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事理 學理 哲理思考

2022-10-18 13:09:10 字數 1141 閱讀 5387

摘要: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單一化、趨同化的危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於獨立的多元民族文化的維護;從現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自然環境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日益失去必需的土壤。即使像武術、中醫藥、瓷器燒製、烹飪等仍具有適用性和市場前景的製作技藝也面臨本質性的瀕危。

「非遺」保護傳承的根本難點在於它與人們所追求的社會發展方向截然相悖,與時代的人性以及人類的發展觀、文明觀、生存觀截然相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生產生活方式;武術傳承;生存觀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文化是乙個民族重要的外在標識,是民族的靈魂;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文化的精髓。以漢族而論,就沒有明顯的生物學、人種學上的標記,而只有文化上的特徵。

「最近,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謝小車研究發現,中國實際上並不存在純種的漢族人,甚至漢族的概念,在dna檢測下都已經不復存在。」對這一科研結果,「(著名文化人)李河認為,漢族更多的是政治文化上的乙個稱謂,即有共同的文化傳承,『實際上,只要是擁有乙個共同的祖先——炎黃,共同的經典——儒家,共同的文字——漢字,都可以稱之為漢族。至於其他具體的民族標誌,在漢族上都不太適用,比如說習俗、方言等,南北差別太大』。

」李河的評論未必都準確,例如,他把「方言」而不是「語言」也作為「具體的民族標誌」就很值得討論。儘管如此,他把文化作為區分漢族的基本標識還是正確的。

無獨有偶,另一項研究也同樣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結論。「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海國副教授領銜的《中國全民族膚紋分布格局》研究**被美國《pios—one(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表。研究成果顯示」,「漢族的膚紋特徵表現很強的民族雜合性,是華夏民族集合的後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漢族是中華民族集合的後代」②。

失去了生物學、人種學特徵的漢民族,卻以文化為基本標識而明顯地有別於其他少數民族:共同的祖先拜祭,記述歷史文化的載體的漢字,以儒釋道相融為主體的思想信仰、倫理道德、處世哲學,大同小異(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婚喪嫁娶、節日禁忌等習俗,特有的文化生活形式,如戲曲(雖然各地由於方言不同而形成截然不同的地方劇種,但它們明顯地不同於已經消失的古希臘戲劇、古印度梵劇,也不同於現在西方的話劇、歌劇、芭蕾舞劇等)、武術、手工技藝(如白酒製作)、樂器(如以箏為代表的中國古琴,編鐘、罄、壎等)……所以,維護文化的完整獨立就是維護民族獨立。由於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維護漢民族文化,也就在相當程度上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獨立。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思考

作者 趙淑紅 速讀 上旬 2014年第01期 摘要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學界已經有了很多深入紮實的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非遺的概念,非遺保護的現狀等作了一些思考,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試圖進一步探索,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關於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幾點思路。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人文情...

發揚剪紙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個學期我們的綜合實踐課有了乙個新的活動,那就是剪紙。說到剪紙,它可真是乙個複雜的東西,說到這,有人可能會說 剪紙有什麼複雜的啊,動動剪子 刻刀就出來啦!其實不然,剪紙這項活動的歷史與種類還有製造過程可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的。先說說它的歷史吧 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園

店埠學區中心學校三 1 班王菁 這個星期三,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期待已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園,那裡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一進門,我們先觀賞了 噴泉,那美麗的噴泉,隨著 的旋律開始跳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如漫天的雨簾,似九天的飛瀑,氣勢壯觀,美麗極了。看完了這些,導遊又把我們帶到馬戲團...