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期末複習

2021-03-04 09:58:10 字數 4872 閱讀 6831

緒論緒論

一.文化結構的分類

在文化結構的分類上,採用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層次說。

物態文化,通常又稱之為物質文化,這是人類所從事的物質生產創造活動及其勞動產品的總和。物態文化以滿足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諸種條件為目標,直接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利用和改造的程度與結果,反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是一種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態實體的文化事物,是人類從事一切文化創造的基礎。

心態文化,又稱精神文化,這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意識形態活動中絪縕昇華出來的價值觀念、知識系統、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的總和。具體說來,心態文化又可以進一步區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部分。社會心理指人們的日常精神狀態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經過理論加工和藝術昇華的流行的大眾心態,包括人們的情緒、願望和要求等等。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經過系統加工的社會意識,往往是由文化專家對社會心理進行理論歸納、邏輯整理、藝術昇華,並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態固定下來,流行傳播,垂於後世。

行為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複雜的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是以民風和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建立的各種社會規範的總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經濟、宗教等等制度在內。

二.文化的特徵

文化的特徵是同一性、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同一性——文化從最本質的角度上講是對自然的人化,勞動創造了人,人在勞動中創造了文化。人類的活動是在社會中進行的,所以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的經驗積累和智慧型匯聚。它為人類社會成員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為社會成員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屬文化現象。

時代性——任何人類活動,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乙個歷史性的概念。每一代人都生活於乙個特定的文化環境下,他們很自然地從上一代那裡繼承傳統文化,並根據新的時代需要對其進行利用和改造,使其適應新的時代的要求,因此,文化又同時具有承傳性和變異性。

民族性——人類與動物的顯著區別就在於人類的社會性。因此人類的活動總是帶有社會集團性質,以實現社會集團的利益為活動的目的和方向。當不同的社會集團分化、集成為民族的時候,反映這種以集團利益為活動方向的社會文化,便自然地帶有民族文化的特徵。

地域性——人類的活動必須借助一定的空間條件才能進行,因此,文化也就很自然地具有了地域的特性。文化的地域性與文化的民族性是緊密相關的,因為一般民族都是帶有區域性的社會共同體,民族文化在某種程度、某種角度上,也反映出區域文化的特點與內容。

第一章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度,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內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標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區分尊卑長幼,規定繼承秩序,確定宗族成員不同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則。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會的父權家長制演變而來,至西周時期,宗法制度發展完善,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如下三個方面: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度、宗廟制度。

(1).嫡長子繼承制

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始行嫡長子繼承制。至週時,統治階級內部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財產和地位,世世相傳,實行世襲制。在各個等級中,繼承財產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貴妾之子。

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發出來的一種鞏固政權的制度,具體內容是按照血緣關係的親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起大小不等的諸侯國,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周圍建立起諸多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再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下實行的,從而形成了層層相屬、代代相襲的政治結構。從君統上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從宗統上說,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權與政權互為表裡,宗族與國家一體同構。

(3).宗廟制度

上古時代,社會上最重要的有兩件大事,一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統治階級利用宗法制度,通過祭祖,把宗族心理昇華為階級意識,從而有效地鞏固和強化了現實統治秩序。西周之際,宗廟祭祀制度也發展到了完善制度。

西周以後,宗法制度始終貫徹通行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之中,家天下的觀念長期存在,家族制度長盛不衰,忠孝一體,家國同構。

2.**制度

**制度出現於戰國末年,完成於秦漢之際,在2000餘年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總的發展趨勢是日漸強化和完備,至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皇帝****制度的發展達到了極限。在皇帝**,君主**的政治氛圍下,所有臣民都被剝奪了自由,即使在統治階級內部,也毫無民主可言,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制度的另乙個重要表現,便是君權高於神權,這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生活區別於西方世界的乙個顯著特徵。

3.古代社會政治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社會政治結構的宗法型發展特徵,促使中國傳統文化倫理型正規化形成;

(2)**制度的充分發展,促使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政治型正規化;

(3)宗法制度與**制度的結合,思想上表現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現為「內聖外王」心態的形成。

第二章1、由「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1)、學在官府:商周時期,官府壟斷了學校教育和一切學術文化。那時,只有貴族才有機會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進入校門。

這種官學合一的現象,被稱為「學在官府」。「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顯著特點。是對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國奴隸社會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徵。

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規、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的禮器全部掌握在官府(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器,而民無器;惟官有學,而民無學)。是商周貴族階層壟斷文化特權的工具。

(2)「學在官府」的特點:只有貴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學內容之侷限在禮制、法度、宗教神學的範圍之內,政教合一,官私不分。

(3)「學在官府」沒落的表現(私學出現的原因):

周天子權利旁落,王室(周天子)、公室(諸侯)的衰敗,「學在官府」局面難以維持;

「士」階層流落民間,知識分子下移;

宮廷文化典籍流散民間,成為一般平民的讀物。

(4)私學

代表人物:孔子

指導思想:有教無類

影響:孔子首倡有教無類,創立私學,使大批新興地主、商人和農家子弟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這對於衝破」學在官府「、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促進」學在民間「的文化下移,廣泛傳播文化,推進歷史前進,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2、春秋戰國百花爭鳴時期的法家思想

代表人物:韓非子(西元前281年—西元前233年)是戰國末期的法學思想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論和樸素唯物主義哲學體系。

貢獻:加強**集權的**主義政治,將「法」、「術」、「勢」三者糅合在一體,建立統一的君主****集權國家理論。

繼承荀況的「天行有常」思想,用唯物之一改造老子「道」的學說,提出新的哲學範疇「理」。

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首先提出了「矛盾之說」,認為矛盾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和對立是普遍存在的,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人類歷史,改革圖強,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一重大內容.

3、經學衰落與玄學的興起

(1)衰落原因:士人的儒學信念發生危機;太學荒廢;佛道興盛;缺少儒學思想大家。

衰落標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陷入了深刻的危機,經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標誌著西漢以將儒學獨尊局面崩潰瓦解。

(2)玄學出現:漢朝大一統社會在黃巾起義中滅亡,在接下來的200餘年裡中國處於動盪**的戰亂局面,維護**主義**集權制的儒學在這種形勢下喪失了其作用,儒家的綱常名教失去權威性,人們需要重新論證生活道德標準。

(3)玄學發展:

第一階段:正始階段(約240—249),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正始時期問題的討論演進到玄學本體論的範圍。「清談」是玄學發展的獨特方式。

何晏和王弼等人開創的玄學,不僅為儒道如何開闢了道路,而且為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的融合開闢的道路,奠定了早期玄學的理論基礎,代表了玄學思潮的正題。

第二階段:竹林階段(約255—262),代表人物是嵇康,阮籍、向秀等竹林七賢名士。他們分別發展了王弼「崇本息末」和「崇本舉末」的思想,使正始玄學像兩個方向發展。

嵇康,阮籍崇尚「自然」,宇宙是乙個有規律的和諧的統一整體,其中沒有任何矛盾衝突,人類社會也是一樣,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來抨擊司馬氏集團以名教掩飾政治上的腐敗。向秀則認為自然與名教不想矛盾,提出「有生則有情,稱清則自然」認為人的慾望與自然「不得向外」,成為玄學發展中衝王弼的貴無向裴頠(wei3),郭象的崇有過渡的中間環節。

第三階段:元康玄學(約263—316),代表人物是裴頠,郭象和向秀。前者提出崇有論,修正貴無論的偏差,後兩者通過注《莊》將玄學發展到極致。

郭象不同「貴無論」,也不完全贊同「崇有論」,認為有既不能生無,也不能生有,提出萬物「各有定分」,只要能「自足其性」,就能「大小具足」,同時強調「各安其份」,「各適其性」,調解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名教即自然。

第四階段:東晉玄學(約317—420)代表人物張湛。因為司馬氏政權南遷,,社會矛盾尖銳複雜,進一步導致思想上的空虛,超生死、得解脫的問題成為了玄學的中心內容。

主張採取「肆情任性」的縱慾主義人生觀,把玄學引入絕境。玄佛合流,討論非有非無的佛學取代了討論本末有無的玄學,中國哲學的發展進入了乙個新階段。

4、佛教和道教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衝擊和影響

(1)佛教:佛教約產生於西元前五六世紀的古印度,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發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際迥異其趣,自傳入中國之日起,就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生摩擦。

對傳統文化的衝擊:倫理綱常:中國儒家傳統的倫理綱常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不僅是中國政治統治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各種文化觀念的出發點,然而佛教卻主張不得婚配,「無君無父」,不敬王者,不拜父母,表現出一種逆反性,兩者存在根本性衝突。

佛教因其外來性遭到排斥,儒家和道家從民族特點、民族性格、民風民俗等方面來分析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不相容。

(2)道教: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傳統宗教,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了中國古代巫術,儒家,墨家,道家,陰陽五行家思想,還吸收了外來佛教,摩尼教,火襖教的內容。

道教與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的動盪**,。

(3)佛教和道教對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

佛教盛行,道教中興,佛、道經過衝突,論戰,融合,使中國哲學產生新的景象。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說明

中國傳統文化概觀 是新疆廣播電視大學教育管理專業選修的綜合基礎課程也是部分開放教育專業的通識課程,屬於素質教育課範疇。開設本課程的目的是 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演變,內容異常豐富繁雜,學習中國文化概論可以向人們提供乙個認識中國文化的基本脈絡。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多學科視角下的有關文化的基本理論 ...

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與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 最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國傳統觀念文化之源,它影響著古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精神方向,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清代學人編撰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評價說 易 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其天文 地理 樂律 兵法 韻學 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 易 以為說...

中國傳統文化

佛教文化 說起中國這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我們首先要感嘆的就是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國作為四大古國中至今依然蓬勃發展的國家,她的繁榮昌盛一部分就歸因於這經久不衰的文化。首先了解一下什麼叫文化?所謂文化就是在人類所處的環境中由自己造就的那一部分,即知識 信仰 藝術 道德 風俗等非自然存在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