時也是貫徹「二次發力」撥弦原理的題中之義。

吉他右手撥弦的基本技巧和要領

2.繃弦階段 繃弦只是乙個瞬間動作,雖然只有零點幾秒的時間,然而這是乙個非常關鍵的動作。許多吉他手和結他教師,從來就不知道彈結他時還要有乙個瞬時的繃弦動作,他們只是將弦彈響了事。我們祖先創造的漢字表達能力是極其細緻而微妙的,乙個 彈 字,乙個 撥 字就可以區別出發力的遲早。彈 是先發力後接觸物體。撥...

正宗西班牙古典吉他的奧秘

1.乙個成熟,完善的西班牙品牌吉他是歷經幾代制琴師,多則幾百年的心血累積。口耳相傳,得以完善其製作工藝。2.首先,西班牙吉他使用獨特的插隼式琴肩,製作工藝複雜,而yamaha類的工廠是採用平肩式接合。成本大為降低,但實際上,聲音的傳遞也受到了隱性阻斷。3.從乾濕度上來說,古代西班牙制琴師且完全憑經驗...

古典吉他學習的基本知識簡單介紹

古典吉他學習的基本知識簡單介紹 2006 2 24 檢視824次小生開始練習琴就是從古典開始的.受過國內知名吉他大師的指點.嘿嘿 報班學的。音色的好壞基本上在於選擇指肉或是指甲觸弦。指肉觸弦的音色厚實圓滑但比較模糊不清,指甲觸弦則單薄尖銳但比較精楚可辨。多數人喜歡的是d id russell那種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