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觀

2022-11-18 05:09:02 字數 4188 閱讀 5649

一、單項選擇題(共 10 道試題,共 20 分。)

1. 諸子百家雖然形態各異,但從總的哲學觀點上看,各家都將()視為其終極概念,如百川歸海,萬變而不離其宗。

a. 道

b. 仁

c. 禮

d. 理

滿分:2 分

2. 殷商時期,整個社會還都處在神的威力之下,( )承擔著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處於崇高的地位。

a. 國師

b. 商王

c. 巫史

d. 宰相

滿分:2 分

3. 漢初,統治者採用的治國思想是以下列那一種為主導: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縱橫家

滿分:2 分

4. 創立禪宗的佛教大師是

a. 菩提達摩

b. 神秀

c. 慧能

d. 玄奘

滿分:2 分

5. 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書是:

a. 《四庫全書》

b. 《古今圖書整合》

c. 《易經》

d. 《義者利之和論》

滿分:2 分

6. 宋**學家周敦頤在下列哪部作品中闡釋了自己對「太極」的理解

a. 《太極圖說》

b. 《太極學說》

c. 《太極》

d. 《大學》

滿分:2 分

7. 儒家經典「四書」中的《中庸》是由下列哪部作品中抽取出來的

a. 《論語》

b. 《周禮》

c. 《周易》

d. 《禮記》

滿分:2 分

8. 諸子百家雖然形態各異,但學術淵源都是()

a. 《道德經》

b. 《六經》

c. 《四書》

d. 《春秋》

滿分:2 分

9. 維新運動中,康有為等人辦的報刊是

a. 《萬國公報》

b. 《申報》

c. 《澳門新聞紙》

d. 《中外紀聞》

滿分:2 分

10.在我國學術文化發展史上,第一次將個體人格擺到最為重要的地位的學術是。

a. 佛教

b. 玄學

c. 儒學

d. 道教

滿分:2 分

二、多項選擇題(共 5 道試題,共 20 分。)

1. 下列人物屬於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是:

a. 孟子

b. 韓非子

c. 商鞅

d. 管仲

滿分:4 分

2. .元雜劇中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世界的追求的代表作品有:

a. 《西廂記》

b. 《竇娥冤》

c. 《牆頭馬上》

d. 《拜月亭》

滿分:4 分

3. 十

八、十九世紀的中國經濟主體是:

a. 小農經濟

b. 工業經濟

c. 家庭手工業

d. 商業經濟

滿分:4 分

4. 清末民初國門大開後,西方文化洶湧而來,西學傳播渠道有:

a. 翻譯機構

b. 開設的新式學堂

c. 一些軍工、民用企業

d. 派**出使考察,派遣留學生到國外留學

滿分:4 分

5. 下列記載有宋市井文化的典籍是:

a. 《東京夢華錄》

b. 《夢梁錄》

c. 《武林舊事》

d. 《西湖老人繁勝錄》

滿分:4 分

三、簡答題(共 4 道試題,共 40 分。)

1. 簡述清後期巨變的表現

答:清後期巨變的表現:

1.書院的改制與新式學堂的設立,學制及課程的設定改變。如清**開辦的京師同文館,即脫去傳統學院的課程設定,呈現出文理綜合而注重實用科學的學堂。

2.2023年,清**還廢除了八股取士的老套,改試策論,注重實學治用。

3.報刊出版機構的大量出現。《萬國公報》是早期教會所辦綜合性刊物,《申報》是外國商辦報刊中最有影響的乙份。

林則徐在廣州組織人員編譯的《澳門新聞紙》,可以看作是中國人辦報之始。維新運動中,康有為等人辦起了《中外紀聞》,作為鼓吹變法的**工具。變法的高潮之中,光緒帝更下令准許官民自由辦報。

4.與此緊密相關的是,近代圖書館和博物館也建設起來了,更有效加速了學術的近代化程序。5.

至為重要的是,在新的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他們以全新的知識結構、強烈的時代意識,擔當起拯救民族的重任。這些人雖脫胎於舊的社會環境,或者受過較為系統的傳統文化的教育,或者全面接受過資本主義文化的洗禮,但他們注定有乙個共同的任務——為舊的封建文化掘墓。

滿分:10 分

2. 諸子百家學術主張的共同之處。

答:1.諸子百家的學術源流均為六經,六經是諸子之源,諸子是六經之流。

2.從總的哲學觀點看,諸子百家的哲學觀點均奉行「道」一元論,「道」為諸子終極概念。

3.各學說有乙個共同的指歸的終極指歸就是「治道」。

滿分:10 分

3. 簡述雜劇的類別及其代表.

答:元雜劇主要分兩大類:第一類是抒發作者鬱悶和憤怒的公案戲:

《竇娥冤》、《陳州糶公尺》、《魯齋郎》;第二類是表達對美好世界的追求的愛情婚姻劇:《西廂記》、《牆頭馬上》、《拜月亭》等

滿分:10 分

4. 道教的主要修煉途徑——丹有內外之分如何界定。

答:丹有內外之分界定的條件是:載體的不同,外丹是借助一些工具,比如煉丹、吞符等等;內丹需要把人體作為載體,讓人體作為丹爐修煉魂魄和修道。

四、案例分析題(共 1 道試題,共 20 分。)

1. (唐朝)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漢魏舊學(北朝)與齊梁新聲(南朝)相互取長補短,推陳出新……拿詩來說,李白與杜甫是兩種完全不同美。拿書來說,張旭與顏真卿的藝術也是兩種不同的美。

假如說,以李白,張旭等人代表的 「盛唐」,是對舊的社會規範和美學標準的衝決和突破,……那以杜甫,顏真卿等人為代表的「盛唐」,則恰恰是對新的藝術規範,美學標準的確定和樹立……

——李澤厚《美的歷程·盛唐之音》

問題一:結合材料和自己所學,談一談你對唐朝時代精神的認識。

問題二:請談一談唐文化開放性的現代啟示。

(一)答:時代精神雖然貫注於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它總是會找到最恰當的形式、以最完整的形態,集中地體現出來。唐詩便是唐文化的最集中體現。

用「詩」這乙個字來概括乙個時代,尤其是盛大的唐帝國,其勇力和膽識,可謂非同尋常,形成一種「既多興象,復備風骨」 的全新的唐詩氣象。建安詩歌的風骨,成就了唐詩的遒勁;兩晉詩的意境,成就了唐詩的高妙;宋齊詩的藻飾,成就了唐詩的清麗;齊梁詩的聲病格律,成就了唐詩的聲韻諧美;梁陳詩的宮體,成就了唐詩的細膩。雖然這些特徵在唐詩不同階段各有側重,但諸多詩歌特性的全面呈現,特別是集中體現於全能式的詩歌大師杜甫的作品之中,卻又不能不說是「詩唐」的時代必然。

「詩至杜甫,無體不備,不體不善」,詩至唐代,無論其內容、風格、形式、技巧,都已全面成熟,達到難以企及的高度。

跟唐詩一樣,浸染著飽滿的時代精神的唐代書法,也集中反映了唐帝國文化的特質所在。初唐書法,婀娜多姿,一如初唐詩歌。從孫過庭起,書法妙達性情的內涵被發掘出來。

於是南北朝時期尚未取得宗師地位的王羲之,被孫過庭及以後的書家視為「書聖」,他的書法作品也被詮釋為抑鬱情感、瑰奇遐想、怡悅心境的具象,流暢的線條富於韻律,跳動著書家的心,體現著**的美。這種書法的抒情論,直接導致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以**為外在表現的書法藝術的成熟。張旭書法那飛舞的線條,如兔起鶻落,體現出他奔放不羈、縱橫揮斥的狂放個性。

大文豪韓愈曾這麼評價張旭:「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愁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岩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表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

」 說的雖是張旭,反映的卻是整個唐代書法的精髓和氣質。草書之外,篆、行、楷諸體都各有大家,如唐詩的眾體兼備一樣。

(二)答:唐代文化,表現出一種相容幷包的開放的文化氣象。域外文化大量湧入以長安為中心的中華大地,給唐文化帶來了活力,但並沒有動搖其華夏文化的本質。

誠然,域外文化的大量輸入,對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風俗習慣都有十分巨大的影響,但中國文化的核心並沒有因此而發生改變或受其影響。唐代的官制、兵制、田製等制度文化,始終保持著中華文化的延續性。而唐人的價值觀、倫理觀,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響,也並沒有蕩而不返,而是以傳統的價值觀、倫理觀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親和力的部分,為唐人所接受、採納,否則即被拋棄。

我們既要繼承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又要吸收外國文化的長處,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變潛力為發展的優勢。

傳統文化標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博覽五千年,塑造當代賢。學傳統文化,做當代智者。博古而通今,揮手在雲端。習四書五經,修德蘊之人。傳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傳東方智慧型,品華夏文化。承聖賢之德,解天下之事。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習古之至理,明處世之道。知儒道孝易,看...

傳統文化計畫

八年級 傳統文化 教學計畫 張明偉傳統文化是乙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中的展現。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積累的文明成果,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博大精深,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學習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習誦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了解歷史...

主題傳統文化

主題 傳統文化課題題目 情人節vs 七夕節課題組長 李林順組員 像春節,端午節,七夕節等。但隨著洋文化的大量湧入,像愚人節,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日在我國廣泛傳播開來,並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比如,現在的年輕人更注重情人節而卻忽視了七夕節,有上千年歷史的 七夕節 竟敵不上僅有短短幾百年歷史的西方 情人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