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概論複習

2022-10-18 13:09:11 字數 4045 閱讀 4634

緒論&第一章

大題:乙個關於文化;乙個關於中國文化地理環境(關注大標題)

填空:文化的定義;中國歷史的人口遷移;傳統民族和遷入民族

1、 關於文化:「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詞。這裡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樸」、「野蠻」對舉。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歷史。

在文化的創造和發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簡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一切活動及結果,都屬於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 關於文化的定義: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以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作「大文化」。我們把通常把文化結構分為四層:

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文化層;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所以又被稱作「小文化」。

3、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性、國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屬性之一。中國,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搖籃,中華民族是中華文化的創造主體。

文化是乙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傳統文化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學習中國文化可以更加準確而深入地認識我們民族自身,更加準確而深入地認識我們當前的國情,以理性的態度和務實的精神去繼承傳統,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

4、 關於傳統民族和遷入民族:在今天中國56個民族中,除朝鮮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等幾個是在以往一二世紀種從境外遷入的以外,絕大多數都是在中國形成的。除漢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羌、沙陀、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曾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

5、 關於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14世紀中葉以前,移民的主流是由北向南,即從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及更南的地區,其中以西晉永嘉之亂之後、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北宋末年靖康之亂之後的三次南遷影響最大、移民人數最多。在明朝初年,數百萬人口被從長江以南遷至江淮之間、淮河流域,從長江中游遷至四川盆地,從山西遷至華北平原。

6、 關於中國的文化地理環境:農業在中國的發展有極其悠久的歷史和相當遼闊的地域,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它們形成與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

他們所帶的文化也就自然成為了遷入地的主體文化。中國的自然條件幾千年來總體變化有限,這就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提供了穩定的物質基礎。在中國內部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表現出不同的地理特徵。

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農業民族對農業的重視和對土地的依賴,發展成為重農和安土重遷的觀念;生活在海濱的人民還致力於海上交通和與海外的聯絡;西域位於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以商業著稱於世;游牧民族因為嚴酷的生存環境只能以遷徙和戰鬥來對付自然環境和異族的壓力。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東南沿海地區因為與中原地區被崇山峻嶺所阻隔而在歷史上的很長時間由越族文化佔主要地位。

因此可以認識到:地理環境的開放和封閉式相對的;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地理障礙的影響也是不盡相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並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也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

第六章中國語言文字

1、關於漢語的歷史:語言的各種要素——詞彙、語音、語法之中,語法的變化最慢,詞彙的變化最快。漢語詞彙在語音形式上的發展規律是由以單派生為主,逐漸變為以雙音合成為主。

虛詞是漢語非常重要的語法手段,也是語法發展過程中變化較大的部分。與世界上的其他語言相比,漢語有自己的特點。

2、關於漢字的歷史:最早的漢字是殷商甲骨文,此後經歷了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戰國文字、秦代小篆、漢代隸書和魏晉以來的楷書。漢字從歷史的演變出發,可以分為兩大階段:

自甲骨文到秦代小篆,通稱古漢字,自秦代隸書以後,通稱今漢字。漢字發展的規律和趨勢:頑強地堅持表意特點;實現簡繁適度的優化造型;不斷完善和簡化自己的構型體系;在自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認為的規範。

3、一道論述題,漢語漢字所傳承的文化資訊。

第十三章中國宗教

1、 關於中國古代宗教: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信仰體系、價值規範、行為準則、組織體系。宗教的產生本身就是人類文化活動的結果,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乙個重要環節。

同時,宗教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中國古代的許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國古代宗教的影響。中國遠古宗教最主要的是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以及由此發展起來的天帝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還包括日神崇拜、月神崇拜等。

2、 關於道教的創立和發展:思想淵源主要包括中國古代的鬼魂崇拜、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秦漢時期的黃老道。道教成為乙個有組織的獨立的宗教,是在東漢順帝年間。

需要了解的是張陵的「五斗公尺」(又稱「天師道」);張角的「太平道」以及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東晉時的葛洪從神仙方術角度發展了道教,創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代表作《抱朴子》,其中的《內篇》與道教有關。

3、 關於道教的信仰和基本教義: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此「道」係由被道教奉為經典的《老子》五千文而來,並把它說成是宇宙萬物之本源。

道教信奉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道教的最終目標是「得道成仙」,長生久視、全性葆真是道教的乙個基本教義。道教在修煉方面的不同派別分為丹鼎派和符籙派。

4、 關於佛教的產生:佛教產生於西元前5~6世紀的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他又被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了鎮里的智者。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

5、 關於佛教的教義:「苦集滅道」在佛教中稱為「四諦」,「四諦」即佛教的四個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四諦」法乃是貫徹佛教發展史中的最基本的教義。

「苦」主要包括:生老病死諸苦,還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取蘊苦。「集」之本意是「招聚」或「集合」,意謂「招致」苦難的原因,造**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煩惱」,而「煩惱」之最大者即是貪、嗔、痴「三毒」。

佛教的兩大理論學說是講苦、說空。

6、 關於佛教傳入中國:佛教並非到12世紀才傳入中國,早在兩漢之際就已東漸,漢哀帝元壽元年已正式傳入中國。魏晉時期,玄學與佛學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包括心無、即色、本無三個主要派別。

慧能之後南宗禪,可以成為完全中國化的佛教。

第十四章中國哲學

大題:論述孔子和老子

填空題:儒家經典著作;儒家創始人以及繼承人;道家創始人以及集大成者;百家爭鳴中的「百家」

1、 關於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出現的思想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孫子等;出現的學派包括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陰陽家、兵家、農學家等

2、 關於儒家:創始人是孔子,代表人物有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儒家的經典著作被稱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和「四書」(包括《論語》、《孟子》、《中庸》、《大學》)

3、 關於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

4、 論述孔子的「仁」:「仁」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在孔子前的這些關於仁的談論,都是考慮到具體的人倫關係,將仁與具體的事物、具體的人相聯絡,還沒有人對仁作抽象的單獨地**。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乙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其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在構建了關於「仁」的思想體系得基礎上,孔子進一步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這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存在於人內心的愛人的情感,即從內心真誠地待人為善,是仁的基本含義。

5、 論述老子的思想:「道」的本義是路。在老子看來,「道」包括有日、月、星辰所遵循的天道和人類生活所遵循的規律——人道。

老子曾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道」是最根本的,是天地萬物最初的根源,然而同時「道」又是模糊不明的,雖然不分明而模糊,其中卻是實體。

因此道雖無形狀,卻是具有實在性的。「道可道非常道。」 在老子看來,「道」這東西不可說,能說出來,就不是萬物本原的道。

道本身是自然,因此老子崇尚道也就是崇尚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說的「道」可以理解為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G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期末複習

緒論緒論 一 文化結構的分類 在文化結構的分類上,採用物態文化 心態文化 行為文化 制度文化四層次說。物態文化,通常又稱之為物質文化,這是人類所從事的物質生產創造活動及其勞動產品的總和。物態文化以滿足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衣 食 住 行諸種條件為目標,直接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 利...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說明

中國傳統文化概觀 是新疆廣播電視大學教育管理專業選修的綜合基礎課程也是部分開放教育專業的通識課程,屬於素質教育課範疇。開設本課程的目的是 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演變,內容異常豐富繁雜,學習中國文化概論可以向人們提供乙個認識中國文化的基本脈絡。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多學科視角下的有關文化的基本理論 ...

傳統文化標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博覽五千年,塑造當代賢。學傳統文化,做當代智者。博古而通今,揮手在雲端。習四書五經,修德蘊之人。傳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傳東方智慧型,品華夏文化。承聖賢之德,解天下之事。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習古之至理,明處世之道。知儒道孝易,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