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視像資源搭建語文資訊化教學平台

2022-11-25 13:12:02 字數 4795 閱讀 4097

作者姓名:王冠男

工作單位:天津市實驗中學

【摘要】資訊科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理論研究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在一線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與拓展,僅僅侷限於電教裝置等硬體條件的利用與開發已經不能夠適應當今教育教學的標準與時代要求。視像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為資訊化教學搭建乙個新穎而廣闊的平台,對學生視看技能的培養與訓練不僅僅是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也是將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合理體現。文章將通過中外語文教學中視看技能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闡釋視像資源開發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並以新聞學習方式與漢字教學特點來舉例論證視像資源開發的重要意義。

關鍵字:視像資源視看技能教學實踐

王尚文先生說:「解放以來,語文教改的第一浪潮,片面強調政治性為基本特徵,第二浪潮,片面強調工具性。為深化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應當掀起以突出人文性為基本特徵的第三浪潮,把語文教學與青少年的思想、感情、個性、心理等的成長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

」其核心內容:語文課的屬性——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與追求——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

語文教學不能追求標準化而要追求個性化。語文是人學,即以確立人的主體地位為首,一切從人出發,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得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

現代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整合大大拓寬了語文材料的範圍和領域,語文教師可以從更廣更深的角度選擇教學材料。其中視像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經被一部分教師所重視,但是開發的合理性上還有待進一步提公升。文章將從理論到實踐闡釋視像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意義,對於促進語文資訊化教學平台的搭建的特殊作用。

第一節國外教學目標中視看技能的提出

在美國,語文作為五大核心課程之一,具有明確而切合實際的培養目標:「確保所有學生能獲得語言學習的機會並得到鼓勵,使他們形成追求個人生活目標,包括豐富個人生活而發展語言技巧的觀念,作為有教養、有生產力的成員充分參與社會生活。」

美國國家語文課程標準有兩個突出的地方,一是把學習者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強調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二是把語言學習作為語文教育的中心任務,強調語言能力培養與發展的重要性。在美國將《英語語言藝術標準》作為統攝著各州語文學術標準的理論框架,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關於「標準」的定義。「學生對語言應該知道什麼和運用語言能夠做些什麼」,這個標準在各州中已經達成共識。

2 關於語文教育的最終目標。「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語言學習的機會並得到鼓勵,使他們形成追求個人生活目標,包括豐富個人生活而發展語言技巧的觀念,作為有教養的、有生產力的成員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同時,還從巨集觀上指出課程標準應該完成的使命:

(1)為滿足學生今天和明天的讀寫需要。

(2)提出乙個讀寫教育共同分享的遠景。

(3)為所有的孩子提供平等、促進卓越。

3 關於一些概念和術語的定義。如對「文字」、「語言」、「閱讀」等具有時代特徵的概念的解釋是:

文字:不僅指紙質的印刷品,而且指口頭語言形式、書面作品以及資訊科技的交流媒介。

語言:除了指口頭與書面形式的表達之外,還包括視覺交流形式。

閱讀:除了對印刷品的閱讀之外,還涉及聽和觀察。

批判性思維:指在文學、藝術、科學和其他科學領域中,具有創造性、批判性和邏輯性的思維特徵的發散性思維。

4 把學習者放在語言學習的中心位置。學習者周圍是乙個非常寬鬆廣泛的語言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語言,首先應該明確學習的內容,即知道學什麼;其次,要了解學習的方式,即知道怎麼學;同時還要考慮學習的目的,即知道為什麼學習。

這套《英語語言藝術標準》中明確指出在新的時代特徵下語言及文字發生的重要變化,將視覺交流作為了語言交流的一種模式,將資訊科技作為交流的一種媒介。布希頒布的《不讓乙個孩子掉隊法案》中要求,把培養技術讀寫能力作為乙個核心基礎,號召在21世紀的技術環境中,取的卓越的學術成績。於是,在美國北部中心地區教育實驗的「21世紀技能」專案中,對21世紀學生的學業成績及其範圍要求做出了具體的界定,這使我們清楚的看到,新世紀的人才應該具備的各項技能已經決不像他們的父輩所獲得的技能那樣簡單而直接,他們需要擁有更多的適應資訊時代要求的技能和素養,如下圖示:

從上面的框架圖中可以看出,通常人們所看重的學術成績,在這裡只佔其中最基礎的一部分,是所有能力和素養的乙個外殼,或者說是框架,其核心則由更為重要的四大能力範圍組成:數字時代的讀寫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有效的交際能力和高水平的生產力。每項能力和素養都包括許多具體的細節和內涵。

所謂資訊科技讀寫能力,指的是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發揮作用,乙個人所具備的運用數字技術、交際工具,或網路通訊、處理、整合、評價和創造資訊的能力。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能力指標,如圖所示:

視覺讀寫能力指學生運用先進的思維、決策、判斷、交流和學習等方式闡釋、運用和創造視覺**的能力。

美國語文教育的綜合性、實踐性,使得語文課堂的觸角延伸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真正使得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聯絡。

正如尼古拉·公尺爾左夫所言:「視覺文化是指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視覺文化,不但標誌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意味著人類思維正規化的一種轉換。

」視覺文化符號環境已日益成為我們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作為人類閱讀物件的文化藝術無論其外在形態還是內在特質也呈現出迥異於傳統的特徵。閱讀物件的變化導致了人類的閱讀思維和寫作思維的變化,尤其體現在閱讀物件、閱讀主體、閱讀方式、閱讀性質、及閱讀的心理期待等方面的重大轉變。

第二節視像資源開發的文化背景

由此可見,增加視像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是非常必要的,這對我過現行語文教學內容的選用是乙個非常有價值的借鑑。

首先讓我們明確一下什麼是視像資源。狹義的視像概念指心理視覺化影象形成,即通過視覺術語或視覺化方式進行說明的過程和行動,將情感與想象製作成可見物。廣義的視像概念是一種全面提公升的超視聽概念,包括讀物、廣播、影視、舞台劇、動漫、網遊等形式。

視像資源則指以上形式的具體存在。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文化學上我們經常用乙個概念叫做文化的形態,而代表這個文化形態最獨特的,我們常常把它歸納成乙個概念叫做文化的主因。主因是什麼?主因就是乙個文化中最突出的現象,或者我們說就是它的文化邏輯。

那麼今天我們面臨的這個時代,實際上大家都可以感覺到視覺作為乙個文化主因,越來越突顯出來。那麼從文化史的角度看,人類文化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形態,第一種形態我們叫做口傳的文化,口傳的文化就是人和人面對面的交流,我們通過言語,通過有聲的語言來交流。第二個文化形態叫做印刷文化,或者叫做讀寫文化。

在這種文化中,和口傳文化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我們出現了印刷物,我們通過印刷的文本來進行交流。第三個文化形態我們在文化學上經常把它叫做電子媒介的文化,也就是當代的文化,當代文化造就了兩個很重要的現象。乙個叫做遠距傳播,乙個叫做互動傳播。

遠距傳播比如說電視台,電視、廣播這些都屬於遠距傳播。互動式包括很多,比如說電視**會議,電視講座,如果是觀眾可以參與的話,也是一種互動。

20世紀80年代後期,電子媒介如電視、錄影迅速普及,影像文化比文字文化顯示出更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2004-2023年國內語文教育者重視視像因素,「讀圖時代」到來。讀圖時代的具體概念為:

就是說由於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進入了這樣乙個時代:文字讓人厭倦,讓人不過癮,需要**不斷刺激我們的眼球,激發我們的求知慾和觸動我們麻木的神經。視覺文化之所以成為乙個文化主因,我們可以把它看成叫做影象對文字的優勢,讀圖時代這個概念本身就表明圖已經是乙個比文字更具有優勢的乙個**,或者乙個媒介。

比如說大家都很熟悉的,台灣的漫畫家蔡志忠,他把中國很多經典的文獻用漫畫的形式來加以表現,而這個畫面上所講的,是蘇軾的著名的一首詞,叫《水調歌頭》,在這個畫裡邊,他把蘇軾的《水調歌頭》,用文字轉化為影象,用影象的方式來表達一種他對《水調歌頭》的理解。那麼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當前的文化中已經變得非常普遍。

第三節視像資源運用於課程的理論基礎

在長期從事的中學教學工作中,以國際文憑組織中學專案(ib-myp)的課程模式與母語教學目標為指向,將視像資源充分運用到課堂實踐中去。

這個圖代表了中學專案的課程模式。五個相互作用領域聯結著學生個體(中心)的發展與各學科組(多邊形的各頂點)的學習體驗。這些領域存在於每個學科之中,每個學科都能促進各個領域在總體上和具體方面的發展。

這樣,各個學科組通過相互作用領域聯結起來,顯示出中學專案跨學科的潛力。五個相互作用領域並沒有明顯的分界,而是融為一體,為學生提供了體驗課程學習的環境。

該專案中母語教學的教學目標是鼓勵學生,使他們能夠:把這一語言作為思考、創造、反思、學習和自我表達的手段;把這一語言作為個人成長、社會交際以及與國際社會建立關係的工具;通過從不同作品中發掘人類相互依賴的關係,更清楚地理解自身文化與他人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使用**和資訊科技探索語言的各個層面;提高在不同情景中的聽、說、讀、寫和視看技能;對各種不同作品做出恰當的反應;廣泛地開展閱讀,從而培養對語言和文學的終生興趣;培養文學學習和分析方面的批判態度和創造手法;通過布置和完成跨學科的作業來提高語言技能;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來考慮文學的作用;以不同方式,在不同階段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在適當的場合和時間對真實生活中的人以及虛構的人物產生共鳴。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此次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在視覺文化時代,生活中的視覺資訊激增,要求通過在校教育培養學生形成「視覺讀寫能力」。其中,「視覺識讀能力」是一種學習人類文化和了解生活中視覺資訊的能力;「視覺表達能力」則是一種形象化的感知方式,獨特的思維態度和思維方式,是一種視覺化、藝術化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種種問題的能力,一旦用於跨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就成為具有方**意義的重要的學習方式。

第四節電視新聞作為視像資源的利用方式

理解和熟悉資訊化教學資源2

熊家巖小學王海波 一 學習目標 1 能說出資訊化教學資源的概念 區分不同型別的資訊化教學資源及其應用條件。2 能說出資訊化教學資源所具有的各種作用方式,能意識到資訊化資源建設的重要性。3 熟悉本學科的常見資訊化資源型別和工具型別。4 掌握資源設計方法,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自覺地應用該項法進行資源設計。二...

整合資訊化教學

整合資訊化教學助推教學現代化 黃陂區小學資訊科技與英語學科整合教學優質課評比 暨 一師一優課 一課一名師 活動 為推動資訊科技教學與學科整合,提高教師的資訊化教學素養,真正實現教學資訊化帶動教學現代化,由區教育局主辦,名流學校承辦的 黃陂區小學資訊科技與英語學科整合教學優質課評比暨 一師一優課 一課...

資訊化教學設計

教學主題人教版一年級上冊 爺爺和小樹 課件 人教版 一年級上 爺爺和小樹 ppt 一 教材分析 爺爺和小樹 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它以孩子的口吻 孩子的視覺 孩子的語言,敘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親密和諧的關係。冬天,熱心 慈愛的爺爺為小樹禦寒 夏天,懂事 善良的小樹為爺爺遮陽。這是一幅多麼美麗 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